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陌生人”對學齡前的幼兒而言,可說是個相當抽象的名詞,如何教導孩子面對陌生人呢?平時可以一些具體實例來教導、循循善誘,同時,制造合宜的機會,幫助孩子學習判斷,建立對陌生人應有的進退應對態度。
每每叮嚀孩子:“不可以隨便亂拿別人給的糖果、餅干、玩具;在路上遇到不認識的人跑來跟你說話,不要理他……”可是,孩子卻常常問我:“如果有叔叔、阿姨向我問路,我要不要跟他說話呢?”望著孩子天真、充滿疑惑的眼神,我也開始迷糊了……
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相信每位父母都對孩子說過:“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說話,或拿陌生人給的東西。”因此,制造了孩子對陌生人恐懼心理。“陌生人”對學齡前的幼兒而言,可說是個相當抽象的名詞。對孩子來說“壞人”的印象是很兇、會打他、罵他、搶他東西等外在行為的“壞”,而陌生人只是他們從來未見過及從未談過話的人,是不是真的對孩子不利,并不能確定。
為了確保孩子安全,父母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囑咐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講話,小心碰到壞人!”“不要亂跑,會被壞人帶走。”盡管父母用心良苦,一再叮嚀,甚至以責罵的口吻來提醒孩子,但孩子能真正了解陌生人所具有的危險性嗎?孩子也確定能從中學習到如何保護自己嗎?
除此之外,父母太過緊張、驚慌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使他擔心、害怕,覺得外面的世界好恐怖、好復雜。而在惶惶不安的壓力下,可能會造成孩子過度保護自己、拒絕別人、不信任他人、與人疏離。長久下來的不安全感,當孩子進入團體生活或新的環境時,會產生畏懼、猜忌,很難坦誠與他人交往,繼而造成他只管自己、不顧別人,和自私、冷漠且不合群、無法適應團體生活等問題。這些負面的后遺癥,都會影響著孩子一生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發展,父母不得不多加留意。
然而,面對現今的環境,孩子本身學習提高警覺,以防止外來的危險,是有必要的。所以不管是父母、長輩、老師,當孩子漸漸長大、慢慢學會獨立前,如果能提早對孩子施予安全教育,學習如何去拒絕陌生人、與陌生人保持適當安全距離,日后遇到狀況時也較能從容的反應。
與陌生人的正確應對方法
父母與其整天擔憂,甚至讓孩子也莫名其妙的恐懼起來,還不如付諸行動,多費點心思,平時以具體的實例來教導孩子。同時,制造合宜的機會,幫助孩子判斷,建立當面對陌生人時應有的應對進退態度。
那么,該怎么引導才能使孩子既能保護自己,又能有禮地面對陌生人呢?以下一些方法供父母參考:
1設計問題、學習應對
父母可用比較具體的方法,教導孩子“面對陌生人”的原則,如:有人給你錢、禮物,不要接受且立即離開;有人要帶你坐車去兜風、去游樂園玩,有禮貌的拒絕之后就可以離開,絕對不要跟他一起去;如果有人碰到你身體的重要部位,或是做出讓你很不舒服的動作,就要馬上跑開,并且告訴爸媽……
當然,父母在訂定這些規則時,要以孩子聽得懂、能夠接受的話,說明其中的原因,并讓他明白其中的道理。
上一頁12下一頁下一篇:選興趣班一看愛好二看缺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沒有防范意識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