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媽媽:“好神奇啊,閉上眼睛也能聽到。我們走到門那兒,離遠一點兒,你覺得能聽到嗎?”繼續向第三條路邁步。
孩子:“也能聽到呀!”
媽媽:“你覺得洗漱的時候能聽到嗎?我們去試試吧!”
孩子很順從地跟著媽媽往浴室走。當然,媽媽絕對不會忘記帶上他洗漱時玩的那些玩具,并且一邊走,一邊轉移話題:“不知道小鴨子能不能聽到動畫片里的聲音呢!你覺得能聽到是吧?那小鴨子跳水的時候能聽到嗎?也能聽到呀?小鴨子要是玩跳水游戲,你覺得它能從幾米高的地方往下跳呢?要是太高了,你覺得它敢跳嗎……”
就這樣,只要理解了處在“逆反期”的孩子有什么樣的心理需求,并尊重他們的這種需求,經由第三條路,我們就可以輕松地化解矛盾。在這樣的方式引導下,即便處在“逆反期”的孩子,他的“逆反”勢頭也會被削弱,甚至可能像寒冰遭遇春風一樣悄然消融。如此,無論爸爸媽媽還是孩子,便都輕松了。
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以上述的方式應對孩子的逆反期,與要求孩子遵守規則不相矛盾,它的目標是減少沖突,而非縱容孩子。這些做法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沖突,同時也以此向孩子示范溝通的技巧。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如果采取上述的方式無效,就要本著三個“到底”——“共情到底、溫和到底、堅持到底”來堅守底線。
共情,表示我們理解孩子的感受或情緒。一旦我們表示理解,他就會有被接納的感覺,他的情緒就會平穩很多,最終就會欣然接受我們的意見,或者雖然暫時不愿意接受我們的意見,卻可以心情舒暢很多。他與我們對抗的能量就消減了。
溫和的態度可以防止我們失控,而孩子也不會因為我們沒有滿足他的要求而有不被愛的感覺。
堅持到底則是為了告訴孩子,我們是可以信賴的、說話算話的。那么,孩子會更加信賴我們,他的內心會更有安全感。同時,他也會因此更加清楚界限,變得很守規矩,不再試圖去突破我們的底線。如此,我們與孩子的互動就會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我們和孩子彼此都會更加輕松,更加默契,更加易于溝通。而孩子也從我們這里學到更有效的堅持自己的方法。
以孩子要吃糖為例。假定我們定的規矩是每天只吃一顆糖。但是孩子吃完一顆,往往抵擋不了要吃第二顆的欲望,他可能就會鬧騰。我們不妨設想以下的場面:
豆豆:媽媽,我還想吃糖。
媽媽:哦,媽媽知道,你還想吃糖。可是糖吃多了對你不好呀。你知道,媽媽很愛你,媽媽可不希望吃了很多糖影響你的健康。你還記得我們的規定嗎?一天可以吃幾顆糖呢?
豆豆:1顆。
媽媽:你今天吃了幾顆呀?
豆豆:1顆。
媽媽:真遺憾,你已經吃過1顆了,所以今天不可以再吃了。只能等明天了。
豆豆:我再吃1顆就不吃了。
媽媽:媽媽理解你的感受。糖甜絲絲的,實在太好吃了。連媽媽都想吃好多顆呢。可是,你知道每天只能吃1顆。你已經吃了1顆,不能再吃了,真是太遺憾了。
豆豆:我就要吃。
媽媽:要是一天可以吃好多糖,那一定很開心。這顆糖是給你明天吃的,我們把它放到柜子上,還是桌子上呢?
豆豆:我現在就要吃。
媽媽:媽媽知道,你很想現在就吃。其實,媽媽也特別想現在就吃糖。你看看,媽媽也很饞呢。
在孩子還不太明確規則,或者雖然明確規則,但是總想試探我們底線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跟他多回應幾次,幫助他理解規則。在他明確規則之后,如果孩子繼續沒完沒了糾纏,我們就不需要再作過多的解釋了。簡單共情之后,溫和地堅持就好了。
當然,有的時候,孩子會耍賴,試圖突破規則。比如,當媽媽問他一天可以吃幾顆時,他明明清楚一天只能吃1顆,但是,為了達到多吃糖的目的,他可能故意回答:“N顆”。此時,我們無須跟他動怒,跟他簡單共情就可以了:“哦,是嗎?要是能吃N顆,你一定很開心吧?如果給我吃N顆糖,我也很開心呃。”共情的同時,該堅持的原則,我們還是要溫和地堅持。如果他反應激烈,我們最好陪在他身邊,摟著他,輕輕地拍著他的后背,平靜地等待他的情緒平息下來。當然,類似的沖突盡量少發生為好。比如,我們可以把糖藏起來,每天只放一顆在外面。一旦成為習慣,孩子就不會因為這個事情過多糾纏了。
實際上,如果我們思路更開闊一些,也可以仿照上面的方式,跟孩子回應幾次后,話鋒一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就既堅持了原則,又避免了親子沖突,我們從最后一句對話繼續:
“媽媽知道,你很想現在就吃。其實,媽媽也特別想現在就吃糖。你看看,媽媽也很饞呢。”
看看孩子的反應,繼續:“你看,媽媽都饞成這樣了。吃不到糖,就只好吃一個吃了糖的小孩了。啊嗚!這個小孩真好吃。再來一口!啊嗚!我要吃他的小臉,吃他的小鼻子、小耳朵、小手……”
如此一來,這個親子較勁的事件就轉化成了一項有趣的親子活動。糖對孩子的誘惑被削弱,不僅如此,他還從媽媽的身上獲得了更多的滿足感。這就兩全其美了。
當然,有的時候,我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指不定什么時候就會爆發。我的經驗是,當我們的情緒開始起來的時候,最好別將關注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如果關注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我們就很容易被他的行為所激怒,導致自己失控。因此,一旦發現自己情緒起來,最好盡快將注意力轉移到察覺我們內在的情緒與感受上,對自己說:“我又要被他激怒了。孩子的這種行為讓我有了抓狂的感覺。我控制不了場面,這使我有一種挫敗感……”當我們能夠正視自己的情緒的時候,我們失控的概率就會降低,就更有可能冷靜下來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咳,其實,他只是個孩子,過了這個階段,他就不會這樣了。除了沖突與放棄,是否還有第三種辦法呢?”即便我們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來處理孩子的情緒,通常,只要我們足夠耐心足夠溫和,孩子也會更快擺脫這種情緒,變回可愛的小天使。
如果為了一味地避免沖突就放棄原則,那就是在害孩子,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設立必要的規則,并且堅守住底線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一個途徑。一個說話算話的父母,與一個見到孩子有要求抵擋不住就退讓的父母,前者更能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幫助他建立安全感。相反,后者會給孩子不可信賴的感覺。當爸爸媽媽都不可信賴的時候,孩子還可以信賴誰?他的安全感又從何而來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下一篇:3歲前的記憶去哪兒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測試寶寶是不是天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