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家寶寶現在19個多月,特別淘氣,喜歡推別的小孩,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我怎么跟他說都不行,我擔心以后別的小孩不和他玩了。”一些媽媽發現,寶寶2-3歲時,逐漸有了攻擊的意識,攻擊的對象多是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看到寶寶做出攻擊性動作,如打、踢、咬或是抓,爸爸媽媽吃驚不小,“啊,羊羔變狼崽了!”
攻擊行為背后的心理
很多家長發現,寶寶多是在感覺不安全的時候才會做出攻擊行為。最常見的是和其他的寶寶搶玩具。一個還沒學會與他人分享的孩子,語言還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的時候,往往會通過對玩伴的踢和打,來奪回自己的玩具。其實,在寶寶的這些肢體語言中,都潛藏了寶寶的心理狀況。
早教專家李智英介紹說:有些孩子比較溫順、謙讓,有些孩子比較霸道甚至有攻擊行為,這要歸結為孩子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氣質類型,對孩子而言沒什么好壞之分。第二,孩子人際交往中的攻擊行為屬于發展性的“問題”,是孩子人際交往練習中需要加以發展的。這個時期的孩子有和別人交往的需求但是卻缺少和別人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所以經常出現沖動行為或者不和諧行為。如果這些行為不加以社會化的訓練,孩子就會容易在社會化的互動過程中遭受到太多的“打擊”——小伙伴遠離、父母責備、老師訓斥等負面的信息等。
攻擊行為給寶寶帶來的害處
寶寶大發脾氣基本上是針對爸爸媽媽的,而攻擊性行為會指向任何一個在寶寶看來是對自己構成威脅的人。如果一個孩子養成了為了維護自己而攻擊他人的習慣,他很快就會讓同伴及其家長反感。這種狀況的長久影響倒不在攻擊性本身,而是孩子社交機會的喪失,還有孩子自我形象的毀滅。
李智英表示,攻擊性太強的寶寶會遭伙伴排斥,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這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甚至會使他變得自卑而孤僻。攻擊行為會妨礙孩子今后一生的發展,如果攻擊行為延續至青年和成年,就會出現人際關系緊張、社交困難。另外,從小攻擊性強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長大后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攻擊性較強的行為時,家長切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及早予以矯治。
家長需要正確引導
有攻擊行為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交往的時候,需要大人的陪伴,幫助他學習用他人能接受的行為舉止和言語跟小朋友相處,發展良好的社交活動,學習社交技能。不過,寶寶的社會性行為是需要時間來練習的,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寶寶足夠的時間。
金色童年兒童攝影城特邀早教專家康曙老師認為:孩子出現了攻擊性行為,父母或者監護人要注意觀察這些行為是一貫行為還是階段性行為,如果是一貫行為則屬于個性氣質問題,需要通過一定的訓練加以引導,避免孩子遭受不必要的打擊;如果是某個階段突然出現的,父母要注意考察孩子所生活的環境和心理,是不是孩子感受到一定的壓力,恰當的做法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持續溫暖的愛和對他的接受。
當寶寶打了小朋友,家長不要大聲訓斥打人的寶寶,也不要因為寶寶打人,就讓他也嘗嘗挨打的滋味,寶寶不會理解這個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會讓他攻擊性更強,甚至孩子可能不再信任你。同時,不要鼓勵寶寶報復打他的小朋友,如果挨打的寶寶都去報復,那么“暴力”寶寶會越來越多。煩惱、挫折、憤怒是容易引起攻擊行為的情感,因此家長要教會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文/高帆)
下一篇:杜絕“急性子”3大妙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咋給“閑不住”孩子立規矩?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