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行為現象7愛咬人
典型表現
孩子喜歡咬人,有時候甚至沒有任何征兆就突然下口。
成因
孩子咬人的原因多種多樣,對策也應有所區別,下面就分不同情況進行介紹:
1 長牙
原因:長牙期的寶寶往往由于乳牙萌出時刺激牙床而出現牙癢現象。而孩子的20顆乳牙一般在2歲到2歲半出齊,所以,如果2歲半以內的孩子出現了咬人現象,父母應該優先考慮是否在長牙。
對策:給孩子提供一些稍硬的食物供他們咀嚼,借以緩解出牙期的不適,減少孩子的咬人沖動。
2 口腔敏感期沒有充分發展
原因:孩子在1歲之前往往要經歷一個口腔敏感期,喜歡把拿到手的東西塞進嘴巴里進行探索行為。但有的成人怕這樣不衛生,看到孩子用嘴巴咬東西就會制止,以致孩子的口腔探索欲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出現滯后或補償的現象,其表現之一就是喜歡咬人。
對策:給孩子提供不同質地、硬度、味道、形狀的干凈東西,供他撕咬和品嘗,以補償孩子錯失的探索機會。但也有時候,孩子覺得皮膚之外的東西“不解渴”,若果真如此,我們也不妨犧牲一下,拿洗凈的胳膊等痛覺不明顯的部位讓他咬幾次,不要擔心孩子會上癮,就像孫瑞雪老師所說:“咬皮膚似乎能很快滿足這一敏感期,并讓孩子迅速度過去。然后,兒童會出現高度的寧靜和下一步的智能需求。”
3 用咬人來表達愛意
原因:2歲以后的孩子,盡管交往意識有了很大提高,但交往技能卻沒有相應地發展,以至于把咬人作為表達愛意的方式,尤其是對那些經常被爸爸媽媽親吻的小朋友來說,這種方式更容易被采用,因為小家伙被爸爸媽媽親吻時感覺很好,于是便模仿著去親吻別人,但由于尚不懂得如何把握“親吻”的度,結果把牙齒也用上了。
對策:遇到這種情況,一方面,我們要相信,隨著孩子交往技能的發展,用咬人來表達愛意的行為會漸漸消失;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妨通過積極引導或避免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示范,讓孩子放棄或忘記這種表達方式。比如,跟孩子在一起時,盡量別再用親吻來表達愛意,以免孩子進行不恰當的模仿,并對孩子表達愛意的方式進行指導。
4 好奇心作怪
原因:孩子好奇心很強,連他人的表情都可以進入他們的探究之列,如果哪天小家伙無意中基于其他原因咬了別人,碰巧發現被咬者的應激反應很好玩,就很可能戀上這種搗鬼的感覺,借以觀察千變萬化的表情。
對策:既然孩子是因為好奇而咬人,就不妨拿更新奇的事物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如果這個方法不奏效,就索性嚴肅地告訴孩子:“人是用來愛的,不是用來咬的!”并果斷地用行動制止,很可能開始孩子會不聽勸告,甚至會哭鬧地堅持,但重復幾次后,孩子就會接受“人不是用來咬的”這個“探究結果”。
5 無聊或發泄情緒
原因:像大人一樣,孩子也有無聊或郁悶的時候,由于幼小的他們尚未掌握理性的宣泄渠道,咬人有時候就成了發泄的方式。
對策:可以通過給孩子充分的關愛、及時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來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的消極情緒,進而減少孩子的咬人機會。當然,如果孩子仍然有因情緒而咬人的情況,在上述轉移注意力、勸導等處理辦法無效時,就耐心傾聽孩子哭吧!
下一篇:家長必須理解的4種BB行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破解常見行為現象黏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