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有人主張不要引導寶寶,要給他自我探索和發現的機會,因為只有通過這種方式發現的東西才能真正成為他自己的東西。也有人主張要引導寶寶,因為引導可以讓寶寶少走彎路,發展得更好。這可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么,到底公有理還是婆有理,有沒有可能公有理婆亦有理呢?
有關引導的困惑與醒悟
有位網友叫姜豬兒,這是一位特別優秀的媽媽。姜豬兒一度因為這個該不該引導寶寶的問題感到十分困惑。從一點都不敢引導,到發出“那難道我們就只能被動地等待孩子自己去發現,而不可以引導孩子玩兒嗎?”的疑問,直至身體力行地去實踐,這位聰明的媽媽一步步走出了曾經深陷其中的誤區。姜豬兒在她的帖子里詳細地提到了她轉變的過程,而她與豬兒玩拼圖的故事也給了其他父母許多的啟示。
在引導豬兒玩拼圖的游戲中,姜豬兒發現,如果拿著拼圖追著豬兒,懇求他玩兒,豬兒通常都不會理睬她。于是,豬兒媽改變了做法。當看到豬兒比較“悠閑”的時候,豬兒媽悄悄地拿出拼圖,自己在一邊開心地玩了起來。如此一來,豬兒媽拋棄了許多功利的想法,心態變得輕松了許多。豬兒看見媽媽興致勃勃地玩拼圖,覺得很好奇,迫切地想要看看媽媽玩的究竟是什么東西。豬兒媽心里暗喜,但是她不僅沒有急切地把拼圖遞給豬兒,相反,她還裝出有點舍不得給他的樣子,磨磨嘰嘰地跟豬兒兜圈子玩。看到媽媽這樣,豬兒急得大喊大叫:“我要玩兒!我要玩兒!”看到火候已到,豬兒媽順勢將拼圖給了豬兒。一向拒絕玩拼圖的豬兒就這樣對拼圖產生了興趣。不過,豬兒沒有按照常規來玩拼圖,他不是隨意地擺放著拼圖,就是將拼圖一塊一塊扔著玩兒。此時,豬兒媽并沒有打壓豬兒,也沒有很刻意地引導豬兒一定要把拼圖拼出來。看到豬兒扔拼圖玩,豬兒媽也陪著他扔著玩兒起來。
就這樣,他們開始了玩拼圖的游戲,并且在日后的游戲中收獲頗豐。最后,豬兒媽得出一個結論:“我現在也想明白了,不是不可以(引導),而是看你用什么樣的方式!”這位媽媽經歷了一個從困惑到醒悟的過程,而她自身也在育兒的道路上越來越走上層次,把豬兒帶得非常優秀。
引導的“雙層面紗”
豬兒媽的轉變起因于一場關于蒙氏教育的討論。有位媽媽十分崇尚蒙氏教育,按照她的理解,蒙氏不主張打擾孩子,因此,引導孩子也是一種打擾,如果給予孩子引導,就會妨礙他自我發展。實際上,我個人認為,蒙臺梭利并沒有斬釘截鐵地斷定不能引導孩子,所謂的不能引導孩子,只是大家對蒙氏的理解有偏差而已。我引用蒙臺梭利《發現孩子》里面的兩段話,說明了我的觀點。姜豬兒深以為然,后來身體力行去實踐,結果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引導究竟是好是壞,確實眾說紛紜,有點莫衷一是的感覺。實際上,引導有著雙層神秘的面紗,一層是它的“天使面”,另一層則是他的“魔鬼面”。而“天使”與“魔鬼”之間的轉換差別并不很大,往往取決于一個“度”的把握,偏左點,偏右點,都會帶來很大的差異。
上一頁123下一頁下一篇: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財富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四種讓孩子聽話的方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