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如果你期待在這里找到如何“教會”一個孩子看畫的方式,那你恐怕要失望了。因為在我看來,每個孩子天生就會看,不管是對于大自然,還是對于所謂的“名畫”,他們能看到的東西比我們所意識到的要多得多。如果你覺得孩子“不懂得看”,其實那不過是他沒有按照你期望的方式去看到你預想中的東西而已。所以正相反,我要說的是:不要阻礙了孩子的視線。就好像第歐根尼對亞歷山大大帝說:“請不要擋住我的陽光。”
或許你認為,這是無稽之談。除非你像亞歷山大大帝那樣,站在第歐根尼的面前,才會擋住他的陽光,或阻礙孩子的視線。但其實你或者你的意識,常常站在那里,而你卻并不自知。比如,你覺得——一幅名畫應該有一個主題,應該表達一些內容,并且這些內容應該被準確無誤地接收到;一幅名畫應該有一個作者,一個創作它的年份,以及背景等等,而這些信息應該被知曉、被記憶;相比較其他的圖畫,一幅名畫應該被賦予更多的目光,而相比較其他部分,畫面的主體部分又值得花更多時間、更仔細地去看……
但是,如果孩子被一幅畫的色彩吸引,卻對它的背景信息絲毫不感興趣呢?這對幾歲大的孩子而言,是絕對有可能的。當你抓著他喋喋不休地講述連自己都是剛剛從書本或展覽簡介處看到的內容時,他會心生厭倦,甚至美麗的畫幅也瞬間變成黑白。再如果,他偏偏跟畫面最底下靠近邊框的蝸牛耗上了呢?那只實物大小的蝸牛剛好就在他平視的高度上,畫得栩栩如生,同他在美術館外花園里看到的那只一模一樣,因此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這時如果你要他抬頭去看正中央的天使與圣母,不管那在你看來有多么重要,在他眼里也只會覺得“好討厭”吧。更何況你或許忘記了,對他的身高來講,天使和圣母是需要仰視的,而抬頭太久,脖子真的會很酸。
《天神報喜》,弗朗切斯科·德·科薩,約1470年~1472年,藏于德國德累斯頓藝術博物館
你根本不用擔心孩子看得“不對”。誰能說哪種看法是絕對正確呢?事實上,一幅畫,尤其是名畫,包含的信息相當豐富,以至于你可以一看再看,每次都還能看到新鮮的內容。而孩子的認知也是如此,隨著年齡、思維水平的不斷變化,他每次看到的、理解到的也會有所不同。或許你可以在他看過以后,認認真真地聽他說,他究竟看到些什么。最好蹲下來,視線與他齊平,這樣你的視野才會和他差不多。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別作任何評判!所得的回答常常出乎你的意料,你會想:“哎,我怎么沒注意到這些有趣的東西!”
不阻礙孩子的視線,是不是就是什么都不做呢?也并不完全是。我們可以引導,但一定要明了,引導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任何知識,也不是畫面的任何部分,而是激發孩子去看那些畫的熱情與好奇心。
當一個事物與自己有關時,你就會賦予它更多的關注,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覺得,眼前的那些畫,與他有關。游戲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如果讓你帶3幅畫回家
帶孩子去美術館參觀,或看一場畫展,這是最具普適性的一種方式,可以讓孩子迅速與那些高高掛在墻上,看起來或復雜、或古怪的東西,建立起關聯性。沒了名畫“高高在上”的既定位置,想象一下,將它放到我們的身邊,變成好像是在挑選玩具那樣,名畫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就平等了。平等之后,才能建立起真實而美好的關系。
孩子會高高興興地打量每一幅畫,就好像初到一個新班級打量自己的同學那樣,從中尋找那些想要與之交朋友的人。他會記住每一幅畫的樣子,而非看過就忘(這真的是太常發生了),因為他要不斷地回憶、比較,最終挑選出“最喜歡的3幅”。當他回家以后,還會記得那些畫兒,并在以后碰上與它們有關的信息時,自然而然地多留一份心。
Tips:你的問題必須是真實的
其實許多老師和家長都懂得要“帶著問題去看”。但如果那些問題是“這些畫有什么特色”、“這些畫表現了一些什么”、“你覺得這些畫的哪個部分最具價值”之類,這背后已經隱含了主觀的預設:這些畫是有特色的,頗具價值的,以及,的確表現了某些東西。所有隱含主觀預設的問題,都是偽問題。孩子或許會循著你提問的思路,去想答案,但那不過是投你所好而已。一個真實的問題,應當沒有任何主觀預設,這才能引導開放的思考。
·尋找一只“小蝸牛”
如果你的孩子跟畫中的一只小蝸牛看對了眼,他的這種偏好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也可能轉瞬即逝,但你可以就從這只蝸牛開始。在接下來所看到的每一幅畫中,都試著尋找一下小蝸牛的身影!把這變成一段時間(直到孩子的熱情消退)里,你們之間秘密的小游戲。
在幽靜的博物館里,或人聲鼎沸的畫廊開幕式上,打著手勢,興奮的眼神彼此碰撞:“嘿!這里有一只!”他會非常仔細地搜尋每一幅畫的每一個細節,還會去比較:“這幅油畫里的蝸牛,沒有我們昨晚看的繪本里那只來得好耶!”你甚至可以讓孩子以他喜歡的角度、構圖,把它們都拍下來,放到網上,這個游戲會持續得更久,直到最后積累的素材足夠做一本私家影集。想一想,他將會變成“名畫中的蝸牛專家”,哇,真是酷斃了!
·在無限復制品的時代
在互聯網時代,你和孩子在家就能很方便地看到原本只存在于遙遠的某個博物館內的作品,更可利用便利的現代技術設備,享受復制品時代的許多好處。
例如可變更性。一般在畫冊或電腦屏幕上看到的畫作,很少是原始尺寸的。利用放大復印(打印)、投影儀等,呈現出一張畫的原始大小,所得觀感會大不相同。孩子能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哦,莫奈家的花園看起來是這個樣子的,跟我們家小區的花園在某個角度上很相似……”
拿起相機(或在電腦的制圖軟件上操作),就像拍風景照那樣,框住畫面上的某個局部,“咔嚓”“咔嚓”,一張畫由此可被拆解為無數張。還可以繼續嘗試,比如將它縮到很小很小,好像微縮膠片那樣,再去看,會是什么效果?想象自己此時是個俯視地球的巨人呢?尺度感在我們觀看、把握周圍世界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視域的變化,會對既有的思維框架造成沖擊……
莫奈,《睡蓮》,1915年~1926年,183cm*366cm,藏于法國巴黎奧朗熱利的橢圓形博物館
·我們也來畫一畫
說到動手嘗試,這絕對是最積極主動地去建立關聯性的方式,而所建立的關聯也是最牢靠的之一。但不必要一板一眼地臨摹——
把畫倒過來放,然后讓孩子看到什么畫什么,當然最好還是你跟他一起畫,又一次,出乎意料的情況發生了,比你預想中的要“像”?
把畫劃分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每人負責其中的幾格(別選緊挨在一塊兒的),畫好以后在拼起來,surprise?
只取其中的色彩及色彩所占的比例,不管線條與圖形,將它們涂抹在自己的畫布上(可用梵高的《星月夜》),這個游戲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色彩的魅力,及揮灑色彩的快樂。
?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把畫中的內容,大體上遵循原畫的安排就行,重新詮釋一遍,或改變其中某件東西,將它替換成孩子在生活中著迷或討厭的事物(可以用拼貼的方式,對孩子來說更簡單),或改變其中某件東西的顏色、形狀、與周圍事物的比例關系(可用普洛伯格的《靜物》)。
……
《星月夜》,文森特·梵高, 1889年,藏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赫伯特·普洛伯格,《靜物》,1926年
這些方法并不是全部,只是很小一部分而已,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而且這些也不是絕對真理,因為沒有任何一種方式,在任何時刻,適用于任何一個孩子。
作者介紹:
袁堅,復旦大學文學博士,自修心理學多年,從事過廣播、電視、平面媒體及教師等多種行業,兒子3歲,現為自由撰稿人、全職媽媽。
下一篇:3〜3.5寶寶有哪些特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平常人,平常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