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越來越多年輕父母將養育孩子的責任轉移給上一代,成了平時忙工作、周末帶孩子的“周末父母”。近日,聲稱提升隔代育兒水平的“祖輩家長課堂”在上海悄然興起。這一做法能否化解“周末父母”的困局?記者進行了調查。
“周末父母”漸成常態
“工作日父母帶,周末自己養”。對越來越多工作忙碌的城市白領來說,原本是人生主要任務的養育下一代已經成為事業必修課之外的“附加題”。
“每天下班累得都快癱掉了,哪還有心思忙孩子?”在外資銀行工作的上海白領王靜正在事業上升期,對她來說,加班是常態。早上出門的時候兩歲的女兒還沒醒,晚上8、9點到家已是寶寶的睡覺時間,到了周末,讀在職研究生又占據了大把時間。“公公婆婆年紀大了,也不希望這么辛苦。可實在沒辦法,我現在周末除了上課哪里也不去,就為了彌補親子時光。”
與王靜一樣“被”成為“周末父母”還有“新上海人”顏瑾。她不得已將孩子留在蘭州的公公婆婆家,只能半個月回去看一次。“孩子太小,還不太懂事也不認人,每次回去時,他不會像其他粘在父母身邊的孩子一樣撲上來,只會躲在奶奶身后,對他來說,我只是比陌生人更親近一點而已。”
網友“暖暖”認為,城市白領的孩子放到老家養,這些孩子也成了另類的“留守兒童”。不同的是,這些孩子大部分本身擁有一線城市的戶口,到了讀書年齡依然要回到大城市的父母身邊,重新融入本就屬于他們的城市生活,這都是家庭將來的隱患。
一份近期調查顯示,近年來0-3歲兒童以祖輩養育為主的比例逐漸提高,目前上海88%以上的兒童主要由祖輩教養,在部分區縣這一比例更是高達90%。
“祖輩家長課堂”能否破解困局?
針對祖輩成為育兒主力軍的現狀,上海長寧區婦聯推出了“祖輩家長課堂”。長寧區婦聯副主席游雁介紹,“祖輩家長課堂”通過專題講座、培訓及活動指導的形式,向老人們傳授科學育兒方法,并為處理隔代教養和親輩教養間的矛盾提供專業建議。
“以前和年青一代為孩子發生沖突時,總覺得我吃過的鹽比他們吃過的飯多,他們說的我根本不愿意聽。”在參加“做開心、開明、開竅的現代祖輩”專題論壇講座后,退休教師朱玉英便把“做開明祖輩”掛在了嘴邊,“現在就算有不同意見也商有量,實在不行還能找老師評理呢。”
然而,在專家眼中,“祖輩家長課堂”雖然會對祖輩育兒提供有益的幫助,但很難起到根本性作用。育兒的主角本應是父母,即使祖輩們真的“當好綠葉”,但是根本性的問題仍沒有解決,依然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祖輩的教育觀念相對傳統,和孩子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較少,從體力上面來說也難以長期‘陪玩’,有的時候只好將陪孩子玩的任務交給‘電視保姆’‘iPad保姆’”。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文軍認為,長期的祖輩教養會使孩子社會化進程畸形發展,缺乏父母關愛也會導致親情的淡漠、親子關系缺失等問題。
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詢師李淑臻認為,祖輩育兒無疑是出于對孩子深深的愛,確實可以將父母從工作與育兒的兩難抉擇中解放出來,專心工作,為家里提供經濟基礎,但隔代育兒往往導致祖輩將補償的意愿不自覺地投射給孫輩,造成溺愛。“孩子的成長就像樹木修枝條,定下規矩、明確界限是必須的,祖輩一味縱容反而容易使孩子將來走上歧途。”
增責任心更需健全制度
專家認為,造成祖輩教養為主、父母教養為輔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年輕父母的責任意識不夠,而對進入婚育高峰期的“獨一代”來說,本身就缺少相應的養育經驗,面臨“獨二代”養育責任時往往無所適從。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講師潘曉紅指出,當年輕父母用“工作忙”“沒時間”作為擋箭牌時,其實說明在他們的心中,工作和自我發展比教養孩子更加重要。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認為,“祖輩育兒”現象與公司加班文化盛行、用人單位相對勞動者地位強勢以及現行休假體系的不完善關系密切。盡管根據今年4月28日公布并施行的《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女職工的產假已經延長到98天,但公辦幼兒園要求孩子滿3歲才可接收,這之間的2年多,就形成一段“養育真空期”。
潘曉紅建議,年輕父母學會在工作與孩子中尋找平衡點,采用“高質量”的育兒方式,每天早下班半個小時,陪孩子玩、給孩子講講故事,建立良性的親子關系,“每天半小時起到的效果遠遠好于一整個周末形影不離”。
李淑臻建議相關部門借鑒德國、瑞典等歐洲國家的產假政策,延長男女職工的產假,為下一代教育提供“彈性空間”。據悉,在德國,新生兒母親有12個月帶薪假期,父親還可以申請額外兩個月的休假。
下一篇:“新新老爸”具備六大特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夏天帶上你的寶寶這樣玩水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