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端端今年4歲了,已經是一名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了,可最近端端的媽媽發現端端從幼兒園回來,口袋里經常會多出一些小玩具;去超市回來,竟然還拿回來20幾張價格標簽;到親戚家也總要帶回一些小玩意兒……端端媽媽說:“因為東西小,我并沒有在意。孩子爺爺特別寵他。我一直以為是爺爺給孩子買的。”
可前幾天的一件事讓端端媽媽覺得不對勁兒了。“那天,我帶端端去同事家玩,他喜歡上同事家小朋友的小恐龍蛋,兩個小孩還因為爭著玩鬧了小別扭,我當時沒在意,后來轉天晚上睡覺時,我發現他躺在被窩里鼓搗什么,手里正拿著他心儀的小恐龍蛋。我問他這東西怎么在他手里。他說是小朋友給他的,我有點不相信,就給我同事打電話。”端端媽媽說,同事的回答讓她大吃一驚,“同事說昨天找了半天,還以為是孩子們弄丟了。”
這一幕讓端端的媽媽感到既羞愧又擔心,端端媽媽說:“我越想越害怕,這么小就偷東西,長大了還不得成盜竊犯呀。我也想不明白,家里條件這么好,什么都不缺,可為什么他還要拿別人的東西。”為此,端端的媽媽采用各種方法教育端端,最常用的就是嚴厲地訓斥和體罰,每次端端都哭著求饒,下次再也不敢了,可轉天從幼兒園出來,也許口袋里又會多出幾張寫著別的小朋友名字的小粘貼。端端媽媽說:“為什么孩子會喜歡順手牽羊呢?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孫主任說:“中國有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也就是說小時候的行為習慣會直接帶入成年,那么照此推理,4歲的端端順手牽羊,長大后就一定是個小偷。可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誰敢說自己在7歲之前從沒偷拿過別人的一絲一毫東西呢?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無缺,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小問題,還是需要家長們正確引導。”
“你的”、“我的”概念模糊
依照發展心理學家的說法,孩子之所以順手牽羊,有一部分是緣于“自我中心”,即在這一時期,孩子會認為世界是以他為中心的,頭腦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對“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較模糊。“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只要他喜歡的東西,就肯定要歸他所有,都認為是自己的。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它是成長軌跡中的過渡現象,這個時期一過,“偷竊”行為便會慢慢消失。所以家長萬不可隨意稱孩子是“小偷”,是“盜竊犯”,這樣有可能會對他幼小的心靈造成莫大的傷害,甚至會影響到其成年之后的人格完善。
幫孩子建立起“所有權”
雖說“自我中心期”是成長軌跡,但身為父母,我們不能對孩子的“貪得無厭”視而不見,要開動腦筋盡早幫孩子建立起“所有權”的觀念,即讓孩子知道尊重別人的所有權。父母可以“以身作則”,在收好自己的物品同時,囑咐孩子及時歸置好自己的物品,父母可以向孩子借用玩具或是紙筆,并告訴孩子要使用多長時間,征得孩子的同意,方可把物品帶走,在歸還時要向孩子說“謝謝”。例如: 在家里,和寶寶一起認一認,哪些是他的東西,比如,衣服是寶寶的、芭比是寶寶的;手機是媽媽的、筆記本電腦是爸爸的。告訴寶寶,家里每個人都有私人物品,這些東西,如果沒經過本人允許,是不能動的。當然,寶寶的東西也一樣,沒經過寶寶允許,媽媽和爸爸也是不能把玩具隨便給別人的。
編故事給孩子講道理
如果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手偶游戲、編故事等方式,例如:給孩子講“拾金不昧”的故事等,讓寶寶辨別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要他體會丟了東西會是多么著急,并鼓勵他及時歸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看到孩子與他人分享玩具或是食品,我們要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強化他的分享行為,這樣很快就能建立起所有權的觀念,并學會尊重他人所有權的行為習慣。
下一篇:寶寶為何“手癢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出現口吃時的對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