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家庭案例:
妞妞爸媽:每周一次的“家常便飯”
幾乎每個周末,妞妞爸媽都要吵一架,而原因無非還是老問題。他們商量好每天早上7點起床照顧5歲的妞妞,一人負責一天,這樣另一個人可以順利睡個懶覺。輪到妞妞媽“值日”的時候,她總是做一頓營養早餐,讓女兒看一會兒動畫片,然后穿戴好和寶寶一起去鍛煉。妞妞媽覺得應該給女兒一個充實有活力的早上。
如果輪到爸爸,情況就完全不同。每次等到妞妞媽10點多起來,總是看到客廳連窗簾都沒有拉開,妞妞穿著睡褲,在電視機前看得如醉如癡。“他為了多抱著電腦玩一會兒,連女兒的早餐都很湊和,快讓我瘋掉了。”
對孩子爸爸來說,早上帶孩子出去鍛煉不是難事,在妞妞媽眼里,他算是個好父親,大部分時間里他們配合得很好。但這件事一直都是吵架的導火索,他們討論了多次,妞妞爸每次也都做了保證,但一到周末,還是老樣子!
妞妞爸爸試著解釋,但爭吵逐步升級,聲音也越來越大,直到女兒過來哭著勸架才讓他們停下。自然,一家人周末的好心情也沒了。
吵架的積極面:合理地表達情緒
其實,適度的吵架是有積極影響的。當父母吵架時,孩子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需要教會孩子,即使是幸福的夫妻,也有意見不合的時候,憤怒是一種合理的情緒。聰明的爸媽不會在孩子面前激烈地爭吵,但是父母討論時——如長假媽媽想去看海,爸爸堅持去爬山——不會刻意避開孩子。讓孩子明白,爭吵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代表父母沒有感情了或者要離婚。
你的爭吵,同樣可以影響孩子自己處理憤怒的方式。如果你沒有學會說出你的真實感受,孩子長大后也會一直壓抑自己的情感,并且堅信沖突是不能有效解決的。研究者認為,未來當孩子在人際關系中遇到挫折,或者與同事意見不一致時,他們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家長總是關起門吵架,或者在沖突顯而易見時卻矢口否認,無疑在告訴孩子,父母是不可信的,自己的感受也是不真實的。
父母不需要事無巨細地告訴孩子吵架的細節,你可以說:“爸爸和媽媽剛才生氣了,但是我們已經溝通過,有了解決的辦法。”也不需要刻意回避你們的爭議。如果是父母一方的過錯,一定要承認,很多孩子會認為父母吵架是因為自己不好,千萬不要讓孩子有這種感受。
吵架的陰暗面
爸媽們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我們都曾經當著小孩子的面吵過架,畢竟兩個人不會總是保持意見一致,而且為了表面和氣而假裝一致,害處更大。
問題是,在孩子面前爭吵,對他們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心理學家在研究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時發現,孩子是情緒的記錄本,6個月大的嬰兒就能準確感知父母沖突的所有形式——爭吵、敵對、防御等。大量研究結果說明,嬰幼兒聽到父母爭吵的聲音,血壓會上升。他們不理解語言的含義,但是能體會出其中的情緒。
新的研究發現,父母之間關系的質量,以及他們處理日常沖突的方式,是影響孩子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父母相處和諧,孩子的安全感才能建立,才能自信地去探索環境。但是,如果沖突未能很好地解決,在孩子長大后遇到類似的情景時,會勾起他們當時的感受,他們可能無意識地體會到悲傷、焦慮和恐懼。
孩子怎樣看待爭吵
嬰兒只能感受你的聲調、身體語言和談話時的情感,家長可能只是在爭論新出臺的醫療改革,但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之間的大聲爭吵。如果你發現自己在這樣做,趕快放慢語速、降低聲音吧。微笑并擁抱你的寶寶,告訴他:“媽媽和爸爸之間沒有什么問題。”
正確的爭吵
首先,爭吵時不能罵人,更不要詛咒、嘲笑和貶低對方。動手、摔門、大吵或者要離婚也是禁止的。如果情況很緊張,試著用下面的辦法控制情緒吧。
★按下避免失控的暫停鍵
我們每個人,不管自己是否覺察到,在交往中對侵犯都有個忍耐的臨界值。關鍵是在談話過于激烈時,能夠識別你自己身體發出的信號。會氣得說不出話來?會提高嗓門?胃里會不舒服?或是腦袋里全都是對方的不好?在出現這些信號時,做點事轉移下注意力吧,去喝杯水或者去別的房間逛一圈,等情緒平靜下來再談這個問題。
如果你在駕車或者處理緊急的事情,先把爭論放在一邊,定個處理的時間吧。你可能會認為你的孩子沒有聽到你的爭吵,但事實上,他們聽到了,和你的另一半約定好,當爭吵快不受控制時,你們都要按暫停鍵。
★列提綱
如果你可以繼續談論問題了,那么先把你要談的列個提綱吧。簡單地寫下來,可以幫助你厘清思路、組織語言。當你重新開始溝通時,語調會更加平靜。
★對事不對人
用第一人稱來描述你的感受,如“你給孩子買可樂讓我不高興了”勝過“我對你說了一萬遍了,你從來都不聽我講話”類似的表述。記得一次只討論一件事,不要說“總是”和“從不”,如果將事情泛化,只會激起對方的防御心。
★不要讓孩子來調解
孩子們想要的只是“休戰”。孩子并不是更偏愛哪一方,所以當你聽到“媽媽,不要對爸爸這么兇”時,趕快降低音量吧。
★不要總想贏
盡量客觀看待爭吵這件事,它們只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當你很尊重對方的觀點時,孩子才能理解,問題不僅只有一種解決辦法,折中也是個好辦法。
★關注孩子的壓力
孩子也像大人一樣,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焦慮:有的逃避,當他們感受到沖突時,會捂上耳朵,跑到另一間屋子去;有些會沖著父母或者幼兒園老師發脾氣;有些會去保護爸爸或者媽媽。對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孩子不僅會對人有習慣性的敵意,抗壓能力也會下降,甚至會出現生理癥狀,如頭痛、胃痛和暴飲暴食等。
有時你會發現專家的話也不完全正確。晨晨媽媽和爸爸最近就發生了一次爭吵,是關于他們4歲的兒子該呆在家里還是送去幼兒園。孩子早上一醒來就在哭鬧,堅持要待在家里。媽媽知道孩子沒有生病,但肯定有什么心理方面的原因,讓他想留在家里,只是需要有人照顧他。
爸爸并不同意,他認為孩子要去上學。兩個人個子說了原因,最后達成了一致。很簡單,有些事情媽媽負責,有些事情則是爸爸負責,出現爭議時,聽負責的一方就好了。最后,孩子跟著媽媽上班去了。
爭吵時的禁忌話題
★費用不足
在孩子面前談論的話題必須是簡單直接的,而不是充滿焦慮的。要向孩子轉達:“雖然錢很緊張,但是我們有足夠的金錢來撫養你。”
★重大決定
在孩子面前父母要結成同盟,避免孩子跟某個家長的關系受到影響。討論重大的撫養問題時,可以等到孩子睡覺以后。
★關于未知事件
像“我們可能會搬家”或者“爸爸可能會失業”這些問題,等真正確定下來或者開始計劃時,再告訴孩子吧。
★關心孩子
孩子交友有困難嗎?還是不喜歡閱讀?這類問題不要在孩子面前提起,還是家長之間討論或者請教專家吧。
★之前吵架的話題
如果你知道哪些是你們之間的敏感話題,那就吸取教訓吧,保證在孩子面前不再提起。文/空杯
下一篇:美國娃娃學ABC的秘密武器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外國的孩子假期都做些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