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沒有責任心的孩子,不僅對自己的事情不關心,對別人也不關心;不僅自我奮斗的愿望淡薄,而且推諉、推卸、推脫的習慣也甚為頑固。因此,父母要善于從點滴生活中教會孩子充當社會角色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現在的家長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責任感,不懂得關心父母、家人,而總是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自己身上,關心自己有沒有吃好、穿好、玩好。但是,很多家長沒想過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的自私與冷漠,孩子沒有責任感與家長之間有什么關聯呢?其實,大多數的家長并沒有給過孩子負責任的機會。
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外出的時候,孩子的手中總是空的——最沉的包一定是在父母身上背著。吃飯的時候也是一樣,父母也總會先問一句:“想吃什么?我去給你買。”遇到需要乘坐出租汽車的情形,父母一般會主動揚起手叫車,然后打開車門先讓孩子坐進去。而且,這種小的事情會一直延續到孩子長大,甚至已經是成年人的時候。父母有的時候會埋怨孩子不會關心自己,但在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還是會一如既往地把事情包辦下來。
所以,家長不要埋怨孩子,而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讓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長最好不要代勞。小時候承擔過責任,長大以后才擔得起責任。
人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老話,叫做“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為什么窮人的孩子能早當家呢?因為,生活的現實迫使他過早地承擔了養家糊口的責任,他開始承擔責任的那一刻就是他成熟的開始。現代家庭里的父母不需要讓孩子這么早就承擔生活的重擔,但是需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放開手腳讓他們去做。
孩子應該充當什么樣的角色呢?
第一,做一個好孩子。
要指導孩子充當各種角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讓孩子在家庭中實現好孩子的角色。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好孩子這個概念非常簡單——聽話就是好孩子。
現在好孩子的概念,一定要和*家庭建設一致起來,那好孩子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遵守家里的規則,意味著在家里積極地充當一個孩子的角色。孝敬父母、照顧祖父母是好孩子應該做的,除此之外,好孩子還必須在家里承擔一定的責任。比如,在必要的時候料理家務、收拾自己的房間等,家長要主動地分給孩子責任,不要任何事都大包大攬。
好孩子還有一個角色,就是他擁有家庭事務的參與權,他是家里積極的一分子。不少家長在談論事情的時候經常會這樣跟孩子說:“我們在談事情,跟你沒關系,你干自己的去。”家長總是忽略孩子作為家庭成員的地位,其實,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建議,給孩子一個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說,家里打算買房子,這時一家人應該一起討論一下,也許,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樣給予家長很關鍵性的意見。但是,家長主動跟他討論的意義并不在于他的意見有多大價值,而是在給他一種角色的意識。這種角色意識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了種子,會讓他意識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遇到事情他也要參與、也要表態。這顆種子,對他將來養成主人翁意識,對進入社會以后他的角色的主動性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所以,好孩子的定義是綜合的,包括他的參與過程、承擔責任的過程,也包括他接受教導、成為家庭當中的一個積極分子的重要過程。
第二,做一個好學生。
好學生這個角色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斷地、主動地提高自己的智能水平,這是一個學生的關鍵。另一個方面,孩子已經從家庭邁入社會一小步了,在學校里他也要處理好自己的角色所面臨的一切問題。
第一,他要學會如何和別人相處,特別是和同齡人相處。第二,他應該開始去理解男性或者女性社會角色的不同,比如,男生活潑大膽,女生則安靜認真等等。除此之外,還包括在競選班干部的過程中,怎么去參加選舉。在參加比賽的過程當中,怎樣成為團體中的一分子,怎樣學會尊重別人以及影響別人等等,這些都是社會化的很重要的任務。
所以,家長要經常和孩子討論,比如:“你喜歡什么樣的朋友啊?在班里你覺得大家對你的態度怎么樣啊?”這些問題都涉及到他的學生角色的成長。
第三,做一個好公民。
除了要做個好孩子和好學生,孩子也要準備好做一個好公民,所謂公民,有以下三條核心的概念。
第一條,權利和義務的觀念。這一點很基礎又很重要,我們都是一個社會人,有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家長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指導他明白自己的權利。與此同時還有義務,作為一個公民除了擁有權利還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比如,維護社會團結、推動社會發展等等,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
第二條,公民的核心價值是主體意識。什么是主體意識呢?就是公民都是社會積極的一分子,要影響、參與社會,要對社會的事務發言,這也是公民意識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我見過廣東省的一位家長,他對自己的孩子關心國家政治問題覺得不可理解,他認為生長在發達地區的孩子理所當然應該喜歡經濟。有一個喜歡政治的孩子讓他處處覺得很尷尬,感覺自己的孩子有點“不倫不類”。事實上,任何一個孩子在發展過程中,都避不開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孩子能自覺關注社會上的事,是件正常的事情,這種有意識的關注,也是提高他的社會責任感一個很重要的步驟。
培養孩子責任心的6個常用原則:
(1)家長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應從孩子自身抓起,為孩子灌輸責任意識,糾正以往不負責任的舉動。
(2)通過書本、媒體、影片、父母體會等方式告知孩子在特定階段應扮演的社會角色及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3)別讓孩子總找借口,父母應及時而理性地糾正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習慣,清除滋生不負責任的土壤。
(4)通過讓孩子承擔家庭事務的方式讓孩子體會家庭成員的責任。
(5)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及時予以表揚鼓勵;對其不負責任的行為予以批評和指正。從而強化孩子對周圍人的責任心。
(6)對孩子的事不要大包大攬,讓孩子自己做他應該做的事,并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下一篇:家庭切不可忽視愛國主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怎么吃虧才是“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