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大腦中有自制力中樞
“人的心”是在大腦里
以前人們認為心是在胸腔里( 心臟 )的,現在也有人確信這點。其實,正確地說,人的心是在大腦里的。在腦細胞的電子的、化學的作用下,人的心才得以形成。
科學地研究腦的活動的學問叫做“認知神經科學”,最近也簡單地稱之為“腦科學”。
布萊士 · 帕斯卡( Blaise Pascal,1623~1662 )曾經說過:“人類是思考的蘆葦?!辈恢浪麨槭裁窗讶吮扔鞒商J葦,但是人確實會思考,那是因為大腦可以思考。思考的結果,有的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是大腦的功勞。當然,制定冷酷的殺人計劃的也是大腦。那么,獲諾貝爾獎的和作為殺人犯需要得到懲罰的都是腦在起作用么?
不能這么想。獲得諾貝爾獎的是人,犯殺人罪的也是人。這是規則。腦和人的行動是不可分割的一對,只是將腦拿出來表彰或者懲罰都是不可能的。
這個腦和“人的心”的關系,對現在的“認知神經科學”( 腦科學 )來說,要想弄明白也是很困難的。因為無論腦的活動狀況成像多么好,人在想些什么卻是弄不明白的。
心到底是什么呢?
“所謂人的心,是什么東西呢?”突然這么問,誰都會覺得困惑。但是,科學的回答卻是簡單明快的。所謂心,是很多的記憶集中在一起的“記憶集合體”,也就是“我的記憶”。如果沒有了記憶,也沒有昨天和明天,也不會有喜歡和厭惡。要是沒有記憶的話,心也不會存在。就是這樣。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記憶,就不可能有心的存在。
人類有兩個心
不過,你知道么,人的“記憶”是有兩種的。
記憶有兩種,那么“人的心”也有兩種。
其中一個是人類之所以采取沖動行為的根源的“情動相關記憶”。以前也把它稱作本能。這是由“大腦邊緣系”保管的天生的記憶。
還有一種是人類誕生以后學習而獲得的“智慧和理性相關記憶”,這是由只有人類才有的“大腦新皮質”來保管的記憶。
人類的大腦里有這兩種記憶( 心 ),由于被保管的地方不同,就上演了復雜的各種各樣的人類悲喜劇。
大腦中永不休止的人與動物的糾葛
剛出生的小馬駒很快就可以站起來,去吸食母親的奶。如果不這樣它就會餓死,因為母馬沒有低下身體給孩子喂奶的習性。這一點沒有人教給小馬,是它生下來后立刻就會的本能。這種記憶通過母親的DNA在它出生之前就被裝入它的腦袋了。
這種本能的生理欲求,有為了生存而具備的“食欲”,為了留下子孫而具備的“性欲”,還有睡覺的“睡眠欲”。另外,有人侵入自己的地盤,要與來犯之敵戰斗的“戰斗沖動”,發情期多個雄性為爭奪一個雌性而爭的“嫉妒心”,遇到強敵逃跑的“逃跑沖動”等等,有很多很多。
本能的沖動,人類也毫無例外地通過DNA從太古的祖先那里代代繼承了這一點。這也是人類系統地從動物進化來的證據。
比如,大家都有的“嫉妒”的感情即是如此。這是圍繞一個雌性,許多雄性互相爭斗的結果。對動物來說,它們只有在荷爾蒙引起的發情期才會產生爭斗沖動,這是設定好的。只有最后取勝的最強的雄性才有權利留下子孫。留下最強壯的種子,不讓種族滅絕,這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嫉妒”的感情起到了作用。
這個遺傳信息被直接輸入了人類的“大腦邊緣系”,現在也沒有被刪除。所以,無論誰的心中都會有“嫉妒”。
作為沖動傳下來的記憶,也就是遺傳信息( DNA )被保管于腦的表面稍微靠里的“大腦邊緣系”。這個場所是“沖動的中樞”,智能水平在猴子以下。
這個“大腦邊緣系”被不安、憤怒、愛憎、仇恨和嫉妒等負面的野性的粗暴感情所支配,也是立即發出沖動的以爭斗為目的的“攻擊行為”命令的中樞。
在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嚴酷自然中,為了生存必須時刻與敵人,以及侵入自己地盤的對手戰斗,否則自己就會面臨險境。
這些在憤怒、仇恨、嫉妒等野性的粗暴感情支配下的“戰斗沖動”及“攻擊沖動”也被裝入人腦,作為DNA記憶保存下來。人類雖然進化成了高等動物,但是人腦的構造中還有很多是野生動物時代的東西,它們有很多被保留了下來。
于是,在“人腦的理性”和“動物腦的沖動”之間,各種問題糾纏不休,反反復復。
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
人類從誕生到成長的過程中與動物不同,他們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無論如何都需要解決。
那就是動物性的“大腦邊緣系”和人類的“大腦新皮質”的主導權爭奪問題。也可以說,在人腦中有場戰爭,到底是動物性的沖動取勝呢,還是人類的智慧和理性取勝。
這個糾葛自從人腦中不同的地方產生了“沖動中樞”和“理性中樞”以后,就永遠存在,揮之不去。
具體來說,就是大腦邊緣系的悲觀、粗暴的感情與大腦新皮質的積極、智慧的理性發生沖突,這時候怎樣用大腦新皮質的智慧或理性來控制大腦邊緣系的憤怒、仇恨、嫉妒等野性感情支配的攻擊行為呢?那就是要用“自我抑制力”,即“可以控制自己感情”的自我抑制系統。這個系統的完成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條件。
隱藏著自我抑制力的中樞——“眼窩前額皮質”
最近我們明白了,對“自我抑制力”起到特別重要作用的是前額區的一部分“眼窩前額皮質”。明確了這一點的是我后邊講到的美國的腦研究者,他們的研究成果都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重要致詞采用了。
由于“眼窩前額皮質”的發達,“大腦新皮質”的理性命令傳達到“大腦邊緣系”,抑制憤怒、仇恨、嫉妒等情緒的爆發,控制自己不要有直接的暴力行動。
更重要的是“大腦新皮質”和“大腦邊緣系”之間,沒有直接發揮抑制作用的突觸( 神經接合 ),所有的控制頻道都是只經由這個“眼窩前額皮質”的頻道( 神經接合 )。
這個事實表明,如果“眼窩前額皮質”發育不夠成熟,或者損壞嚴重的話,即使“大腦新皮質”的智慧和理性再完美,也不能控制“大腦邊緣系”的“暴走”( 感情的爆發 )。也就是說,將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所以,人們認為這個“眼窩前額皮質”是抑制沖動的攻擊行為的“自我抑制力( 自制力 )的中樞”。
“眼窩前額皮質”還有其他重要的作用。這些作用和“動輒發脾氣的孩子”的異常行為密切相關。
“眼窩前額皮質”的重要作用
“眼窩前額皮質”不僅有自我抑制力這個重要作用,還有其他一些關系到較高級精神活動的作用,這是最近才知道的。具體如下:
1. 自制力
2. 共情能力
3. 共鳴能力
4. 建設性解決事情的能力
5. 與臉部表情的關系
自制力
自制力最大的問題就是“能否抑制自己的感情”。關于這點我已經做過說明,下面我概括說說其他的作用,由此大家會明白腦的構造與“動輒發脾氣孩子”性格的重要關系。
共情能力
眼窩前額皮質的發達程度與共情水平的高低也有關系。所謂共情就是“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對方,并且同化之”。
簡單地說,看見受傷的人,會想“啊,一定很疼的”,看見失去親人的人會想“肯定很難過的”,就是這種懷有與對方同樣感情的能力。
如果不能共情,就不會理解對方的心情,不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那就不會成為體貼別人的溫柔孩子。
眼窩前額皮質如果不發達,就會非常自我中心,不體貼別人,如果事情不像自己想的那樣,也不考慮對方的心情而突然大發脾氣。
共鳴能力
眼窩前額皮質的發達程度與共鳴能力也有關系。所謂共鳴,就是“對對方的感情或主張,自己也幾乎是懷著一樣的感受或理解”。
別人跟你說什么重要的事情時,如果你沒有覺得“是的啊”“這么說來真的是那樣”這種相同感受的共鳴,那對方說什么你也不理解,也不會有協調和合作。這是關系到交流的最根本的問題。
眼窩前額皮質不發達的話,別人說什么都會覺得“跟我沒關系啊”,不予以接受。父母說的話,學校老師說的話都聽不進去。從一開始就認為“跟我沒關系”加以否定的話,說明缺乏共鳴能力。
沒有共鳴的能力,在家庭、學校、社會等集體生活中就會產生很大障礙。因為無法與周圍的人共鳴,相互之間無法交流。
沒有共鳴的能力,就不會遵守法律和規則,就會滿不在乎地偷摩托車,小偷小摸,也不遵守校規。他們認為別人制定的法律或規則“完全跟我沒關系”。
建設性解決事情的能力
眼窩前額皮質與能否建設性地解決問題也有關系。碰到自己討厭的或者棘手的事情時,想辦法和平地積極解決,這是正常人的反應。
如果一個人的眼窩前額皮質是脆弱的,就無法做到。比如當有自己不喜歡的事時,首先會用暴力,采取破壞性行動。而且一般不會有長性,急躁不安,不擅長統籌安排,草率行事等,缺點非常明顯。有時會顯現出漠不關心,毫無感動,無辨別能力等消極的性格。更會無視全局,只拘泥于某一點,頑固不化。這些都是影響“建設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因。
與臉部表情的關系
臉部的表情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眼窩前額皮質發達,與別人交流時會眼睛放光,說話的時候一直注視對方的眼睛,努力集中精力理解對方談話的內容,理解了談話內容以后產生共鳴,臉部表情生動活潑。
眼窩前額皮質脆弱的孩子,眼睛沒有光,跟他說話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斷定他是否理解談話內容。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不明白他在想什么。雖然如此,但是他的智力水平未必低。
遇到眼窩前額皮質脆弱的孩子,誰都會有這種困惑——為什么“表情與智能游離”,“智能與行動游離”。我將在下一章中詳細解說眼窩前額皮質的發育情況。
下一篇:《換個角度做父母》序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西收入差距為何如此巨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