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發現我的直覺喪失了,因為看電視的時候,明明聽得懂里面的話,卻非要看下面的字幕,情不自禁,只要有字,就非要去看,無法控制,這說明文字已經占據我的感知系統中最重要的位置,成為信息接受時的第一選擇,哪怕面前就是活色生香的畫面和聲音,也不能遏止我對文字的偏愛——我被文字控制了。
因此我有些恨文字,有意識地不看文字,希望字幕少一點,因為它妨礙了我的直覺,使我對世界的感知變得扁平而機械,甚至使我的心智不健全,因為不能用直覺去感知世界,我這個人必然也就越來越無趣,我的寫作也會越來越失去魅力——哪怕我寫的東西越來越有道理。
“有道理”不等于“有魅力”,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特征在于鮮活,鮮活必須是具體的、可感的。世界需要豐富和生動,而這種豐富和生動,屬于感性層面,必須用整個身心去感受,缺了直覺是不行的。
如果說我已經到了這個年齡,已經被多年的文字工作和理性思考所改造,失去直覺是一種必然結果,那么,孩子如果過早識字、過早強化文字在認知系統中的重要地位、過早學習抽象知識,也會導致同樣的結果——過早失去直覺,過早僵化。想起魯魯的一幅畫《枝節》。那是魯魯小時候,有一次做作業,我見他一會兒削一下鉛筆,一會兒寫歪了一筆,又去擦半天、改半天。我說:“不要為這些枝節浪費時間,小地方能過就行了,注意力集中在思考上面。”他問:“什么是枝節?”我給他解釋后,他想了想,畫了一幅畫,問:“是不是就這樣的?”我一看,畫上是一棵大樹,在簡略勾勒的巨大樹冠中,有幾根清晰的小枝,樹下,有兩個人正在鋸樹,鋸子已經深深地陷進粗壯的樹干里。遠處有兩個人,舉著望遠鏡仔細地欣賞著那幾根小枝,卻對大樹即將被鋸倒毫無覺察。我一看這幅畫,大笑:“太對了,這就是‘枝節’!”我相信他對這個問題已經完全理解,而且還很有創見。
兒童主要是以形象來思考的,這種形象思維本來就有很強的理解力,也有很強的表現力,但如果我們過早地灌輸抽象思維,就有可能扼殺掉他形象思維的能力,結果其思想力既膚淺又蒼白,既不能直觀地理解,更不能形象地表達,不僅是作文能力受限,連思想的能力也弱化了。
人在早期是天生具有直覺的,這時候他們的思維方式就是形象思維,錯過這個階段,直覺的能力就只減不增了,或者說減得多增得少,如果在這個階段不讓直覺豐沛起來,一生都永遠無法重建。
現在,當我回憶幼時的生活,腦海里總是有很多畫面,我們無法用“抽象”去回憶,回憶總是具體的。設想一下,當我們的生命行將結束時,我們回顧人生,閃現在腦海里的會是什么?都是一些細節!某個人在某個時刻的眼神、某個人的一句話、某個場景的氣氛,等等。可以說,這些都是直覺的產物。在心靈深處,最能夠打動你的、對你意義最大的就是這些,而不是你讀過的任何一本書、聽過的任何一個道理、學過的任何一門科學。我們在最痛苦或者最喜悅的時候,想起的都不是某一本書、某一個道理,而是某個人、某個物、某個現場——都是具象的。人是直覺的動物,直覺才是本質。如果我們在孩子直覺能力發育的關鍵時期,沒有呵護和培育這種能力,卻因為要學習那些說不清有多少用,并且將來有的是時間去學習的知識而扼殺了至關重要的、只能在這個階段才能生長的直覺,這有多么可惜啊!
也許有人會問,失去一些直覺又有多大害處呢?那些學了很多知識的人,不是一樣生活得很好嗎?
原始人很容易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們的生命都有賴于直覺,直覺不敏銳的人是無法生存的。看到野獸,他們會本能地恐懼,本能地知道該怎么辦。但現在的人很多已失去直覺,所以出現一些孩子偷偷翻進鱷魚池或爬進動物園猛獸區而被咬死、一些孩子在冰河上烤火融化了冰層掉進河里等事故,這些都是常識性錯誤。孩子們之所以會犯常識性錯誤,不是學的知識太少,而是對危險失去本能,也就是失去直覺。
現在的人被大量知識、理念、人工物質所包圍,直覺已經發生改變,這在某些時候是危險的。即使排除這些極端情況,直覺喪失對日常生活也有害,最大的害處在于感覺方式的僵化和簡化。就像我看電視,我對字幕注意得越多,對其他信息就接收得越少,這使我錯過許多細節,不能夠充分感受這個世界,也不能全面地理解和欣賞它,我的內心也因此而粗糙、蒼白。古詩中那些通感的句子、天人合一的感受,現代人是越來越難擁有,人與世界的關系首先要從人感受世界開始,“感受”出現欠缺,“關系”也就疏離了。
一個天生的盲人,如果你告訴他太陽就是一個熱乎乎的餅,他可能會由此生出無數的想象,或許以為太陽可以摘下來揣在懷里。但是如果有一天,他突然睜開了眼,看見了太陽,哪怕就那么一眼,這個世界就徹底顛覆了,一個新世界也從此誕生。就那一眼所見,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電腦加起來,也無法建立相同的信息。而且,即使再把他的眼睛弄瞎,他也永遠不可能再回到從前的幻想之中。
直覺和思維兩者是一體的,看到即想到,你看見人家吃東西,關于“吃”的思維就已經產生了,什么是吃、怎么吃、吃的感覺是怎樣的、吃的動作和食物之間的關系等,一系列的邏輯推理都在一瞬間完成。
我們在看到大千世界的時候,風在吹,天是藍的,有一只鳥飛過,所有這些意象,一瞬間就會在你的腦子里留下很多東西。這些東西都是基于你的感官的直覺(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而不是你去推理得到的,哪怕是一些邏輯性非常強的想法,往往也是你腦子在看似散亂的漫游狀態下,突然把許多因素聯系起來,彼此形成了清晰的關系。
說到“關系”,想起《非誠勿擾》里,越是高學歷的人越是不受待見,一些博士甚至成了被奚落的對象,這大概就是讀書害的!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讀書太多,導致直覺喪失。——我絕不排斥讀書,只是不提倡死讀書。哪怕從世俗所謂“成功”的角度看,感受世界的方式對思維影響很大,對事業影響很大。且不說直覺遲鈍的人難以感覺別人的存在,也就難以對人有恰到好處的態度,不可能“善解人意”,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與人合作,因而產生種種人際關系上的障礙,這無論在職場還是家庭,都是不利因素。
何況,真正有創意的思想,都離不開直覺。牛頓為什么是從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蘋果落地”就是一個直覺的感知,“萬有引力”這個抽象的理論,正是從形象思維開始的,這樣的例子很多。
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也是他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望見對面樓的電梯,突然在腦子里看到一個人站在封閉的電梯里,電梯飛速而下,與大樓形成動態和靜態的關系。那么,在電梯里的那個人,他與電梯、與大樓又是怎樣的關系?“封閉空間”“速度”“靜態”“動態”這些相對論中的關鍵點,就在這一瞬間由眼前這個場景突然照亮,一個偉大的理論由此萌芽!可以說,相對論是在一瞬間產生的,如果沒有敏銳的直覺,愛因斯坦根本感覺不到電梯的那種狀態,感覺不到這幾個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就不可能在剎那間悟到真理。
真理就在我們眼前,一直就存在于各種平凡的事物中,我們一睜眼就能看到,但是我們沒有睜眼。睜眼也是需要能力的,直覺就等于睜眼,直覺就是真理的鑰匙。
所謂悟,其實是突然之間整體地感知到世界的一種狀態。沒有直覺的人,往往只能割裂地、機械地感知世界,而不能把它當成一個活的整體。有些人學富五車卻從來沒有創見,就因為他們缺乏悟性,缺乏這種整體感知世界的能力。
急功近利的早教,對于孩子的戕害很深。而鮮活的、豐富的生活本身,以及感受生活的能力,不僅是作文能力培養的關鍵,也是孩子生存發展所需的一切能力的基礎。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