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最近,我家多了個新成員,名字叫“扁嗒嗒”,但這個“扁嗒嗒”不是具體的人或物,而是桐桐創造出來的一個“小妹妹”。桐桐非常喜歡這個小妹妹,經常念叨她,有時候還讓我給她記相關的口述日記,下面就摘錄幾段:
——扁嗒嗒是我的小妹妹,挨打了,我會保護扁嗒嗒;蚊帳倒下來了,把扁嗒嗒弄傷了我會安慰她一下;扁嗒嗒回到家吃飯,出來(時)扁嗒嗒把飯打翻了,哎喲,她這樣不吃飯不對。
——窗戶倒下來了我會安慰扁嗒嗒,窗戶又倒下來了,扁嗒嗒哭了,然后我和扁嗒嗒出去玩兒,扁嗒嗒不想出去玩兒,外面太熱了,扁嗒嗒大聲叫著:“救命啊!我掉到河里去了!”
小朋友打扁嗒嗒了,我會生氣的,扁嗒嗒還會哭,然后我和扁嗒嗒一起回到家了,一起吃晚飯,然后我把扁嗒嗒放到小床上。扁嗒嗒不想睡小床,又跑到大床上來了。
——扁嗒嗒生氣了,我會叫扁嗒嗒不要生氣,扁嗒嗒跑開了,我會叫她不要跑開。扁嗒嗒不想坐著小凳子畫畫、不想吃飯、不想喝水、不想看書、不想剪指甲、不想鋪墊子、不想放蚊帳,哎呀,這樣不對,我會生氣的。
——打雷了,我會保護扁嗒嗒,又打雷了,我又會保護扁嗒嗒,扁嗒嗒走丟了,不要走丟,壞人會來抓你的。
——扁嗒嗒想穿大裙子,但是穿不上,我給扁嗒嗒換上小裙子,給自己換上大裙子。
——扁嗒嗒再也不能去旅行了,因為她的眼睛被捅壞了,再也不能看東西了。
扁嗒嗒和我一起去游泳,突然她不想游泳了,她想回家了。
……
以上是桐桐關于扁嗒嗒“有籍可查”的口述故事。遵囑認真幫她記錄的同時,我也在關注著這個新現象,因為在我目力所及的“童話世界”里,似乎從來沒有聽說過“扁嗒嗒”這個形象,而且,那天中午,我是親眼看著這個形象從桐桐筆下從無到有誕生出來,而在這之前,桐桐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假想伙伴”,我不禁有些奇怪:為什么小家伙突然造出這樣一個小妹妹呢?在幼兒心理發展過程中,這是一種什么現象呢?這讓我突然想起前不久看到的關于“假想伙伴”的資料,遂再到網上搜索了一下,果然在新浪網的“馮潔育嬰工作室”中找到了相關內容:
目前,科學研究已揭示了幼兒假想伙伴的現象。一般來說,幼兒與假想伙伴的游戲發生在2歲半至6歲。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這時幼兒的思維處于前運算階段,其特點是幼兒開始具有信號功能,產生了表象,可以擺脫動作的束縛,利用表象進行思維。幼兒與假想伙伴的游戲正是利用頭腦中伙伴的表象來進行的。這與嬰兒與玩具做游戲是同一性質,是幼兒時期的正常現象。
用智力量表和創造能力量表測驗,發現有假想伙伴的幼兒智力較高,并且有創造性。
如此看來,桐桐這種看似奇怪的行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某個年齡階段幼兒心理的一種正常反應。但這種“新發現”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恰好桐桐主動要求我給她記口述日記,我便無形中得到了進一步觀察二者關系的機會:扁嗒嗒在桐桐生活中到底扮演著什么角色呢?在不斷幫她記錄日記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了下列事實:
首先,盡管關于扁嗒嗒的日記內容五花八門,一個不變的事實卻是:桐桐是一直把扁嗒嗒當成小妹妹來照顧和規范的。可以說,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桐桐希望扮演一個“大孩子”甚至“成人”的角色。再聯想到她最近動輒念叨的“我長大了”,豁然開朗,原來小家伙在釋放“長大情結”的過程中,由于現實生活中沒有真正的小寶寶供她照顧和打理,就假想出了這么一個角色。
其次,日記中關于扁嗒嗒的內容十分有意思。因為日記里面桐桐要借助扁嗒嗒表達的好惡竟然都是她的生活體驗,比如,有時候她畫畫不愿意坐小凳子,她就說扁嗒嗒不愿意坐小凳子,她不喜歡喝水,她就說扁嗒嗒不想喝水,還說扁嗒嗒不想剪指甲、不想鋪墊子、不想放蚊帳……其實這些都是她生活中實在不喜歡做的,于是就把這種好惡投射到扁嗒嗒身上了。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又常常告誡她應該這樣做,于是她又矛盾地加了句評論“哎呀,這樣不對,我會生氣的”。這類表述突然讓我意識到了一個孩子面對自己的好惡和成人規范所作的思想斗爭,很慶幸因為扁嗒嗒的存在,她有了宣泄自己內心矛盾的機會。
最后,因為扁嗒嗒的存在,桐桐在照看她的過程中還會不時地在頭腦中進行一定的創造活動,以便安排各種“活動項目”,比如游泳、吃飯、旅行等。有時候,這類活動還有一定的情節描述,她還會運用很多從繪本上看來的表達或者生活常識,比如,“救命啊,我掉到河里了”,很有意思。無疑,在這個過程中,桐桐不僅得到了交往的精神滿足,也得到了想象力的鍛煉。
上述層面的考察讓我對家里這個“新成員”有了更多的好感,希望小家伙在扁嗒嗒的陪伴下成長得更健康、更開心吧!
下一篇:單親家庭孩子的七大心理問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爸爸九大秘訣巧贏BB“芳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