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星:險資參與股權投資呈現出新趨勢,期待與GP形成良好互動
分類: 最新資訊
育兒詞典
編輯 : 育兒知識
發布 : 05-13
閱讀 :187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申俊涵 北京報道4月26日,主題為“保險資金股權投資機遇與挑戰”的21世紀創投研究院閉門研討會在北京順利舉辦。本次活動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創投研究院主辦,LP智庫戰略支持。21世紀經濟報道執行總編輯陳晨星在致辭時表示,發展創投與私募股權投資,對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拓寬創業企業投融資渠道,意義重大。然而,困擾股權投資行業的募資難、LP散戶化現象,以及長期資金匱乏問題一直是行業發展瓶頸。她指出,保險資金具有規模大、期限長、來源穩等特點,有助于PE/VC機構開展跨周期投資,理應是投資創投與私募股權基金的理想資金。但償付能力約束、負債剛性等特性,卻使其在投資實踐中面臨很多難題。姑且不論規模特性,與國家鼓勵“投早、投小”是否匹配,單看其在激勵機制、考核機制、人才儲備及行業監管等方面的短板,已對其投資股權造成諸多牽絆。從2010年起,監管部門就在推動保險資金進入股權投資領域。保險資金參與創業投資基金的投資規則,也在逐步寬松。2022年,國常會甚至明確提出“鼓勵保險資金等依法投資創業投資基金”。但自2014年101號文發布以來,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的數額并不大,而諸多保險機構即便涉足股權,也是以投資自身旗下GP為主。“我們看到,在保險資金大類資產配置時,還是青睞債券、股票、公募基金等,股權投資占比不足2%。而這個數據,還是在近年固收業績下降,險資被動增加權益投資的背景下產生的。近幾年,受‘償二代’監管趨嚴影響,保險資金直接股權投資更雪上加霜,出現了較多下降。”陳晨星說。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保險資金不喜歡盲池基金,更喜歡基建基金、不動產基金、REITs,以及產業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以及并購基金。雖然夾層基金、母基金、S 基金等與險資相對契合,但不是每家機構都有上述產品的適配能力,并滿足保險資金的出資門檻。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幾年,情況正在慢慢改變。中基協數據顯示,創投基金與保險資金合作逐年增長,近三年獲得保險資金出資的股權創投基金的數量與規模均逐年提升,數量從2019年末的350支增加至2021年末的541支,規模從2019年末的0.89萬億元增加至2021年末的1.37萬億元。保險資管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保險行業總資產超過27萬億,保險投資運用余額超過25萬億。其中,長期股權投資(包括上市和未上市)余額達到2.34萬億,比 2021 年增長五百多億,這些對VC/PE機構來說,都是重要的“源頭活水”。“最近幾年,在保險資金間接股權投資比重穩步上升的同時,保險資金股權投資也呈現出新的趨勢。”陳晨星說。比如,出資主體更為集中,前十大保險機構在股權投資領域,認繳實繳規模占比分別都超過60%;在產業方向方面,從傳統的投資基礎設施、能源資源、商業不動產、醫療健康等,逐步向新能源、數據中心、新興制造、TMT 等領域拓展;在階段方面,從過去偏好成長、成熟期的并購基金、夾層基金等逐步投向早期基金、創投基金、戰略新興基金等拓展。此外,在踐行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穩健投資的同時,保險資金也扮演著責任投資的堅定擁躉者角色。“保險機構如何看待上述趨勢?保險資金投資VC/PE有哪些難點與挑戰,各保險機構有怎樣的解決路徑?非保險系GP怎樣才能獲得險資的青睞?在本次閉門研討會上,期待大家的熱烈討論,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股權領域的積極性。”陳晨星說。她表示,期待保險資金與GP形成良好的互動,共同為被投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也讓GP迎接險資有清晰的目標,并做出充分的創新與準備,大家共同助力創投行業良性發展。最后,陳晨星對《21世紀經濟報道?創投版》進行了介紹。她表示,《21世紀經濟報道?創投版》自2010年創立以來,對股權投資行業的成長路徑一直保持密切關注,對資本的創新邏輯也一直在冷靜觀察與思考。近幾年,依托21世紀創投研究院,《21世紀經濟報道·創投版》加大對于股權投資產業鏈上下游的前瞻研究,圍繞機構“找錢、找項目”的訴求,強化機構的垂直領域競爭力,陸續推出了系列報道和調研產品。“今年,我們計劃還將定期舉辦ESG投資、S基金等主題閉門研討會,以及區域性股權投資論壇,LP/GP/被投項目探訪等各種形式的活動。”陳晨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