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編者按】如何讓孩子乖乖去睡覺,大概是多數家有幼兒的父母,每天都要經歷的抓狂事。你知道孩子為何不肯睡嗎?遇上孩子使出渾身解數拖延睡覺,該怎么辦?
在幼兒生活中,“睡覺”是一件無法自我掌控的事。絕大多數的幼兒是那么需要睡眠、卻又極力“反抗”合上雙眼;盡管很疲倦,還是會使出渾身解數拖延上床時間,“挑戰”哄他們進入夢鄉的爸媽,棄守防線、節節讓步。
“媽媽,我口渴了……我又想尿尿了!”
“爸爸,再念最后一本書吧。”(盡管那已經是第三次的“最后一本”了!)
要了解幼兒睡覺問題前,先來想想我們成人對睡覺這件事的心態。對許多成人來說,夜深時,換好睡衣、躺在床上的那一剎那,大概是一天當中,最舒暢放松的幾分鐘吧!“啊,忙了一天,終于要休息了!”但身為成人的我們,就那么心甘情愿去睡嗎?
說實話,夜深人靜時,身為爸媽的自己,是不是也舍不得就這么進入夢鄉?就算打著瞌睡,也不肯放下手中的電視搖控器或書籍雜志。多少次,我們硬跟瞌睡蟲拗到底,就是舍不得上床睡覺。
所以,孩子不肯乖乖去睡覺,與幼兒的聽不聽話無關,他不是故意要刁難你;也與幼兒的品格好壞無關,他不是故意要使詐騙你。問題源頭,多半還是來自于心理上的“舍不得上床睡覺”呀!更何況,當幼兒發現,他們上床睡覺時,爸爸媽媽卻是去客廳看電視、聊天、看書、吃宵夜,他們當然感覺到,深夜歡樂時光才正要開始呢!
這類“生理”和“心理”的掙扎,從孩子一來到人間,就會成為他每天無可選擇的兩難課題。而我們的孩子,也總會掙扎到最后一秒鐘才放棄,不情愿地擠進夢鄉的門。所以他們的睡姿通常都不優雅。那天,我在找舊相片時,看見女兒一歲多時的“好不容易睡著的相片”,幾乎每一張都是嘟著嘴,掛著腳,斜插著手,都在宣示:“我可是掙扎到最后一秒鐘喔!”
再想想你那一上車就興奮地想看盡窗外風景,但無奈“瞌睡蟲”作祟,極力想睜大眼睛卻還是敗下陣來,不得不睡著的寶寶。每回車上載著小小孩,從后視鏡看他們拼命想保持清醒、極力抵抗瞌睡蟲的模樣,總會讓我松了好大一口氣:“終于休息了!”
讓孩子安心入睡的兩步驟
第一步:接受他的掙扎
要幫助孩子安心入睡的成人,第一步要做的,是將心比心,理解孩子對睡覺的心態是“掙扎”。成人不只要接納孩子的掙扎,也要接受這個掙扎會日日上演。這樣的了解很重要。因為有了解和接納,你才能不動氣、笑看寶寶的每個“招術”,制定一套合情合理、可以一貫執行的睡前規則,幫助他度過每一天的抗拒。
第二步:制定固定的睡前規律
或許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肯乖乖睡覺,但有了你的接受和了解,同時加上一點“魔法”,他就能日日安心的“睡著”。這其中的重要關鍵就在于:建立一套特有的“睡前規律”,而且確實執行。
比如說,跟孩子說定了:每天晚上玩完玩具、刷牙后,就跟他坐在床上,念兩本書給他聽。當兩本書一念完,跟孩子說你很愛他,然后道晚安、離開。當然,一開始執行時,一定會遇上孩子使出渾身解數拖延的狀況,比如說:“再念一次”、“再抱我一下”、“我聽見怪聲音”等。面對孩子這樣的“借口”,不要動氣!溫和但堅定地把孩子帶回他的小床,然后告訴他:“我知道你舍不得去睡覺,但書已經念過了,現在你該睡覺了。晚安!”
盡管每個孩子的人格特質不同,只要溫和堅定地這樣做,少則幾天、多則數星期,孩子通常都能接受事實,學習安心入睡。所以成人的堅持,不是冷血或薄情,反而會幫助他度過睡前心理適應上的抗拒。
與孩子建立共同的睡前規律,并沒有年齡的界限,從小嬰兒就可以開始進行。比如說我家老二小福,他出生三個小時后,就一直啼哭不停。我東試西試各種方式安撫他,都不成功。突然間,我輕聲唱起小福還在我肚子里時,我一直唱給女兒聽的一首兒歌《Bah Bah Black Sheep》,奇跡似的,小福竟停止啼哭,睜大眼睛、聚精會神地聆聽,顯然那是胎教的證據!
也就從他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我和他之間建立了特有的睡前規律:清理牙床(齒)、念本書、唱兩次那首胎教兒歌、然后道晚安。也就是說,那首歌我整整唱了四年,從沒有一天缺席。到今天,他已經十五歲了,已拒絕我在大庭廣眾下抱他。但每天晚上,他仍要有睡前規律:媽媽幫他蓋被子,而且他只要媽媽幫他蓋。
陪孩子面對黑夜的恐懼
有時候,幼兒不乖乖睡,是因為他怕黑。太黑,他無法掌控,會害怕。那天,帶領四歲和五歲的孩子做簡單的書寫活動,我所設定的主題是“害怕”。仔細閱讀和分析孩子們的書寫資料,竟發現有一半的孩子寫和畫的都是“怕黑”,這也往往是孩子無法乖乖入睡的源頭。一旦出現“害怕”的感覺,幼兒很難單靠自己去處理那樣的感受。他必須依賴身邊的爸媽抱著他、陪著他面對那與生俱來、無法選擇的“害怕”情緒。
不過,帶領孩子面對黑暗,并不是告訴孩子“不要怕”、“你怕的東西是假的”或“勇敢一點就好了”。抹殺孩子的恐懼,只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更渺小、更無能。成人要想辦法帶領孩子透過了解的力量,去平衡情緒的沖動,讓孩子借由“尋求方法”去取代“不知所措”。
首先,帶領孩子去“了解”他害怕什么。與孩子聊天、和孩子玩睡覺的扮演游戲、畫畫、讀有關黑暗和睡覺的圖畫書……成人都可以借由這些方式,了解孩子的心結。聽見成人與自己討論“害怕”,孩子可以感受到成人的接納,而相信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是正常的。有了這個基礎,對孩子來說,他所害怕的事的威力,就已經減輕了。
再來,帶領孩子利用“方法”來處理害怕,減低當下怕黑的困境,例如看看外面的月光、打開小夜燈等。因為他的爸媽不曾質疑他的害怕,反而是帶著他一步步地面對黑暗,試著尋找方法,所以孩子便能在爸媽的帶領下,一步步體會黑暗、面對黑暗,把黑暗的經驗變成一個能掌控的情況。
由于成人的接納和帶孩子找到方法,我們的寶寶就逐漸建立了安撫自己的能力,能夠安然入睡!因為有成人的接納,孩子會覺得安心;因為有成人的堅定帶領睡前規律,孩子能安心度過每一天的睡前抗拒。
因為有窩心的成人,天就不那么黑了!
本文由海豚傳媒授權摘自《帶你長大》
下一篇:電視“帶大‘的孩子容易孤僻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糾正孩子不良性格要“狠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