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作家蕭斌臣曾經是中學教師,后轉行從事新聞采訪和文學寫作,但仍長期致力于對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現狀的觀察與思考。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作家歷時一年深入個性化教育一線,先后對200多名個性化教育從業者、研究者和部分接受個性化教育的學生及其家長進行追蹤采訪,寫下了一
部30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尋找失落的鑰匙——中國個性化教育全景報告》,生動再現了個性化教育這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在新世紀的土壤里從播種、萌芽、抽枝吐葉到開花結果的全過程。該書由新華出版社出版僅一個月,就多次重印,累計發行已達20萬冊。
不管走多遠 心始終留在講臺
蕭斌臣從18歲開始投身教育,在故鄉一所重點中學的講臺上,度過了8年的語文教師生涯。之后雖然離開學校,轉行從事新聞與寫作,但工作仍與教育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學校依然是他夢繞魂牽的地方……“人生第一職業對我一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我覺得不管走多遠,對教育的關注一直是不能改變的。”
和許許多多有教育情懷的人一樣,蕭斌臣對中國教育的感情是:因為“愛之深”,所以“痛之切”。在蕭斌臣看來,中國,尤其是改革開發后的中國,發展最快的行業是教育,讓老百姓受益最大的行業也是教育,而遭受詬病最多的行業同樣還是教育。蕭斌臣認為,中國現行教育體制遭受病詬最突出的罪名莫過于“應試教育”,教育被綁在了人才選撥的戰車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談起這一次出版新書,采寫個性化教育,有著8年教師生涯的蕭斌臣說,這首先于他在感情上就是一種挑戰。“我的許多同學、朋友、同事至今還留在3尺講臺上,從青絲到白發,他們把自己幾乎一生的年華都獻給了學校教育。我不知道,當他們從我這部書稿里讀到對學校教育模式的一些批評,有些甚至是很尖銳的批評時,內心里會泛起怎樣的波瀾……”
雖然對教育現實不滿,但在采訪中,蕭斌臣的內心卻時常被感動著。因為這些在體制內的教育工作者,在面臨現行體制的各種壓力和束縛的情況下,既沒有牢騷滿腹,也沒有隨波逐流,而是潛心躬耕,堅持“真教育”模式的探索,努力探求教育的本源與真諦……
書稿完成時 人仿佛行走在云端
“整個書稿的寫作是在西安的一家酒店封閉完成的。”蕭斌臣告訴記者,從4月5日開始動筆,到5月4日下午封筆,剛好30天,其間經歷了“清明”和“五一”兩個小長假。
蕭斌臣說,30天中最大的感受有兩點:一是飯難吃,因為所住的酒店不能供應中餐和晚餐,只能到大街上去“打游擊”,到后來,“為了節省時間,我索性開始改吃‘康師傅’泡面,為的是能在最短時間解決肚子問題后,或者小睡片刻,或者多寫個300字、500字……”二是孤獨難挨。除了酒店服務員進門打掃房間時有短暫的應答,剩下的時間都是自說自話。“一方面,這也是我所希望營造的氛圍,讓我能夠超越塵世的煩擾,專心致志地與書中的人物對話……但另一方面,這種與世隔絕般的生活也留下了‘后遺癥’,讓我直到完成書稿回到北京后若干天,還對自己能否像往常一樣與人正常交流缺乏信心,擔心自己在和人對話時詞不達意或者會出現間歇性的‘短路’。”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蕭斌臣現在還心有余悸。“5月4日下午4時,當我在稿紙上寫完最后一個字后,整個人突然像一個泄了氣的皮球,癱在椅子上,歇息半晌出門去復印最后一批手稿時,仿佛行走在云端里,飄飄忽忽,猶如在夢境之中……”蕭斌臣說,這次去西安前曾發過宏愿:待書稿寫完,一定要給自己放一天假,去華清池、兵馬俑轉轉,也算了卻一樁心愿。但完稿后,他卻沒有了一點玩興,立馬訂機票飛回北京。因此,堂堂六朝古都的西安,至今留給蕭斌臣的印象還是一座酒店,一間客房……
找回失落的鑰匙 打開個性的鎖
通過《尋找失落的鑰匙》,我們認識到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年輕人,一群站在教育邊緣、卻有深厚的教育情節,敢于執著追尋教育夢想的人,他們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直面教育改革的難題。歷時9年在體制之外的土壤上辛勤打拼,在縫隙上播種,終于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個性化教育的道路。
蕭斌臣告訴記者,為了這部30萬字的書稿,他從2009年4月起至今年3月底,幾乎用了一年的時間,先后采訪了200多名與個性化教育相關聯的當事人。這其中,既包括教育機構的高層、中層管理人員,也包括在教育一線的教育咨詢師、學管師、個性化教師、心理咨詢師以及大量接受過個性化教育服務的學生和家長,還有熱心關注和研究個性化教育的專家、學者以及傳統教育體制下的中小學校長、教師。另外,還有100多人接受了他的書面采訪,積累的各種紙質素材重達20公斤以上。
“對于多數人而言,這是一個看似比較陌生的領域。其實,只要你打開書頁,看下去,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幾乎所有中國人,無論男人、女人、老人、兒童都很熟悉、都很關注的話題。”蕭斌臣認為,個性化教育是一種區別于傳統“班級教育”形式的全新的教育形式。他們之間的本質差異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前者主張“一把鑰匙打開一把鎖”,后者以為“一把鑰匙能開千把鎖”。“但不管是哪一種教育形式,無論我們從哪里起步,只要我們在真心地探索并嚴格地遵循教育的規律,最終我們都會走向同一目標。”蕭斌臣說。
蕭斌臣 1958年生,湖北省洪湖市人。武漢籍作家。現在北京某媒體工作,同時從事寫作和文化創意策劃。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曾多次深入全國各地,采訪、考察中國失業問題、糧食問題、“打假”問題,發表了《共和國的陣痛》、《面對失業困惑的中國工人》、《鼎鍋效應——中國糧食利益分配模式》等作品以及長篇報告文學《牧歌與陷阱——關于中國失業問題的報告》和《神州真假大廝殺——關于中國打假問題的報告》等。
下一篇:全美最優秀高中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低俗影視嚇哭孩子引父母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