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壓力并不全是壞事
媽媽們經常說“我想讓孩子沒有壓力,二十四小時都快快樂樂”,或者說“我想讓孩子一輩子都幸福快樂”。這些愿望有可能實現嗎?這簡直是天方夜譚。父母無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消除孩子全部的壓力。孩子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承受壓力,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壓力就如影隨形,如果不承受壓力,孩子便不可能成長。
胎兒在母體里的十個月被認為是最安靜和舒適的。這一時期,即使靜靜地呆著,各種營養成分都會源源不斷地進入體內。但是,當母親開始分娩時,肚子里的胎兒只有以頭沖下的狀態被推擠出產道,才能夠來到這個世間。本來在母體中舒適地游移,突然被推到狹窄的甬道,并且必須憑借自己的力氣推擠才能得以來到世上,對胎兒來說,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這就是孩子最先直面的壓力。從這一刻開始,孩子便親身感受到,面對人生中必經的壓力,自己必須站出來,并消滅它們。在出生后,孩子的壓力也是紛至沓來。有人在自己的屁股上打了一下,會讓孩子心情變糟;為了將嘴中的分泌物或嘔吐物清理干凈,大人們強制性地撐開孩子的嘴巴,然后用器具在嘴里攪動,直到清理干凈;大人們還會把孩子的身體包得嚴嚴實實;過不了幾天還要注射預防疾病的針劑。這所有的一切都給孩子造成了壓力。
而大人不能因為孩子討厭吃固體食物便永遠給他吃流質食物,不能因為孩子認生,就只讓孩子和媽媽一起生活。也不能因為孩子害怕走路而永遠不讓孩子學步。更沒有因為孩子討厭和媽媽分開,就不送孩子去幼兒園和學校的道理。
現實中不存在沒有壓力的幸福人生。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微笑。生病的時候就應該疼痛,悲傷的時候就應該哭泣。當孩子在每一階段經歷的課題、難關、痛苦都過于吃力和掙扎時,父母應該為孩子減輕部分壓力,但必須讓孩子承受他們應該承受的痛苦。
比如,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斷然的指責讓孩子哭著沖進自己房間,然后緊鎖上了房門。這種情況下,媽媽不可以立刻跟在孩子后面,對孩子說“媽媽向你承認錯誤”。這時候的孩子雖然會很傷心,但是父母有必要讓他們自己待一會兒。只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在傷心的同時,思考“媽媽為什么要那么說我,我為什么要那么做”。只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學到什么。孩子經受痛苦不一定是件壞事,并且,讓孩子一直心情愉悅舒適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還有一些父母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在壓力面前屹立不倒的人,所以這些父母甚至會給孩子制造壓力。在壓力面前,他們不會為孩子代勞,而會訓練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他們會下意識地為難孩子,有時一次,有時兩次或三次,或輕或重。在這些父母看來,只有這樣做,孩子才能成為能夠忍受壓力、堅強的人。但是事與愿違,父母的這些做法反倒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讓孩子難以承受。
在接受治療的孩子中,有一個在特殊高等學校讀二年級的男生。這個孩子從沒有出現過青春期孩子應該經歷的諸如與同齡人的矛盾、對學業的擔憂、與父母的沖突此類情況。父母一直都認為他是一個抗壓能力很強的孩子。直到有一天,這個孩子脫掉內褲站在了學校女生宿舍樓梯下。一直很優秀的孩子突然做出這樣的舉動,讓學校和父母都驚恐萬狀。這個孩子其實并不是個抗壓能力很強的孩子,他只是感覺比較遲鈍。即使已經造成了壓力,他都對此一無所知。
我問這個孩子:“你是出于什么樣的心理做出這樣的舉動呢?”但是他卻沒有聽懂我的意思。他理解不了與感情或者心理有關的話。當我問他在學校生活中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時,他對我說沒有困難。這個孩子自己都不明白他當時為什么要做出那種行為,做出那種行為時又是出于怎樣一種心理。他的父母都認為既然孩子學習好,學校生活也進行得很好,就不會產生什么嚴重的問題。然而,診療的結果卻非常嚴峻。這個孩子對于自己喜歡什么、討厭什么、眼下最重要的是什么都沒有任何概念。他的臉上也沒有任何表情。這個孩子需要接受長時間的服藥與商談治療。
小時候的壓力如果沒能得到妥善釋放,那么即使是很小的壓力,積少成多都會在以后引起很嚴重的問題。我們不能回避壓力,也不能粉碎壓力。只要人類沒有生活在無菌室中,只要人類與外界接觸、呼吸著空氣、進行著相互作用,就必然會承受任何形式的壓力。因此,當孩子受到壓力時,父母應該幫助他們減少過分的壓力,還應該讓他們妥善處理人生發展階段必須經受的壓力。能夠妥善管理壓力,意味著這個孩子內在的能力得到了強化。壓力雖然讓人難過和痛苦,但確實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不管怎樣,孩子是因為壓力而成長的。
●對于壓力的誤解
所有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所有人都有優缺點。壓力也是如此。它有肯定的一面,也有否定的一面。但是至今為止,一說到壓力,人們總是強調它否定的一面。它被看作是萬病的根源。過度的壓力確實對人體有害。它能夠誘發失眠、頭痛、肌肉痛、抑郁癥、神經過敏和肥胖,并且讓人免疫力下降,它是引發所有疾病的罪魁。近來,很多針對壓力進行的研究紛紛指向了癌癥。這是因為,眾多研究結果顯示,壓力能夠提升癌癥的發病率。
但是,這并不是壓力的全部。適當的壓力能夠讓人處于適度的緊張狀態,在遇到危險時,能夠給予自己適度的保護。壓力可以讓人在各種情況下做出快速的判斷,并且能夠讓人保持清醒,感覺器官也會變得靈敏,這和我們受外傷時為了防止出血,體內會增加血小板和血液凝固因子是一個道理。我們的身體為了進行自我保護,會做出各種準備。
我們的身體正在逐漸適應壓力,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對適當的壓力大驚小怪。但問題在于,如果長時間處于壓力和緊張狀態,身體就會出現問題。如果持續承受過度的壓力,心跳加速將會持續,身體將會處于戒備狀態,所有感覺器官也會長期維持敏感狀態。長此以往,身體就會出問題。
在召開重要的會議之前,我們會有壓力。這種情況下,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數值會快速上升。它能讓人集中精力、卓有成效地處理工作。一般散漫的人多巴胺活性度非常低。一說到多巴胺,人們總把它和壓力聯系在一起,并認為有關它的一切都不好,但是多巴胺卻有一個名字叫做“壓力性腦神經傳導物質”。這一腦神經傳導物質對于挑戰新鮮事物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壓力可以讓我們挑戰新鮮事物,更可以幫助我們達成目的。但是,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如果在人腦特定區域過于活躍,也會出現問題。這有可能會導致抽動癥。如果孩子壓力過多,那么最容易出現的便是抽動癥。一般情況下,孩子們這一區域的多巴胺活性度都比較低,但如果孩子經常抽動,這就表明本來這一區域的多巴胺活性度略高,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又受到了壓力,那么他的多巴胺活性度會更高,所以就會導致抽動癥。
即使承受了壓力,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出現抽動的癥狀。無關壓力,很多孩子從一開始在多巴胺的發育上便不均衡。醫生們給抽動癥的孩子診斷時,最常說的話便是“請減輕孩子的壓力”。但是,我不認為做出這種診斷的醫生是名優秀的醫生。在仔細了解孩子的生活后,如果我發現是生活中無關緊要的事情給孩子造成了壓力,我會要求家長減少這一事物對孩子的影響,但如果這件事是生活中必須經歷的,那么我會要求家長繼續讓孩子做這件事。比如,孩子本來沒有必要一定成為游泳選手,但是父母卻讓孩子每天練習兩三個小時,還要忙著準備游泳比賽。這種情況下,我會讓家長到此為止。因為過分的欲望而勉強孩子去輔導班也是如此。但是如果孩子因為學校感到了壓力,我會要求父母尋找減少壓力的方案,但一定要送孩子去學校。
冷靜地想一想,人生在世,總會有一些事情是孩子必須經歷的,即使這些事情會讓孩子抽搐。父母不可能連這些事情都替孩子一手包辦。即使父母真的這么做了,十年之后,孩子會感到幸福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需要仔細地思考一下,父母可以幫孩子減少過分的壓力,但一定要讓孩子經歷他們必須面對的壓力。讓孩子回避壓力只是權宜之計。人生在世,總有一天要直面它們,到那時將有可能衍生出更嚴重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需要面對的事情越來越多,如果一直不愿直面這些壓力,他們終將一事無成。
當我不知道該怎么減輕抽動癥孩子的壓力時,我就會對他說“沒關系的,很多名人都有抽動癥”,以此來幫助他們肯定自己。我還會安慰這些孩子的媽媽不要因此傷心難過。壓力有必要減少,但卻不需要消除。消滅壓力將使孩子的思考能力得不到發育。如果一定要將壓力趕盡殺絕,那么孩子最終會成為承受不了壓力的人。對于壓力,我們要既來之,則安之。不能因為他們是孩子,父母就要讓他們盡情地享受幸福、無憂無慮地生活。孩子應該在考試之前擔心“考不好該怎么辦”,也應該在考試當天精神緊張。因為我們是人,而不是鐵甲萬能俠,所以當我們遭受壓力時,我們會感到痛苦、苦悶,甚至整個過程都會痛苦之至。
●壓力無處不在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因為愛,所以珍視。因為珍視,所以想要好好培養。然而,當我們想要盡善盡美的時候,就會變得不安。當數以萬計的信息蜂擁而至時,父母的這種不安又加重了。為了緩解這種不安,父母會做出各種行為,這些行為也有可能加重孩子的壓力。
認生,是孩子在成長發育階段理所應當經歷的壓力。有一個孩子認生有些嚴重。從家里出來,經過公寓時,總會遇到一兩個人,這些人看到可愛的孩子,便會欣然走過來打招呼,沖孩子說“來,打個招呼看看”。每當這個時候,這個孩子就會害怕地躲在媽媽身后??吹竭@種情況,外人有時會開玩笑地說“你為什么不會打招呼啊”“你為什么討厭我呢”。在多次經歷這樣的事情之后,這個孩子的媽媽索性不再把孩子帶出來。即使有需要外出的事情,她也是選擇在晚間出行。對于認生很嚴重的孩子而言,每天讓他們見到很多非特定人群是件非常有負擔的事情。但是,父母也不能因此切斷孩子與日常生活環境的聯系。這樣做會加重孩子因認生產生的壓力,錯過一些可以進行其他重要發展的接觸,還有可能產生新的壓力。事實上,與孩子相比,這些孩子的父母有可能是因為每當聽到別人談到自己孩子時會非常痛苦,所以才對這些人唯恐避之不及。他們很有可能將自己的壓力隱藏在了孩子的壓力之后。
有一些媽媽對于初次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并不是很情愿。孩子適應的時間短則兩天,正常為一周,長則四周。這些媽媽因為忍受不了這段適應的時間而不能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每次都在嘗試后放棄。她們說,兩周過去了,可孩子還是不愿意去,總是哭鬧的話孩子會生病的,所以不能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她們還說,在去幼兒園的這段時間孩子感冒嚴重,所以不能再把孩子送去了。同樣,因為和朋友打架,孩子醒來就哭,所以不愿意把孩子送去。如果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就放棄把孩子送去幼兒園,那么孩子將永遠不能適應幼兒園。第一次被送到幼兒園,孩子也會感到難過。他們要和老師進行眼神交流,要和朋友友好相處,還要承受各種接二連三的小病。但是這種壓力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即使難過和痛苦,他們也要親身經歷。這個年齡的孩子如果在社交能力的發展上出現了問題,那么他之后各個時期社交能力的發展將會接連出現問題,環環相扣。最終,媽媽的擔憂讓孩子成長為無法應對壓力的人。
另外,有些父母對孩子一舉手一投足都賦予了意義,這也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壓力。比如,讓我們假設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之后,臉被抓傷了。這時媽媽會一邊說“受傷了嗎”,一邊給孩子涂藥膏,如果問孩子“怎么受傷的”,大部分孩子都會說“不知道”,孩子有可能真的是在玩耍的時候不經意被抓傷的。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說一句“涂點藥就好了”,然后讓這件事就這么過去。但是有些媽媽總喜歡刨根問底:“跟媽媽說到底怎么回事,把事情全部告訴媽媽。”這時候孩子便會大喊“我說了不知道”,并因此感到了壓力。當這位媽媽在詢問幼兒園老師未果后,她便會大發雷霆:“孩子回家后發現被抓傷了,老師您怎么能說不知道?!边@樣的媽媽來到醫院總會這樣問我:“院長,孩子是不是在對我說謊?”因為媽媽的這些行為,即使是無關緊要的事情都會造成孩子的壓力。
有一個父母們不知道的真相,那就是,幼兒所承受的壓力大部分來自父母。特別是開始集體學習之前的這一年齡段的幼兒。這一時期的孩子由于還沒有過多地接受來自外部的壓力,所以他們反而能夠很好地承受外部給予的壓力。但是父母卻不一樣。父母對孩子漠不關心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壓力,父母一心撲在孩子身上也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壓力。
為了讓偏食的孩子好好吃飯,在這一過程中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壓力,在教孩子寫字和說話的過程中也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壓力。同樣,如廁、培養生活習慣、給孩子添個弟弟或妹妹都會給孩子造成壓力。
很多時候,那些給孩子施加壓力的父母本身就不能很好地應對壓力。他們對于自身和養育孩子沒有一個堅定的價值觀,周圍甚囂塵上的信息讓他們感到不安,他們總是戰戰兢兢地擔心自己所做的事情會對孩子有所傷害。這種過分想要保護孩子的心理,反倒更加給孩子帶來了壓力。
我認為,壓力的根本原因是“價值觀的混亂”。幾年前,在那個一夜之間房價暴漲的時期,我一度陷入了絕望。那時候我們還寄住在父母家,正在為沒有早點買房而后悔。但是那時候,我的父親一直堅信,在地域狹小的國度進行不動產投機是一種罪惡。他始終奉勸我,千萬不要在房子上耿耿于懷。但是每當看到在一夜之間便飆升到夸張的房價,我經常后悔不已。然而,我的父親始終如一地堅持著自己的看法。每當看到父親的面孔,我就會想:“堅定的信念真的可以減輕人的混亂。雖然周圍天翻地覆,但卻很少會對信念堅定的人造成壓力啊?!边@種價值觀不僅與如何看待世界有關,也與看待子女教育、養育觀、夫妻關系及社會變化的角度和自身的健康有關。
●孩子需要幫助
有一名公司領導,在所有人眼里都是一個奇怪的人。他每天只要一來到公司,便開始折磨手下的員工。面對這種折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會叫嚷著“哎喲,真煩,我們去喝一杯吧”,然后跑去借酒消愁;有的人索性不去公司上班;有的人在這位上級上任之后,身體便一直病著,他們會毫無理由地胃痛、頭疼,經常跑去看公司附近的內科門診;有的人會進進出出廁所很多次;有的人會在背地里抱怨“那個人真搞笑”;還有的人會毫無預兆地在某一天遞上辭呈。
這種情況下,能夠妥善管理壓力的人會和周圍可以交心的人交流。“最近你有沒有感到很痛苦?是不是因為部長新上任,所以我比較敏感?”如果聽者也是一位能夠妥善管理壓力的人,他就會這樣回答:“不是你一個人,我也有點痛苦。”“是吧?這該怎么辦呢?可能是因為部長初來乍到,還沒有完全掌握我們的情況吧,所以我們需要給他一點時間,或者我們應該跟他誠懇地說一說?如果一直都是這種狀態,我們很難好好工作……”像這樣,對話便會慢慢展開。“話是這么說,但是我好像壓力很大。我這是怎么了?”“你是那種討厭聽到別人說不的完美主義者啊?!薄按_實是這樣。因為現在的我沒有得到肯定,所以近來我都在為了別人可以肯定我而努力加班呢。可是不管我怎樣做,都不能做好,真的很痛苦?!边M行這樣的對話不僅能夠將自己的煩惱一吐為快,而且還能夠給予對方安慰?!凹幢闳绱耍睦镉邢衲氵@樣工作出色的人呢?”“真的嗎?是的,我做得還是挺出色的?!毙膽B健康的人應該開展這樣的對話。
上面的這段對話包含了所有管理壓力的技巧。“我很痛苦?!北磉_了自己內心的感受。“因為部長新上任所以難免有些不適應?!弊屪约号c對方產生共鳴。“我們該怎么做呢?”提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皼]有人比你更出色?!北磉_了自己對對方的安慰?!笆堑?,我是有點討厭聽到否定的聲音?!北砻髯约航邮芰藢Ψ?。然而,即使在成年人中,能夠進行這種對話的人也不多。只有情緒管理良好的人,也就是情商較高的人才能做得到。這是因為壓力多半由情緒表現出來。可見,想讓情緒好好發展,重要的是加強壓力的應對能力。
孩子的一切壓力都需要父母的幫助,這與壓力是種情緒表現有一定的關系。因為孩子的情感發育還沒有達到可以妥善管理壓力的程度。孩子不可能跟媽媽說清楚“媽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我現在很痛苦”。他們也不可能自己找到答案,“媽媽這樣的性格讓我很痛苦”“朋友現在出現了這種狀況,但是因為我的這種性格才導致了那件事情的發生,所以我要改正”。我們不能說在幼兒期到青春期的這段時間,孩子可以完成情緒的發育。有些中學生和高中生的情緒發育仍然很不成熟。但是,情商發育很好的父母在遇到孩子壓力的問題時,會像上面對話中談話的朋友那樣,一邊問孩子“媽媽覺得你最近有點難過”,一邊解讀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以積極的心態承受壓力。如果父母的情緒發育還不成熟,不能給予孩子任何幫助,那么孩子將會深陷壓力的泥潭,最終成長為不能妥善管理壓力的成年人。
在孩子小的時候,情緒發育良好的父母會成為孩子的“另一個自己”。他們會像孩子的影子一樣,緊緊地跟在孩子后面,為孩子尚未成熟的發育做補充。孩子在學習使用筷子時,父母會把孩子的手握在手中,手把手地反復教孩子使用的方法。同樣,在情緒方面也是如此?!皳Q成媽媽,那時候也會非常生氣的。他那樣做太令人傷心了?!敝T如此類,這些父母會在推測孩子內心感受之后,直接將孩子的感情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感到:“啊,原來我心里是這樣想的啊??磥砦掖_實應該生氣,確實應該發火?!痹谶@一過程中,孩子的情感能夠得到發展。孩子讀到小學高年級、初中或者高中時,父母則要徹底成為孩子的協助者。協助者不是在第一時間站出來的人,而是在對方主動尋求幫助后,再為對方提供幫助的人。這與公司新進職員在向前輩詢問“這個該如何處理”后,前輩才會指導他是一個道理。父母應該以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幫助他,在預防孩子犯下致命錯誤的前提下,給孩子提供簡短而有力的信息。父母需要認識到,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應該逐漸淡出孩子的周圍,只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出現。
在孩子小時候,親子關系應該是親密無間的。這意味著如影隨形、緊緊相擁、相互依偎、隨時隨地的肢體接觸,親密到孩子每天把“我最喜歡媽媽了。我長大了也要和媽媽住在一起”這句話掛在嘴邊。孩子應該感到沒有什么是不能跟父母說的,他們應該對父母無話不談。
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應該稍微有所疏遠。這意味著保持中立和客觀的距離。在這個順序上,韓國的父母好像有些前后顛倒。韓國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由于不清楚父母的作用而與孩子有些疏遠,然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看到了或大或小的問題,于是開始對孩子展開緊迫盯人的嘮叨攻勢。如果父母對青春期的孩子管得過多,幾乎成為了孩子人生的掌舵者,這將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