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生存競爭過于嚴酷、生存空間過于逼仄的環境中,人的焦慮感會尤為嚴重。
杰克·倫敦在小說《熱愛生命》里,寫了一個迷途者的故事。這個人獨自在荒野掙扎,饑餓、疲勞、孤獨、絕望……經歷了種種困苦,隨時處于生死線上。他身后始終跟著一匹狼,這匹餓狼一直跟著他,就等著他倒下,好把他吃掉。但最終,不是狼吃掉了他,而是他殺死了狼。他贏了。
小說的結尾是,這個人終于回到船上,他安全了,但危機意識并沒有馬上解除。他吃了很多,胖了很多,不停地吃,吃過之后還到處收集面包,儲存起來,以致船艙的各個角落都塞滿了面包,雖然都已干癟,但他還是收集不止。過度的危機感和焦慮感會讓一個人對那些已經超出需要的東西仍然孜孜以求。
我們每天為之而奔忙的,有多少是真正為我們所必需的?我們始終覺得不夠,錢不夠多,官不夠大,孩子不夠優秀,那什么時候才夠呢?永遠不夠!當你始終覺得有一匹狼在追著你時,周圍的風景再美,你也不可能停下來,看上一眼。
如果一生都這樣,這會是一個多么恐怖而乏味的人生。
我們的文化過于強調競爭,實際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而對平庸的不寬容,實際上也是焦慮在作祟。我們的民族還遠不是一個自信而豁達的民族,我們這些人,也遠不是自信而豁達的人。
看到一則新聞,在國外,一個兩歲的小女孩,在媽媽犯病昏迷時,冷靜地報警,救了媽媽一命。媽媽很驕傲,夸她是英雄,說也許將來她能成為一個護士。
媽媽的話,出自外國人之口,很自然。但假如事情發生在中國,她的媽媽也許同樣會夸她是英雄,卻不一定愿意她成為護士。
在中國,大家都愿意自己的孩子將來做一番大事業,而護士,工作瑣碎,卻收入不高,社會地位也不顯赫,難以躋身“大事業”之列。雖然,無論戰時還是平時,護士都被稱為“白衣天使”“生命的守護神”,是崇高而勇敢的職業。但實際上,護士雖有專屬的“南丁格爾獎”,卻和“三八”婦女節一樣,并不能改變當事者的現實地位。現實中,我們只看重那些被光環籠罩的人物,對普通人、普通職業的偉大熟視無睹,更不能從容享受普通人的快樂。于是,生活充斥著緊張和焦慮,幸福指數大打折扣,和諧社會難以建成,這既是個人的悲哀,也是民族和社會的悲哀。
我們通常所謂的成功,只是一種功利性的成功,職位高低、財富多寡,這些都有具體的指標,成功與否,一目了然。但內心的愉悅和寧靜,卻只有自己能夠感受,外人難以窺破。難以窺破便無從評價,便處于邊緣狀態,便不被大眾所尊崇。功利性的成功,更容易引起世人的艷羨,也就更容易成為炫耀的資本,受到高度重視。
痛苦的人往往驚天動地,幸福的人則默默無聞。
世俗的成功并不一定帶來內心的寧靜,人可能在與外人的搏斗中獲勝,卻未必能在自身的對抗中“贏”。有的人甚至輸得很慘。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明星、老板、博士、碩士之類的人物自殺、出走、精神失常的消息,這些成功人士、天之驕子并沒有因他們在事業上的成功而獲得快樂、獲得生命的價值感。難道這也算贏?
想起魯魯有一次說到學校開運動會,他沒有報名,因為要班上前十名的同學才有資格報名。我說:“你連前十名都沒進,說明你不行。”他笑嘻嘻地說:“不是我不行,我其實跑得很快,只是還有比我跑得更快的。”他的神情不僅快樂,甚至還有點驕傲。
孩子為什么快樂?因為他單純,他知足。有人比自己更行,并不證明自己不行。關鍵是自己肯定自己!一切幸福,都要由自己來感受。
沒有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一窮二白,更沒有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殺或者瘋掉。這兩者都是極端,發生的概率都比較小,但假如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合適的教育和引導,這兩種情況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我們的孩子一定要走我們為他設計好的路嗎?一定要成為一個公認的成功人士?一定要像紳士一樣規規矩矩地活著,用名和利來確定自己的價值嗎?世界太大了,充滿著無窮的可能性。人的生命力也是無限的,人生的格局也有著無限的可能。
很多事情難以用“好”和“不好”來界定,我們指給孩子的路,未必就是一條康莊大道。
看過一些國外的報道,很羨慕老外在處理自己的學業、職業、人生道路時的灑脫,羨慕他們能有如此多的選擇。一個億萬富翁的兒子,選擇了學廚藝;一個名校畢業的博士,在機場做安檢員;一個相當于高考狀元的孩子,沒事就做木工活;一個藝術大學的高才生,在超市當收銀員……他們都心安理得,旁人也沒有覺得浪費人才。
從某種意義來說,職業既是一種謀生手段,也是一種興趣愛好,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態。看過一個電視片,美國一個年輕人,熱愛發掘化石,跑遍了世界各地,經他手發掘整理的動物化石,幾乎占了世界上全部同類化石的一半(甚至還多)。他說他小時候不愛學習,東游西蕩,經常做扔石頭打爛別人窗子之類的事,“如果不是這些化石,真不知我現在會是一個怎樣的人”。確實,化石就是他人生的目標,把他從一個不良少年變成了有價值的人,變成了他那個領域的專家。
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培養一個正常的、健康的、快樂的孩子,永遠比培養一個“優秀”的、“卓越”的孩子更重要。更何況,所謂的優秀和卓越,也只有真正正常、健康并且快樂的孩子,才能達到。
教育不光是教育行業的事,人的成才模式更多地取決于社會而不是教育。盡管我們還不能奢望和老外一樣,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一生,但畢竟社會在變,只要我們看到世界的廣闊,相信自己生命力旺盛,就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天地。
下一篇:名畫,孩子怎么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從娃抓起不如給娃“特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