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扎根感也許是人類心靈最重要、但最不為人認識的需要。
——Simone Weil
人類生來一個無序的大腦,一副不聽使喚的身體。出生的第一年,我們才開始對自己的身體有了些控制能力。直到進入第三年,我們的大腦才發育完全。我們人類能安然度過這個欠好的開端,其原因在于自然進化使嬰兒本能地尋求與父母的情感聯系。這種天生的內驅力促使嬰兒從她最直接的看護者那兒尋求親密和撫慰。嬰兒們不僅需要父母提供給他們食物,保護他們不受劍齒虎的傷害,更需要父母幫助他們整合和協調他們的大腦功能。
根據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孩子們可形成自我觀,這一過程被稱為“內化”。孩子們把他們所遭遇的對待方式納入或“合并入”內心,進而確立一種“內在看護者”意識。你的孩子把對你——他的看護者——的感覺作為某種情感堡壘留存于心。當你的孩子擁有足夠滿意的親子關系體驗并確立了他的“內在看護者”時,他也就建立了一種“我們”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他自信心的基礎。當內向的孩子邁向一個更為廣闊的、并有可能不理解他們的世界時,孩子就能在內心被接納和關懷的基礎上建立自信。
由于你與孩子的依戀關系影響到孩子大腦的發育方式,因此這一關系至關重要。心理學領域對“依戀理論”的研究非常之多。研究表明,父母與孩子的情感關系質量和孩子未來的情緒健康有強烈相關性。牢固的情感關系支撐大腦的復雜性,增強情感的堅韌性,塑造出色的社交能力,使孩子運用其才智成為可能。牢固的情感關系保證了孩子面對人生逆境的剛性與韌性。
“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是反映人類情感關系的兩種普遍反應。有陌生人在左右,嬰兒會表現出恐懼、警覺性、黏人行為及哭泣行為。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健康階段,表明孩子與父母的良好聯系正在形成。通過安慰孩子,對恰當的陌生人表示友好;通過認識這一階段的暫時性,父母能促進孩子在這一階段的發展。內向的孩子在這一階段逗留的時間也許會長些。家里有個初學走路或稍大些的內向孩子,父母可能就要發揮橋梁作用,告訴其他人,隨著逐漸認識他們,孩子會慢慢活躍起來的。
父母中一人離開可視范圍時,分離焦慮被引發。分離焦慮可能在孩子六個月大時開始出現,并逐漸發展,在孩子約兩歲時達到頂峰。與親人的分離讓處于某些年齡的孩子感到驚恐;親人分離問題也是人一生要處理的持續的情感問題。像陌生人恐懼一樣,分離焦慮可以在多種情況下發生,其消失和再現不可預料,發生的強度也有所不同。分離焦慮能在一個孩子去別的孩子家參加通宵聚會時,學習一種新技能時(如閱讀)或者去度假時發生。對年紀大些的孩子,如果他正身處父母離異階段或某個重要的轉折階段,分離焦慮可以重現。并且,內向的孩子對分離可能會有更加強烈的反應。為了減少分離焦慮的發作,你可以做些準備工作,把即將發生的轉折和分離預先告訴孩子,并且用既親切和藹又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它的發生。
你和孩子間所建立的深厚的情感根基將幫助孩子在成長中應對外部的世界。舉個例子,我的女兒克里斯丁就用她與女兒艾米莉之間的情感聯系來搭建艾米莉與陌生人交流的橋梁。當行人向艾米莉微笑的時候,克里斯丁會報以微笑,并說:“我的小家伙有微笑延時,所以幾分鐘以后她就會對你笑了。”陌生人一般會笑起來,再回她們一個微笑。類似的舉動會讓艾米莉覺得這個世界變得更友好了。隨著她的成長,艾米莉與媽媽間強烈的情感聯系以及這些溝通經歷將逐漸內化。再后來,艾米莉自己的內在看護者就會提醒她“我有微笑延時,所以我得把微笑的速度提上來”。
下一篇:注意孩子懶惰“罪”在家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避免過度認同孩子的痛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