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位臺灣富商的妻子,日子過得樣樣稱心,就有一事不如意:懷孕,流產,再懷孕,再流產。第一次并不在意,但是反復兩三次后心里就發了毛。家人趕緊送她去臺北的大醫院看醫生,但是經多次治療并不成功。后來她隨夫到上海生活,流產仍然“如影隨形”。朋友告訴她,上海二醫大附屬仁濟醫院婦產科有專治她這種毛病的高手。
懷著半信半疑的心理,她去了仁濟醫院,找到我國著名婦產科專家、中華婦產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林其德教授。林其德教授為她做了全面檢查,發現造成她反復流產的原因很特殊:抗心磷脂抗體陽性加上血液高凝狀態。經對癥治療,一年半之后,這位臺商之妻便足月產下一個大胖兒子。夫妻倆為表達感激之情,送來一瓶酒,酒瓶上銘刻的一行字讓林其德心頭一熱:“感謝林醫生讓我做人成功!”
復發性自然流產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為什么會成為疑難病癥呢?
原來是免疫系統出錯
林其德教授告訴記者,復發性自然流產在育齡婦女中的發病率約為1%~3%,是嚴重威脅人類生殖健康的疑難病癥之一。他說,復發性自然流產實際上就是一種難治性不育癥,這樣的患者做“試管嬰兒” 也一樣會發生流產。那些被丈夫或親友半開玩笑地稱為“孵軟殼蛋” 的女性,她們內心的痛楚、惶惑和無奈難為人知。
林其德教授說,復發性自然流產之所以難治,難就難在其中約有 50%的病人經仔細病因篩查找不到明確病因。而近年國內外的研究發現,免疫因素在生殖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流產可能是免疫排斥的一種形式。原因不明的習慣性流產主要與免疫因素有關,其中1 /3可能與自身抗體特別是抗心磷脂抗體有關,即自身免疫型;另外約 2/3可能與免疫耐受異常有關,即為同種免疫型。
針對病因“各個擊破”
早在1990年,林其德教授就開始率領科研小組對復發性流產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現在認為自身免疫型復發性流產主要與抗心磷脂抗體(ACL)和狼瘡抗凝因子(LAC)有關,ACL 和LAC可通過損傷滋養葉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和血小板,造成胚胎早期受損和、流產,也可以由于血管內血栓形成,造成胎死宮內而流產。
同種免疫型復發性流產,又稱為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從現代的免疫學觀點說來主要是母體對胎兒半同種異體抗原的免疫耐受失調,即妊娠生理性免疫抑制反應不足或免疫營養不足所致,使胎兒受到免疫排斥。
通過分子水平的基礎研究,他們首次發現了中國人復發性自然流產自身免疫型易感基因HLA-DQB1*0303等位基因;以及同種免疫型易感基因HLA-DQB1*0604,0605等位基因及DQA1*01-DQB1*0604,0605 單元型。
依據研究結果,林其德教授在治療上“各個擊破”,對自身免疫型復發性自然流產患者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和小劑量阿司匹林療法;同種免疫型患者用小劑量淋巴細胞主動免疫療法,成功率均在90%以上。
15年來,林其德教授等已經積累治療復發性自然流產1000多例經驗,總成功率一直穩定在90%左右。據悉國外的成功率一般在60%~ 70%。
細分病因贏得高成功率
為什么林其德教授等治療復發性自然流產能夠取得這樣高的成功率?
他解釋說:“因為我們的工作細過別人”。
首先,他們將復發性自然流產的病因細分為10余種,提出新的復發性自然流產臨床分類。它們有的與免疫有關,有的與免疫無關,有的屬于特殊類型。
其次,在主動免疫治療中只以小劑量操作兩次。所謂主動免疫治療,就是抽取丈夫的血液20毫升,分離出其中的淋巴細胞,然后把小劑量(10~20×106/次)淋巴細胞通過皮下注射進妻子的體內,間隔三周后再注射第二次。而國外進行同類治療則是大劑量注射四次。林其德教授介紹說,小劑量異體抗原刺激比大劑量抗原刺激更容易產生保護性抗體,而且減少操作次數能夠降低血源性感染的可能,這兩方面都有利于提高治療復發性自然流產的成功率。
由于所取得的上述臨床和基礎研究成果提高了我國復發性自然流產的防治水平,林其德教授等日前榮獲2004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他們所建立的有關復發性自然流產診治方法,多年來已經通過學術交流和舉辦衛生部委托的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等形式,向全國進行了推廣。
下一篇:妊娠藥物危險性五大分級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亂把指甲染孕婦易流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