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今年十月份,朱軍夫婦帶剛滿月的寶貝女兒婷婷到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打預防針,護士在婷婷右上臂三角肌注射了乙肝疫苗。過了兩天,在給婷婷洗澡時朱軍發現打針部位青紫一大塊,摸上去有鴿蛋大小的硬腫塊。是護士打錯了針?疫苗有副作用?還是針頭消毒不嚴?朱軍夫婦急忙抱著孩子來到縣疾控中心,疾控然認為疫苗沒有問題,注射程序也沒錯,但一時也說不清楚是何原因導致了孩子右上臂青紫腫塊,建議他們去市兒童醫院看專家門診。
次日,朱軍夫婦抱著孩子來到市兒童醫院。醫生詢問病史了解到,孩子出生后一直采用純母乳喂養。隨后的化驗結果顯示,血色素偏低,血小板計數正常,但凝血四項檢查顯示凝血功能異常。根據病史和體檢,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醫生告訴家長,婷婷患上了“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孩子皮膚青紫硬塊是由該病造成的,與疫苗和注射器材無關。
醫生將婷婷收入院治療,經靜滴維生素K10毫克/次/天,連用三天,婷婷右上臂皮膚腫塊明顯縮小,青紫顏色變淡。一周內病情明顯好轉出院。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只有出生體重不足、早產兒以及有產傷的嬰兒才容易患維生素K缺乏癥,但現有許多證據顯示,即使身體完全健康的足月兒,也可能因缺乏維生素K而引起顱內出血。人體維生素K(簡稱維K)的來源主要是飲食和腸道內細菌的合成。由于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少,且初乳幾乎不含維生素K,加上母乳喂養的嬰兒腸道內細菌少,維生素K合成也少。因此,單純母乳喂養的嬰兒極易患維生素K缺乏癥。
維生素K是參與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質,是人體肝臟合成的重要凝血因子的輔酶。維生素K缺乏時會引起嬰兒自發性出血癥。本病多見于生后3天~3個月以內嬰兒,主要表現為全身多部位出血。最常見的部位為胃腸道,患嬰表現嘔吐咖啡樣物或拉柏油樣大便;其次是皮膚或皮下出血,表現皮膚出血點、瘀斑,注射部位或采血部位出血不止;肚臍無故滲血;嚴重者可因腦出血而致死或致殘。不久前,國內對7省活產嬰兒19751人進行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嬰兒40%存在亞臨床維生素K缺乏。因此,目前國內兒科專家一致主張,所有新生兒出生后都應口服維生素K2毫克/次,每天服1次,連服10天,同時乳母口服維生素K10毫克/次,每天服1次,連服10天。這樣可明顯地減少嬰兒出血病例,完全杜絕嬰兒遲發性維生素K所致顱內出血的發生。
下一篇:全方位可借鑒的哺乳經驗營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母乳喂養應把握“火候”營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