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罕見!監管召集28家頭部量化私募培訓,重點有哪些內容?
分類: 最新資訊
育兒詞典
編輯 : 育兒知識
發布 : 03-05
閱讀 :180
財聯社3月4日訊(記者 閆軍)3月4日,滬深兩交易所聯合發布了舉辦量化私募機構交易合規培訓的公告。公告指出,此次培訓的目的在于,幫助量化私募機構及時、準確理解量化交易監管思路和工作要求,切實提升合規交易水平,防范量化交易風險。來自28家頭部量化私募機構的負責人及業務骨干參加。有行業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此次培訓是上周舉辦的,28家頭部量化私募的法務、合規負責人出席了培訓,參會對象覆蓋了當前百億以上的量化私募機構,這些頭部機構也在監管的重點監測名單中。上述人士指出,監管在培訓上強調了兩點:一是重點重申異常交易行為。日前因異常交易行為,靈均投資被滬深交易所暫停了三天交易,此次監管再次將“異常交易”進行了明確、清晰的重申。事實上,異常交易的監管是對市場各類參與主體的要求一視同仁,不過量化因交易更快所以被重點關注。二是要求量化機構重點關注交易行為對市場影響。該人士指出,監管表示,在市場流動性不高的當前,量化能夠為市場注入流動性,與此同時,也存在量化交易本身占比過高的問題,這就要求量化私募機構更加慎重。關注自身交易對市場的影響。據悉,監管也列舉了幾例未公開的異常交易典型案例,向機構進行了宣導。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通過培訓可以了解到,監管對量化的認識是很客觀的,包括DMA等數據模型、規模、交易占比數據都非常完備。“培訓后,我們內部也進行了傳達和學習,以后在交易中嚴格按照監管制定的規則來,向監管的要求靠齊,消除市場對量化存在的誤解。”上述人士指出。兩交易所對量化進行培訓,28家頭部參與滬深交易所公告顯示,此次培訓,深滬交易所通報了量化交易異常交易典型案例,介紹了量化交易監管總體思路,明確要求量化私募機構加強內部風控管理,防范交易過程中出現影響證券交易所系統安全或者正常交易秩序等情形,切實規范量化交易行為,落實好合規交易要求,保障市場穩健運行。今年以來,滬深交易所加強量化交易監管,對影響市場正常秩序、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量化交易異常交易和違規行為,快速反應、重拳出擊。下一步,滬深交所將堅持以投資者為本,把維護公平性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證監會統一部署,加快建立完善量化交易監管安排,進一步擴大量化交易合規培訓的范圍對象,規范量化交易行為,維護市場正常交易秩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業內解讀:監管關注兩大核心根據多位業內人士的反饋,此次培訓核心點有二:重申異常交易行為、要求量化機構重點關注交易行為對市場影響。在重申異常交易行為上,有業內人士指出,通過此次培訓,量化私募更加明確了異常交易行為類型。根據此前要求,滬深交易所對各類異常交易行為的定義、構成要件與量化標準有明確規定,5大類典型異常交易行為的量化標準,包括虛假申報、拉抬打壓股價、維持漲(跌)幅限制價格、自買自賣或者互為對手方交易、嚴重異常波動股票申報速率異常等。“程序化交易賬戶上報后,如果出現異常交易行為,監管可以第一時間穿透到管理人,進行調查。尤其是短期內交易沖擊指數漲跌的,各家要引以為戒。”上述人士指出,嚴格異常交易行為是監管一以貫之的明確態度,在量化方面,監管還強調了撤單率“謊騙”行為。當然,下單出錯的情況在所難免,但是利用程序化交易頻繁委托、撤單的行為對于市場其他投資者會有誤導,這類過度投機行為,也是監管方向之一。在要求量化機構重點關注交易行為對市場影響方面上,有業內指出,利用程序化交易的工具,量化私募機構應該在算法交易模型設置減少對市場波動,量化需要以本身以價格優先,而不是要造成市場波動。在今年春節期間,市場流動性低迷,量化私募是市場流動性的主要提供者,但是在規模過大、策略趨同以及過度交易等因素之下,交易行為對市場產生了一定的波動。尤其是春節后首個交易日,開盤后靈均投資一分鐘之內在滬深交易所合計賣出超過25億元,對滬指、深成指數造成沖擊,嚴重影響了正常交易秩序。因此,滬深交易所決定從2月20日起至2月22日止對寧波靈均管理的相關產品連續實施暫停或限制投資者賬戶交易的監管措施,即暫停或限制相關產品賬戶在上述期間在滬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所有股票交易,同時啟動對寧波靈均予以公開譴責的紀律處分程序。事實上,監管對存在異常交易的調查并非靈均投資一家,在此次培訓上,滬深交易所還通報了其他量化交易異常交易典型案例,強調量化機構的風控管理。業內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此前量化的確存在過度交易的現象,尤其是在中證2000指數上,因缺少股指期貨等工具,無法做到完全對沖,會產生一些對市場的擾動。當前,隨著量化規模的下降,交易擁擠度下降,各家風控合規意識的提高,盡量去規避減少交易行為對市場的影響。行業或加速出清在春節的微盤流動性危機中,量化私募業績出現大幅回撤,包括DMA規模大幅下降,量化也遭遇了一定的贖回,當前存量規模已經有所下降。依然以DMA業務為例,財聯社記者從多方渠道拿到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前后,微盤下挫讓DMA業務元氣大傷,自2023年底至2024年2月8日區間數據推算,DMA規模下降約50%。當然,這一數據僅包含監管口徑,事實上,市場人士指出,2023年以來,部分中小私募存在通過DMA上規模的利益驅動,部分收費存在費率1%+40%,包括部分劣后額度銷售給散戶,這或是監管提及的違法違規行為。投資者適當性及合規性都存在瑕疵,投資者要注意做好識別這類產品的風險。當前,有些小機構在未備案的情況下已經私下發行DMA產品,在業內看來,后續這些違規和違法行為或將受到嚴厲的監管處罰及問責。某頭部量化私募機構表示,監管趨嚴有利于行業優勝劣汰,只有滿足監管要求,加強合規風控意識,在規則之中發展,才能在行業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