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父母期待孩子具備雙性特質
“青少年‘中性化’現象并非偶然,它的出現具有深刻的社會心理根源。” 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兒童心理學研究者戚元麗博士認為,這些因素包括家庭父母一方角色缺失、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期待和成熟社會男女兩性角色的發展趨勢等。在我國,獨生子女“中性化”現象明顯重于非獨生子女,因而成為近年來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心理學學者普遍關心的問題。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對兒女的性別角色期待不會混亂。“但在獨生子女家庭,由于只有一個孩子,父母期望子女既具有男性的果決、獨立、堅強,又具備女性的體貼、溫柔、細膩,”戚元麗博士說,因此,這種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了“中性”孩子。
“中性化”雖有利 但要有限度
戚元麗博士指出,心理學有理論認為,兼有男性和女性特征優勢的人比較獨立、靈活,易被社會接納,生存能力更強,更有利于人際交往。例如中性化的女性兼具男性的獨立果敢,在求職、個人發展上更具有優勢。可以說,中性化是成熟社會中男女兩性角色發展的一個趨勢,因此,社會對于當今青少年的“中性化”現象無需擔憂。
但她也指出,中性化并非沒有“邊界”,男女兩性有其基本的社會角色內涵,即男性不可嬌弱、不獨立,女性不可過于強悍、失之溫柔,一旦“中性化”發展過了界乃至釀成行為偏差,將不利于青少年成人后就業、擇偶。
喜好逛街通常被視為帶有女性化傾向的行為,有些男孩進入青春期后有愛陪母親逛街的現象。專家指出,小學生對父母的服從和依賴性比較強,因此男孩在母親的要求下一起逛街是正常的,但是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獨立意識和性別意識增強,正常情況下不再喜歡這樣做,“男孩如果到了初中階段還喜歡黏著媽媽,陪媽媽一起逛街,排除母親對子女‘控制力’過強的因素外,這通常說明孩子已出現女性化傾向。”這種情況下,家長首要的是適當擴大兒子的社交圈,多與同性接觸。
上一頁12 下一頁下一篇:幼兒開發智力的最佳時間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培養興趣,打造學習基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