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近日,隨著乙肝疫苗傷害事件的接連發生,不少家長對疫苗可能造成的不良反應十分關心。哪些孩子更容易發生不良反應?如何判別以便及早就醫?專家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比于其他常規疫苗,乙肝疫苗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適宜接種的人群應及時接種。
乙肝疫苗為最安全疫苗之一
近日,乙肝疫苗接二連三的不良事件的發生引起了人們對乙肝疫苗安全性的懷疑,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莊輝解釋,乙肝疫苗是最安全的疫苗之一。為了預防乙肝病毒傳播,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8%的國家,應于1995年將乙肝疫苗納入免疫規劃;其他國家應于1997年將乙肝疫苗納入免疫規劃。至2012年,參加WHO的194個國家中,181個(93%)國家已將乙肝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全球新生兒3針乙肝疫苗的平均覆蓋率已達75%以上。自1982年至2012年,全世界約1.8億名新生兒和1.5億名一般人群接種了乙肝疫苗,未發現因接種乙肝疫苗而出現新生兒死亡率和一般人群死亡率升高的現象。我國衛生部于1992年將乙肝疫苗納入免疫規劃管理,并要求自1992年1月1日起,對所有新生兒按0、1、6月程序(即出生24小時內、出生后1和6個月)接種3針乙肝疫苗,至今,新生兒的乙肝疫苗接種率已達95%以上。2009-2011年我國對15歲以下兒童實施乙肝疫苗補種,共補種6800萬名兒童。
乙肝疫苗接種反應低于其他常規疫苗
中疾控免疫規劃中心主任醫師王華慶介紹,接種乙肝疫苗后出現的異常反應主要是過敏性休克、水腫等。
曾有報道指出,乙肝疫苗接種后的一般反應(如注射部位短暫疼痛、紅腫、硬結等局部反應)在5/100萬劑以下;短暫發熱、不適、乏力等全身反應的發生率為2-4/100萬劑;惡心、嘔吐、腹疼、腹瀉等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率為1.3-3.4/100萬;關節疼、肌肉疼等疼痛反應的發生率為1.9-2.8/100萬。異常反應(如蕁麻疹、多形性紅斑、血清病、血管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的發生率在4/100萬劑以下,遠低于其他常規疫苗。
■ 熱點問答
近半數國家實施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
Q事件發生后,有媒體對新生兒24小時內注射乙肝疫苗的免疫規定提出質疑,認為這提高了風險系數、使偶合反應增多,您怎么看?
莊輝:早在上世紀90年代WHO即提出,為了阻斷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新生兒于出生后應立即接種乙肝疫苗,越早接種效果越好,最好在24小時內接種。至2012年全球已有94個國家(48%)實施了新生兒于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首針乙肝疫苗。
研究發現,如果母親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雙陽性,新生兒在出生24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96%可以得到保護,僅4%發生母嬰傳播;如果新生兒在出生24小時后接種,則只有80%獲得保護,20%發生母嬰傳播。因此,新生兒及時接種乙肝疫苗是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關鍵。
在我國,乙肝病毒主要經母嬰、血液和性接觸傳播。母嬰傳播是引起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在新生兒時期感染,約90%將發展成慢性;在青少年和成年期感染,僅5%-10%發展成慢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的母親,主要是在分娩過程中,通過其血液、羊水和陰道分泌物等將乙肝病毒傳染給其嬰兒。但由于乙肝病毒發生感染的潛伏期較長,如果及早接種乙肝疫苗,趕在嬰兒發生乙肝病毒感染前產生保護性抗體,即可阻斷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就像一個人被瘋狗咬傷后,如能及早注射狂犬病疫苗,就有可能預防狂犬病的發生,越早注射效果越好。
從理論上講,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陰性母親所生的新生兒不一定要在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疫苗,但由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對孕婦尚未開展乙肝表面抗原篩查,無法區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或陰性;即使在一些大中城市已開始篩查,但由于一些國產乙肝檢測試劑的靈敏度相對較低,有可能漏診;同時由于乙肝疫苗的安全性良好。因此,WHO和我國的乙肝疫苗免疫規劃中,仍建議對所有新生兒于出生24小時內接種首針乙肝疫苗,并于1和6月齡時分別接種第二和第三針乙肝疫苗。
不良反應發生與個人體質相關
Q哪些人群不適合接種?疫苗不良反應發生與什么有關?
莊輝:雖然乙肝疫苗是安全的,但對乙肝疫苗有禁忌癥者,如對酵母或疫苗的其他成分有過敏史者、有中度或重度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發作、格林巴綜合征、自家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其他慢性疾病等患者,建議不要接種乙肝疫苗。
注射乙肝疫苗的確存在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不良反應的發生與個人體質也有關聯,如早產兒、低體重兒及母親在懷孕過程中出現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為了減少偶合疾病的發生,建議對有危急癥狀或有各種潛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兒(如早產兒、低體重兒等),以及母親是高危妊娠的新生兒(如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妊娠期合并心臟病、腎臟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傳染病等),暫不接種;對母親是乙肝病毒攜帶者的高危新生兒,應作個案處理,分析其利弊,在獲得母親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決定是否接種乙肝疫苗。
■ 概念厘清
進口疫苗VS國產疫苗
同類疫苗作用相似
事件發生后也有人對國產疫苗的質量提出質疑,某三甲醫院預防免疫科醫生告訴記者,以乙肝疫苗為例,目前北京新生兒均可免費接種乙肝疫苗,屬于政府采購范圍,同時還存在乙肝進口疫苗,需自費進行接種。此外,鑒于每種疫苗所預防的致病菌均不同,比如,肺炎疫苗針對肺炎球菌,HIV疫苗則針對B型流感嗜血桿菌,面對復雜的疫苗種類,不少家長在進行選擇時往往比較茫然,可以向臨床醫生咨詢,以了解不同種類疫苗的區別。
這位醫生還表示,其實同類疫苗所起到的作用是相似的,乙肝疫苗中,進口疫苗與國產疫苗均能夠起到預防乙肝的作用。選擇進口疫苗或國產疫苗,這關系到疫苗品質的問題。進口疫苗與國產疫苗可能在工藝、免疫原性、維持時間長短等諸多方面存在一些差別,不同種類的疫苗也有自身的特點與優勢,建議家長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選擇。
偶合癥
與疫苗接種關系不大
在近期發生的疫苗接種事件中,偶合癥成為焦點之一,也有人將不良反應的發生歸因于偶合癥,其實偶合癥是指受種者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存在尚未發現的基礎疾病,接種后巧合發病,莊輝告訴記者,偶合癥與疫苗接種之間并沒有太大關系,即便不接種疫苗,疾病也會出現。
疫苗后遺癥
乙肝疫苗接種后尚未發現
事件發生后,疫苗后遺癥也受到不少人的關注,即注射后產生的不同程度反應或造成終身殘疾。莊輝解釋,疫苗后遺癥與乙肝疫苗之間沒有太大關聯,舉例來說,接種麻疹疫苗后有可能出現的腦炎等。目前乙肝疫苗接種后還未出現后遺癥。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創意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下一篇:疫苗涉嫌致死嬰兒八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疫苗大解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