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3. 打造不具攻擊性的環境:
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提供足夠的玩具,及寬廣的活動空間,避免小孩因碰撞,或搶奪玩具產生攻擊事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千萬不可漏掉,即不要給寶寶具有攻擊性的玩具,記住了嗎?
難搞行為Seven:性別角色發展
幼兒時期的女寶寶常有一個疑問,為什么哥哥可以站著尿尿,我卻不行?由此可以得知,孩子對于自己的性別角色并不十分清楚,那什么又是性別角色?黃倩儀解釋,即在一社會中公認的,男性或女性應有的行為,如女生應溫柔賢淑,若男生有此特質,大家可能會嘲笑他娘娘腔,造成他的社會適應有困難。
而寶寶怎么認定自己是男是女,就與性別概念發展有絕大的關系。三歲左右的幼兒對自己的性別并無太多的認知,若問一個二歲的男生,你是男生還是女生?他可能一會回答男生,過一會卻又變成女生。到了四歲左右,孩子可能會知道自己的性別,但不知道不能改變,所以如果問一個四歲的女生,你長大要當男生還是女生,她可能會答說男生。再大些到了五歲,孩子會根據頭發的長度來判定男女,如果看到長發的男生,會直覺得“他”是女生。
破解法:
一~三歲是孩子性別概念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家長應教導孩子,男生與女生性別角色上的差異,否則日后要調整就不容易了。為了讓您了解事情的嚴重性,黃倩儀舉一個個案作說明:小可是一個可愛的男孩,但因媽媽喜歡女孩子,所以從小就將他打扮的像女孩子一樣,長大后,小可也真有傾向女孩子的打扮,造成他日后發展的障礙。
因為社會對不男不女的現象,接受度尚不高,所以建議家長宜摒棄男生性別的刻本印象,或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給予孩子具性別尊重的兩性教育,如讓孩子輪流做家事、不要對女孩過度保護,或讓男孩做不必要的冒險等,才是最恰當的方式喔!
難搞行為Eight:角色取替能力
當孩子踏入幼稚園時,開始了有別于家庭的環境,就需要有我與別人不同,有不同的心情、能力及想法,也就是孩子必須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了解他人的想法與自己有所不同,想和他人做朋友就得站在對方的立場,替對方著想才行,這就稱做角色取替能力。
破解法:
當寶寶遇到人際挫折時,是最好的教育機會。黃倩儀建議父母,此時可以用關心的口吻詢問幼兒,“你覺得他為什么生氣?”如此一來可以刺激孩子去考慮對方的立場,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際技能。
上一頁1234 下一頁下一篇:讓孩子學會和其他孩子分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七個壞習慣,如何扳過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