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今天是第7個世界孤獨癥日。昨天從天津市安定醫院(天津市精神衛生中心)獲悉,每68名兒童中就有1名孤獨癥患者。專家同時提醒,相比于人們印象中不說話、智力低、沒有正常情感反應的“典型孤獨癥”兒童,家長們更應注意那些智力、語言與正常兒童無異,但社交能力存在“質的損害”的“非典型孤獨癥”孩子。
孤獨癥
患者數量快速增長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這種起始于嬰幼兒時期的嚴重發育障礙性疾病,是目前國際上最受關注的兒童健康問題。患上它的孩子往往表現為社交功能受損、語言障礙、興趣局限和重復刻板的行為等,如果沒能及時得到有效干預,不僅孩子成年后不能很好融入社會,甚至可能生活無法自理,終生需要照料。
國內專業研究機構數據表明,20年間我國確診的自閉癥患兒數量上升百余倍,研究顯示,我國自閉癥患兒數量在160萬以上。天津市殘疾人康復協會孤獨癥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天津市安定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孫凌表示,對于孤獨癥的最新數據來自于美國疾控中心,發病率已上升至每68名兒童中就有一個孤獨癥患兒,而在我們天津,“10年前,因孤獨癥就診的孩子寥寥無幾,而現在,幾乎每天都能接診”。
非典型
這樣的孩子要關注
孤獨癥,如今在醫學界已被更名為孤獨癥譜系障礙。孫主任說,這其中有50%的患兒都是“高功能型”的,以往不被家長所重視,也不被人們認為是孤獨癥。孤獨癥的發病率持續增高。
高功能型的孤獨癥孩子,通常表現為孩子智力方面沒問題,甚至比正常人看起來還要聰明,語言功能也無異常,但涉及社交卻問題多多且情緒穩定性差,比如,這樣的孩子喜歡和人交朋友,但方式不對,讓人接受不了;與別人交往時,總做出不恰當、與周遭不協調的事,如別人并不感興趣,他卻自己滔滔不絕,陷于冗長的自話自說……
1歲多
就能發現自閉傾向
“五六個月的孩子,就能通過測試發現其自閉傾向。”孫主任指出,孤獨癥的干預一般于1歲半左右開始,越早進行取得的效果越好。如果在孩子發育敏感期能夠有效干預,孩子更容易獲得較大改觀,成年后甚至可以順利融入社會,與其他人一樣,過著正常的生活。“孤獨癥不意味著絕望,家長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為讓更多的孤獨癥患兒及家屬受益,天津市安定醫院從4月2日開始,將舉辦義診咨詢、觀影、免費體驗與測試等系列活動,如家長講堂:“星星的孩子在身邊——如何鑒別孤獨癥兒童”等,有需要的市民可前往參加。
及早發現“星星的孩子”
一、無法與他人友好地互動,只能獨立玩耍,不能回應別人的語言或無法與別人眼神交流等。簡而言之,就是社交能力出現了“質的損害”;
二、孩子到了說話年齡,沒有語言能力,或者語言能力發展得不好;
三、有的孩子智力發育遲滯;
四、沒有語言模仿能力,也不愿意進行模仿動作等。
如何“對癥下藥”
一、發現孩子患上孤獨癥,別急著找原因,也不應相互指責,而應盡快接納孩子;
二、不能完全依賴社會康復,而應向專業人士學習科學的干預方法;
三、盡量教會孩子各種生活技能,并且要規范孩子的生活習慣;
四、父母最重要的是應該不斷表揚孩子,經常肯定孩子,常給孩子“愛的抱抱”。(記者 張昭)
下一篇:七成罕見病在兒童期發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出現流感癥狀最好別上學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