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所有的流言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傳播到極遠的地方。俗話又說,一諾千金。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而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其價值遠比千里更遠,比千兩更重。
父母的話,對孩子的道德品質、自尊心、自我管理、成就動機、情緒發展、氣質、愿望、勇氣和努力等許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孩子如何懂得謙遜,懂得照顧、體諒他人呢?源頭就在父母身上。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起著主導性作用。而且,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是否融洽,歸根結底,原因也在父母身上。所以,父母絕不能將你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只看做是解決當下問題的手段,而是要意識到,父母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滋養孩子的養分,都是在裝飾孩子的美好未來。
很多父母都深知與孩子對話的重要性。可問題是,一遇到實際問題,父母就失去了理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當理性被麻痹,感性占據上風時,所有能說的、不能說的話都會盡數傾倒出來,那些傷害孩子的話肆意橫行。就在此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瞬間惡化。
還有些父母找不著北,不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這也是一大問題。明明是想說些好話激勵孩子,可他們不知道哪些話對孩子有好處,結果就在猶豫的瞬間已經鑄成了大錯。不能及時選擇合適的話語,也是導致兩代人之間關系緊張的罪魁禍首。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看似困難,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你認清本質,能夠通過正確的對話表達對孩子的愛,讓孩子意識到你不只是他們的父母,更是其人生的同行者,在孩子做出各種嘗試時及時激勵他,這就足夠了。可是,看著那么多父母一籌莫展,無法與子女進行有效溝通,真是急煞旁人。
其實,就算是再好聽的話,也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就算是再好用的字眼,也要把握好語氣中夾雜的感情。并且,就算是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情況下也可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在這一部分中,我們羅列出了50 句能夠成就孩子的話。如果你使用得當,就能把自家的寶貝培養成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才。需要提醒各位父母的是,這些成就孩子的話,你最好每天都能對孩子說一句。這就好比人不可一日無食,因為身體需要成長;好話也每天都不可缺少,因為心靈也需要成長。
培養孩子自尊心的話
1、你能做到的
孩子:“到底為什么總是不行呢?”
父母:“機器人組裝不順利嗎?”
孩子:“難道是二手貨?連說明書也一塌糊涂。”
父母:“讓我看看。”
孩子:“我不想做了。總是不成功,煩死了。”
父母:“但是在失敗的過程中不是也有收獲嗎?不要著急,再試一次吧。”
孩子:“這次好像也不行……”
父母:“你能做到的,加油!”
人們從一生下來的那個瞬間,就走進了社會的既定模式里。我們每個人都要根據社會規定好的玩法,不斷進行挑戰,以完成自己在不同年齡段里應該做的事。
毫不夸張地說,一個人是成功還是失敗,就取決于其在面對挑戰時是自信滿滿地接受,還是畏怯不前、消極躲避。只有勇于挑戰的人才有權享受成功。其實,哪怕嘗試失敗也無妨,只要霸氣猶存,一腔熱情不減,信心百倍,即便失敗了也能給周圍的人留下很好的印象。
挑戰的力量來自于自尊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所具備的價值,敢于挑戰任何橫亙在自己面前的事情,即使挑戰失敗,也不會輕易為此感到失望或羞愧。相反,我會盯著自己失敗的原因,不斷改進,將眼下的失敗看成是明天成功的墊腳石。
但是培養自尊心就像將鐵杵磨成針一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只有從小就在和諧的家庭環境里長大,它才會發出小小的嫩芽,再用父母完整的愛和激勵滋養,它才會一點點成長,最后結出豐碩的果實。
尤其是在孩子對某事猶豫不決時,“你能做到的”這么一句小小的激勵就能讓孩子重塑自信,燃起繼續挑戰的欲望。如果孩子遇到某事進展不太順利,二話不說就選擇放棄,或者因為結果不理想而鬧脾氣的話,父母就需要好好反省了。因為孩子的這些表現都說明父母之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勇氣。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因為失敗而傷心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說這樣的話。
“暫時失敗沒有關系,你可以繼續進行挑戰。相信你早晚會取得成功的!”
“雖然很害怕,但你仍然一次一次地在嘗試!我的兒子,你很棒!”
2、先看你的吧
孩子:“媽媽,這是我今天在文化中心做的折紙。”
媽媽:“是嗎?那我一會兒再刷碗,先來看看你的作品吧。”
孩子:“怎么樣?”
媽媽:“做信箱了啊,真漂亮!”
孩子:“把它掛到我屋里可以嗎?”
媽媽:“當然,用不用媽媽幫你掛?”
孩子:“不用,我自己就可以。”
媽媽:“那你把信箱掛到自己屋里,媽媽去刷碗了。”
有一天,媽媽突然想要收拾一下冰箱,于是就把里面塞滿的各種食物都掏了出來,堆成小山,然后一個個開始整理。
這時,孩子跑過來說:“媽媽,你知道今天學校里發生什么事了嗎?”
媽媽正一心忙著整理冰箱,頭腦有些發暈,想盡快把冰箱整理好,于是就隨便回答道:“一會兒再說吧,你沒看見我正在整理冰箱嗎?”
很多媽媽都想先把手里正在做的活兒干完再去滿足孩子。站在媽媽的立場上看,只有快速完成手頭的工作,才能騰出時間來好好跟孩子交談。但實際上,媽媽只要稍微忍耐一下,就能享受一次愉快溫馨的交談。但如果拒絕孩子的話,孩子就可能偏偏在此時鬧情緒,不愿多等一刻。這時,媽媽往往會覺得孩子不可理喻,是在胡攪蠻纏。但這也只是媽媽以自我為中心得出的片面判斷而已。
對孩子來說,媽媽在聽到自己的要求后立刻停下手里的活, 全身心地傾聽自己說話,他就能從媽媽的行動中感受到無限的關心和疼愛。他能以此確認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并由此而感到安心和滿足。
孩子們都愿意把自己的成就和父母分享,并以此來獲得自信心。但孩子的這種愿望是有期限的。當你做完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然后再去和孩子聊天時,他的傾訴欲望可能已經蕩然無存,并且心頭被一種不受重視的失落感所籠罩,最初那股與父母分享喜悅和幸福感的激情也消失不見了。
在這種情形下,忙碌的媽媽只在口頭上表示感興趣,或只用眼睛來傳達對孩子的關心都是不夠的。你必須用全部的身心來對待孩子,哪怕只是短暫的一會兒也無妨。媽媽把手頭正在做的事暫停一下,只將精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真切關懷。
3、下次你能做得更好
孩子:“媽媽,我這次數學又考得很差。”
媽媽:“你這次那么努力,現在肯定很失望吧。”
孩子:“我這次為了考好數學,又是去上自習,又是去聽輔導班,這么努力可結果還是沒有變化。看來我真是天生的笨蛋啊。”
媽媽:“成績雖然不好,但為了這次考試你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你的實力肯定是有所提升的。”
孩子:“真的嗎?”
媽媽:“當然。”
孩子:“但分數太差,還是很傷心啊。”
媽媽:“沒關系。下次你能做得更好。”
無論怎么努力復習,考試總是考不好;每次跑步都跑倒數第一;站在全班同學面前演講時,總是緊張得說不出話來;五音不全,唱歌不如別人好聽,很害怕參加大合唱;朋友的繪畫作品經常得獎,我畫得太差了,真的很討厭畫畫……
別看這些都是很瑣碎的小事,但其實孩子們經常會為這種事煩惱、痛苦。在孩子的眼中,這些難題就是自己再努力也翻不過去的墻,這種急迫求解卻不得解的心情,會時刻壓迫著孩子。做父母的必須及時發現孩子心中的困擾。當孩子因為成績不理想而漸漸喪失自信心時,父母一定要親手給他種下希望,告訴他“下次你能做得更好”。
也許你會覺得這種忠告和安慰都太形式化了,給不了孩子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又或許,你認為以孩子們的好眼力,一聽到父母的這句安慰就能知道是虛話,他們肯定不會打心眼里如實接受。
沒錯,這種安慰的話也許不會立竿見影,但卻可以在孩子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讓孩子改變自我否定的慣性。
出生于意大利的世界級男高音卡魯索在年幼時因為家境貧寒到工廠打工。雖然他懷有音樂家的夢想,但音樂導師說他沒有音樂天賦,這讓卡魯索非常氣餒。那時,卡魯索的媽媽激勵他說:“你能成為很優秀的聲樂家。媽媽很肯定這一點。現在,你的音樂也一直在進步呢。”后來,他成為了載入史冊的著名男高音。
裝滿希望的激勵性話語,不僅會帶給孩子勇氣和自信心, 還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支持與關愛。父母是孩子最強大的后盾,能給予孩子無限的希望,僅是這一點就足以讓孩子欣慰,而這也賦予了孩子挑戰未來的強大動力。
4、你幫了媽媽大忙
孩子:“媽媽,我幫你一起抬。”
媽媽:“這個可是很重的。能抬得動嗎?”
孩子:“當然。我抬這邊,媽媽抬那邊。”
媽媽:“我兒子力氣可真大。”
孩子:“我幫著一起抬,媽媽是不是一點都不累了?”
媽媽:“沒錯,你幫了媽媽大忙了。”
事實上,孩子真能幫上大忙的事并不多。有時候,孩子出面幫忙反而會越幫越亂,是在幫倒忙。小學高年級的孩子說不準真能提供些幫助,但低年級的孩子,除非是做那些非常簡單的事情,否則很難給大人幫上忙。幼兒就更別說了,不搗亂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但是,即便事實如此,我們還是要欣然接受孩子提供的幫助。這是因為里面蘊藏了孩子們的心意。看到世界上自己最愛的爸爸媽媽這么辛苦,孩子想用一己之力給予幫助,這是最純凈的孝心。更何況,他們的行為不是出于“應該做”,而是在“想來做”的心意下產生的。所以,父母就不應該因為嫌麻煩,或者怕費時等,而無視孩子這份寶貴的心意。
另外,當你接受了孩子的幫助時,一定要記得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謝意。孩子們沒有讀心術,你心中的感激之情不表達出來他是很難知道的。哪怕只是簡單幾句感謝的話,也能讓孩子高興得手舞足蹈,他們會為自己的“有用”而感到滿足,也會為能給爸爸媽媽提供幫助而得意。這時,他們的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
其實,這時候父母的感激之言不妨夸張一些,哪怕夸得天花亂墜也沒關系。小忙說成是天大的功勞,有不足之處也能說成做得無懈可擊。
總之,你的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事情完成得很漂亮,而你正為此表示感謝。這是來自自己幼小的孩子的幫助,與某個普通人的幫忙還不一樣,它的背后是一顆千金難買的愛心,而這份心意正是父母勇往直前最大的動力。
5、有你我感到很幸福
孩子:“媽媽是我的媽媽,我好高興。”
媽媽:“為什么呢?”
孩子:“因為有這么漂亮善良的媽媽在我身邊,我覺得很幸福。”
媽媽:“媽媽有你這么可愛的女兒也很幸福。”
孩子:“不過,媽媽教訓我的時候也挺可怕的。”
媽媽:“那都是為了幫你做對事情,你可是爸爸媽媽最珍惜的人哦。”
胳膊肘往里拐,血濃于水。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自己的孩子更完美的了。也許,別人會覺得他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對于父母來說,孩子是最漂亮、最可愛的人。這種愛是那么的深切,以至于有句俗語說: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但大部分人都會將這種愛意藏在心底。這是我們這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情感表達比較含蓄,即便是最親密的家人之間也很少直言愛意。但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父母必須有意識地做出改變。
平時,父母要學會時常將內心的想法如實地表達出來,以讓孩子切身體會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讓他知道父母的懷抱是自己最安全的避風港。而在家庭中,孩子的被愛和被認可,也會對其情緒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這種情感表達在孩子內心不安或是自信心受挫時尤為重要。在陷入難以克服的困境時,孩子的內心會更追求安定,而這正是充滿愛的家庭所能給予他的最大好處。適時的情感表達能及時給孩子補充能量,用認可和愛讓孩子重拾信心。
并且,來自家人的愛還能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后盾。這時,無論孩子在外面遇到了多么糟糕的狀況,只要一想到家人無條件的愛和支持,他就能變得更加誠實,也更能如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者傾訴自己正在經歷的事情。而這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也是培養其信任感和學會關愛別人的橋梁。
你愛自己的孩子嗎?那就快開口告訴他/ 她吧。
“你是爸爸媽媽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謝謝我的寶貝女兒。”
“兒子能這么體諒爸爸,爸爸真的很高興。”
你知道嗎?這些最簡單的告白就是孩子最好的養料和水分,這能讓孩子心底那顆自尊心的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6、我愛你
孩子:“媽媽,我放學啦。”
媽媽:“回來了?沒什么特別的事吧?”
孩子:“體育課時蹲地上了,屁股好疼,不過現在沒關系了。”
媽媽:“那肯定摔得很疼吧?你在學校時媽媽很想你。”
孩子:“為什么?”
媽媽:“因為愛你啊。”
孩子:“哎呀,媽媽好幼稚……那你有多愛我?”
媽媽:“非常非常愛。”
“我愛你”,輕輕的三個字,從嘴里說出來卻是那么難。戀人之間分享心底的甜蜜感覺時,夫妻之間強調對彼此的衷心時,都會鼓足了勇氣向對方表白這三個字:我愛你。
何止是情侶之間需要這三個字呢?同事之間的愛,師徒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所有的關系鏈中都缺少不了這份愛意。
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孩子比任何人都更渴望得到關愛。
如果遇到表現型的父母,能經常聽到他們對自己表達愛意, 并在父母的言行舉止中感受到關愛,這樣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他肯定具備超強的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擁有強大的內心。并且,即便家中面臨困境,他也能依靠健康的心靈與困境作斗爭。而許多研究結果也證實,在危機應變能力方面,擁有健康心靈的孩子比心靈脆弱的孩子能力更強。
平時經常用言語和行動來表達愛意的父母,對孩子進行訓誡的時候,效果也更好。孩子在受到父母的批評時自尊心很容易受傷,但平時經常聽到父母充滿愛意的言語的孩子,在被批評時自尊心很快就會恢復,與父母的關系也會很快緩和并變得和睦。因為他們相信,父母批評自己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
但是,平時不擅長表達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就很容易傷害孩子了。孩子堅信,父母是因為討厭自己才發牢騷的,或者, 孩子會認為自己的過錯太離譜了,父母肯定不再愛自己了。這樣的不安情緒會肆無忌憚地在他幼小的心靈上滋生、蔓延,進而吞噬掉孩子的自信心。
另外,當你對孩子的行為感到失望或受挫時,更應該主動表達愛意。孩子天生就很敏感,當他認識到自己的行為讓父母受到困擾時,很快就會變得惴惴不安。這時,如果父母還能表達對自己的愛和信任,孩子心中的不適就會迅速消解,心也會和父母貼得更近。可以說,這種在困境中表達關愛的方法效果極佳,它會讓孩子重整旗鼓,嘗試進行新的挑戰。
7、你一定很生氣吧
父母:“孩子,你的臉色看起來不太好,有什么不開心的事嗎?”
孩子:“今天發生了一件特別荒唐的事 。”
父母:“怎么回事?”
孩子:“智允新買的涂改液不見了,他竟然懷疑是我拿的。”
父母:“竟然有這樣的事?那你肯定很生氣吧?后來你怎么辦的?”
孩子:“我當時特別生氣,大聲說了他,還把他給推倒了。”
父母:“智允那樣懷疑你很不對,他太草率了。不過, 如果你當時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冷靜點跟智允理論,說不定就不會以打架收場了。”
父母是孩子最堅實的后盾和溫暖的港灣,孩子希望父母一直無條件地守護在自己身邊。可以說,孩子對父愛和母愛的渴望是無止境的。
因此,當孩子遇到問題或者陷入困境的時候,先別管孩子是否做錯了,父母首先應該試著理解孩子當時的心情,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換句話說,你一定要先對孩子的憤怒、委屈、傷心、驚恐表示同情并加以撫慰,然后再想辦法解決問題。
有一次,我在家附近的一個公園里散步,無意中看到一起散步的一家人。孩子正在玩輪滑,突然一個不小心摔倒了。我擔心孩子受傷了,正打算去看個究竟,那邊卻同時傳來了驚叫聲,把我給嚇住了。
“我不是早說了讓你戴上護膝護肘再滑嗎?!你看看,傷到胳膊了吧,要是留疤了可怎么辦?”
孩子玩輪滑的時候摔倒,本來已經嚇了一跳,胳膊受傷了, 傷口還疼著。這時,面對媽媽鋪天蓋地的指責,孩子一聲不吭地站了起來,自己拍了拍褲子上的土,滿臉的不安和羞愧。
對于大人來說,如果感覺對方不是跟自己站在一邊的,心里肯定會想,“反正跟你說了也是白說,不如不說”,從而不愿意跟對方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對方還是自己最信任、最熱愛和最珍惜的父母,在自己傷心時不能與自己站在一起,那種失落感是非常強烈的。所以,要想跟孩子心對心地交談,首先要充分理解孩子,令他能夠對你敞開心扉。
孩子在生氣或者傷心時都希望父母可以安慰一下自己受傷的心。此時,孩子情緒很緊張,非常反感各種說教的話,需要家長先從心理上給予撫慰,放松他緊繃的心。
8、人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
孩子:“今天班里有個演講,每個人都需要在大家面前講述自己假期里的見聞,我在臺上太緊張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父母:“這是你的第一次演講吧,肯定挺緊張的。”
孩子:“我以為自己能講好,沒想到一站到臺上就開始緊張了,頭腦中一片空白。”
父母:“人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只要多試幾次,你就會成功的。”
孩子在做不好一件事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難堪。這時, 父母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盡量避免其受挫。和大人一樣,在這種難堪的狀況下,孩子感覺就像脫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眾人面前一樣,他們也想快點逃跑,找個地方躲起來。此時,父母需要幫助孩子盡快擺脫這種處境。孩子覺得難堪的時候,父母說下面這些話可以起到安慰的作用:
“現在覺得很傷心,是吧?沒關系,過一會兒就沒事了。”
“誰都有可能碰上這樣的事。”
如果孩子在學習方面感覺自己進步比較慢、覺得羞愧,父母可以這樣安慰他:
“沒有什么事情是能夠一次就做好的。”
“你現在學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繼續努力,你一定能做得更好。”
第一句話是告訴孩子,學習過程也很重要。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是說,不用太在意目前的結果,這樣說能夠讓孩子不再產生羞愧感,還能讓孩子更重視過程,而不是只看重結果。
第二句話是告訴孩子,你正在一點一滴地進步,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句話是向孩子展示進步的可能性,給予孩子希望,讓他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這樣一來,孩子就可以徹底忘記羞恥感,集中精力做手頭的事情。
孩子覺得難堪或羞愧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對他說“你看看你的好朋友誰誰做得多好”之類的話。這句話聽起來就像丈夫對妻子說:“今天聚會的時候你看到沒有,金總監的夫人真是皮膚又好、身材又苗條啊。
9、你一定為這事困擾很久了吧
孩子:“媽媽,我覺得我的腦袋不太好使。”
媽媽:“啊?你怎么會這么說呢?”
孩子:“別人上學,我也上學;別人上補習班,我也上補習班;老師都一樣,為什么我的成績就不如別人呢?”
媽媽:“你一定為這事困擾很久了吧?不過你要知道, 學習成績并不能代表一切。”
孩子:“是嗎?”
媽媽:“你性格好,和周圍的人相處融洽,能給大家帶來很多歡樂,并且,你很有幽默感。要知道,聰明的人都是很會講笑話的哦。”
孩子時常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感到自責、陷入憂郁。為什么我學習成績不好?為什么我朋友不多?為什么我長得不好看?為什么我這么胖?為什么我唱歌不好聽?為什么我這么老土、趕不上時髦?
當你面對孩子的這些困擾時,不能只是簡單地說一句“對啊”或者“不是的”。你應該先去體諒孩子的心情,“你一定為這事困擾很久了吧”,“謝謝你跟媽媽(爸爸)說出你的困惑”,然后再繼續接下來的對話。這是對孩子勇于直面自己的失敗、錯誤、缺點,主動尋求解決方法的勇氣的一種贊賞。
接下來的對話則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有所變通。如果孩子是對自己的外貌不滿意,你可以跟孩子談談他的長處,安撫他受傷的心靈,你還可以給他看一些明星小時候和成人后的對比照片,列舉一些小時候其貌不揚、長大后卻相貌出眾的真實案例。如果孩子因為學習成績差而感到自責,你可以向他傳達這樣一種信念:只要像現在一樣一如既往地努力,下次一定可以考得更好。
當孩子感到自責時,他其實是在告訴父母:他正在為某件事而發愁。當孩子發出這種信號時,做父母的千萬不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你應該主動去了解孩子的煩惱,并用適當的方法幫他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相信你的孩子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10、一時的成敗并不能代表一切
孩子:“媽媽,我的作文得獎了,你看!這是獎狀。”
媽媽:“祝賀你!這都是你努力的結果。”
孩子:“我好像真的很有寫作天賦哦。”
媽媽:“是啊,你的作文確實寫得不錯。不過,幾次的成敗并不能代表一個人全部的能力。”
孩子:“是嗎?”
媽媽:“是的。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會隨著努力的程度而改變。如果你能繼續努力,將來你一定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但如果就此懈怠的話,你可能就會失去這種能力。”
有的父母因為孩子缺乏自信而苦悶不已,也有的父母因為孩子太過自信而擔憂。過分自信的孩子堅信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好的時候當然沒有問題,但一旦遇到挫折,他們的受挫感會遠遠大于一般的孩子。
人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所以,在經歷失敗的時候,不要過度消沉。對于那些過于自滿的孩子來說,遭遇失敗的時候, 他們的無力感和受挫感會更強烈。因此,家長平時就要注意培養孩子養成謙虛的品質,這一點很重要。
家長還要提醒孩子的是,不能僅憑一時的成敗來評價一個人的能力,更不能因為一時的成敗而驕傲或氣餒。父母應該時刻提醒孩子,事情都存在不可知性,當下的努力程度決定著未來的成敗。要懂得激發孩子的挑戰意識。
此外,父母還可以通過正確的比較,讓孩子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差異,讓他明白每個人都各有所長。
一般來說,我們會覺得互相比較是不好的,但實際上,客觀恰當的比較能夠讓孩子找準自己的定位,也有利于防止孩子因盲目自信而產生不必要的優越感。
比如,你可以這么說:
“你喜歡學英語,你妹妹喜歡學音樂。”
“哥哥把房間整理得很整齊,你也到處都擦得很干凈。”
11、這個想法真不錯
孩子:“這次的假期作業是對回收物進行再利用。我準備用易拉罐制作一架未來型太空船。”
父母:“這個主意聽起來真不錯。”
孩子:“未來型太空船使用環保燃料,這是它的特色所在,所以我要在燃料桶上多下點功夫。”
父母:“這個想法真不錯,我很期待你的作品。”
現在社會的價值觀有些扭曲,一切都只看結果。人們都將取得高分、獲得亮眼的成績、摘取更高的獎項看成是最高的榮譽。很多拼死拼活奮斗在人生戰場上的人,只是因為結果不理想,沒有取得所謂的“成功”就灰心喪氣。
雖然結果很重要,但踏踏實實奮斗的過程其實更值得珍惜。當然,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結果,但如果一直堅持不懈、不放棄的話,總有一天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時,為了制造燈絲,他試驗了90種材料都沒有成功。愛迪生對低聲抱怨的助手說,這不是90次失敗,而是成功驗證了這90種材料無法制造燈絲。重視過程的愛迪生一生發明了很多專利,被人稱為“發明大王”。
在孩子的幼兒時期,父母就要注意引導孩子重視過程,即努力的重要性。孩子是注重過程,還是只重視結果,這是由父母的養育方式決定的。所以,做父母的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言行,看看自己有沒有一味地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沒有向孩子強調過程的重要性。
12、你打妹妹時心里也不好受吧
父母:“妹妹為什么哭啊?”
孩子:“她跟我亂喊亂叫,我打了她一下。”
父母:“妹妹對哥哥沒有禮貌,確實是她做得不對。不過,她為什么要對你亂喊亂叫呢?”
孩子:“沒什么理由,她本來就沒禮貌,這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父母:“志勛啊,那你打妹妹時心里是不是也不好受呢?”
孩子:“當然不好受啊。”
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是最考驗父母智慧的事情了。不僅要具備判別是非對錯的能力,還要有保證讓雙方都不感到受傷的氣度。
要想具備以上兩點,父母首先要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開場白可以是這樣的:“你和妹妹吵架的時候,媽媽覺得很為難。”“爸爸沒有幫上你什么忙,覺得很難受。”
然后就引導孩子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例如,“志勛打妹妹的時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志勛為什么這樣對妹妹呢?”“我覺得很多事情你可以自己做主,你自己想想該怎么解決你和妹妹之間的問題,好嗎?”
如果遇上需要當場解決矛盾的情況,你需要“請求”孩子,而不是“要求”。讓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所處的境況,知道他想要什么,也知道矛盾是什么,然后請孩子自己做出決定。這樣一來,孩子沒有被強迫感,才能做出更好的決定。
“媽媽,妹妹吵得我沒法學習了,所以我才會那么生氣,你幫幫我吧,能讓她玩的時候安靜些嗎?”
“如果你在做作業的時候,有人在客廳看電視,你也會覺得受影響,是吧?現在你哥哥就覺得很受干擾,我們先在房間玩一會兒積木,等哥哥做完作業再看電視,好不好?”
站在孩子的立場來說,如果他正在做一件很有趣的事就突然讓他停止,他當然會拒絕。此時,父母如果想通過強迫一方就范來解決問題,必然會招來反感。因此,在這個時候,父母雖然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也應該采用“請求”的方式讓他自己做出讓步,而不是赤裸裸地“要求”他按自己的吩咐去做事。
13、我理解你現在的心情
孩子:“我不小心打碎了自己最喜歡的杯子,真是心疼死我了。”
父母:“哎呦,那個杯子可是你上次旅行的時候買的紀念品啊,你肯定特別心疼。”
孩子:“一時半會兒也買不到一模一樣的杯子了,怎么辦啊?”
父母:“是啊,那個是旅游紀念品,不是隨便在小區超市或者商場里就能買到的。”
孩子:“氣死我了。”
父母:“你很心疼吧?我理解你現在的心情。”
同理心很重要,尤其是在面對孩子時,更要通過同理心讓他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受到重視的,從而讓孩子有勇氣向父母坦陳自己的經歷和想法。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很多父母吝于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同理心。最重要的是,他們不知道該在何時、如何與孩子形成同感。
例如,孩子辛辛苦苦養大的倉鼠死了,說實話,對于父母來說,死一只倉鼠可能沒什么大不了的。一方面,倉鼠并不是什么珍貴的東西,另一方面,這種動物本來壽命就不長。因此,父母就有可能說出讓孩子傷心的話來。
“快點拿去扔掉吧。”
“動物遲早會有死的一天。”
“反正已經死了,有什么辦法呢?”
養倉鼠的時候,碰上陰雨天,倉鼠會發出難聞的氣味。所以,現在倉鼠死了,父母可能反而覺得是好事。說不準因此就說出讓孩子心如刀割的殘忍的話。
“死了反倒更好,因為倉鼠我都頭疼死了。”
父母必須牢記一點,對于你來說微不足道的事,對孩子來說卻可能意義重大。比如,對孩子來說,去年暑假在海邊撿到的一塊石頭比大人的金銀珠寶還珍貴。孩子們平時收集到的各種卡片,也跟音樂發燒友們收集的CD一樣寶貴。
所以,當孩子因為非常瑣碎的事情,或者微不足道的東西而傷心時,父母千萬不要說出愚蠢的話,切不可火上澆油,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的心情,并給予適當的安慰。
14、媽媽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媽媽:“你說過今天要做暑期生活匯報演講的,怎么樣,還順利嗎?”
孩子:“其實……一站到大家面前,我的腦袋里就一片空白了,什么都說不出來。簡直糗死了,一想到這事我就心煩。”
媽媽:“在很多人面前演講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媽媽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孩子:“真的嗎?”
媽媽:“當然。媽媽還曾因為害怕當眾演講而大哭大鬧過呢。”
當孩子搞砸了一件事,或者某件事進展不順利的時候,孩子就會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安慰。此時,比起用甜言蜜語來安慰孩子,父母不如說一句“媽媽也曾碰到過這樣的事情”或者“爸爸也有過同樣的經歷”。
以父母的親身經歷來安慰孩子,能夠讓孩子在犯錯或者做得不盡人意的時候,不那么羞愧和絕望。
孩子們會覺得,“原來這樣的錯誤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誰小時候都會犯啊”。而且,孩子還會覺得自己知道了爸爸媽媽的小秘密,增強了彼此情感聯系的紐帶。此時,生養自己的父母變成了孩子人生路上的前輩和導師,孩子也因此更愿意敞開心扉與父母交流感想了。
但是,光有安慰還不夠,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也有過同樣的經歷,這還不算真正的幫助,只能算是暫時的安慰。
當孩子因為某些缺點和不足而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父母應該在具體的解決方案上給予孩子指導。同時,在指導孩子的時候,也要注意一定不能傷到孩子的自尊心。
“是啊。自己一個人做這樣的事情肯定不容易。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好嗎?有需要媽媽幫忙的地方,一定要告訴我哦。”
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跟朋友起沖突的時候,有自己的小心事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先跟孩子表達同感,然后再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15、我想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
媽媽:“今天你為什么沒有去鋼琴學校?”
孩子:“哦,我不小心忘記了。”
媽媽:“熙靜說,你今天在學校和別的同學吵架了?”
孩子:“她怎么連這種小事也要打報告,真討厭。”
媽媽:“鋼琴老師說你沒有來學校,我打你電話也打不通,媽媽很擔心,就打電話問了她一下而已。”
孩子:“哦,我正好臨時有點事,所以沒去。”
媽媽:“我想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媽媽要怎么做你才能放心地告訴媽媽實情呢?”
很多父母都說自己跟孩子的溝通有障礙。其實,父母跟孩子溝通有問題是有原因的,那就是父母“封住了孩子的口”。這里并不是說父母強行用手捂住了孩子的嘴,而是說父母的言行令孩子不能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心事。
要想溝通順暢,就必須先制造出合適的交談氛圍。也就是說,需要一個準備的過程。但大多數父母都是為了“對話”而對話,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情報,就對孩子窮追不舍。為什么這樣?為什么那樣?有什么問題?怎么又這樣?真是沒救啦!真拿你沒辦法!你到底想怎么樣?……
此時,孩子就算想說什么,也會覺得反正說了也白說,都是自討沒趣,為了明哲保身,就會保持沉默。就像婆婆指責媳婦時媳婦閉口不言、老板指責下屬時下屬惟命是從一樣,孩子在父母面前也容易三緘其口。當孩子沉默到極致忍無可忍時,就會一次性全部爆發。
想和孩子對話,就要首先讓孩子打從心眼里愿意和父母對話。父母不能一直采取“逼問”的方式,而是應該引導孩子毫無芥蒂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例如:
“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媽媽也想幫你。你有沒有需要媽媽幫助的地方?”
“媽媽會安靜地聽你說話,好不好?你到底遇到什么困難了?”
同時,父母還可以選擇下面的表述方式,讓孩子切身感受到他是受到關注的,從而引導孩子主動說出更多的心里話。
“你能再跟我談談那件事嗎?”
“現在輪到你說了。”
16、我知道你喜歡這個
父母:“你在畫畫啊?”
孩子:“這是我長大以后要住的房子。”
父母:“你把房子涂成了紫色的?”
孩子:“嗯,我想住在紫房子里。”
父母:“我知道你特別喜歡紫色。”
孩子:“是嗎?你怎么知道的?”
父母:“我看你平時畫畫的時候最經常用的就是紫色,所以就知道啦。”
在跟孩子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孩子最常說的話是:“媽媽連我喜歡什么都不知道,還這么多意見。”或者是:“爸爸根本不了解我,我特別喜歡那個的。”
孩子會因為父母不關心自己而失望,悶悶不樂。所以,父母要時常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喜歡……”之類的話。這種話是對孩子關心和愛護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其實,父母還可以就孩子的朋友、學校生活等多發表一些這樣的見解,讓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非常關心。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平常就得多觀察孩子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以及他的周圍環境等。只有真正弄清楚孩子喜歡的東西,以及感興趣的事,父母才能說出準確的見解。也就是說,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才能做到這一點。
如果不了解孩子,卻草率地胡亂揣測孩子的心思,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例如,看到孩子貼明星的海報,就說:“你肯定很喜歡他吧,我看你上次還去聽他的演唱會了。”但實際上孩子上次去的是別人的演唱會。此時,孩子肯定會反駁道:“媽媽,你根本就不了解我,就別裝作很關心我的樣子了。”這豈不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本文由華夏盛軒授權摘自《毀掉孩子的話 成就孩子的話》
下一篇:孩子非要摸媽媽胸部入睡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避免讓孩子形成“條件自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