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提到國學,大家現在已經不那么陌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身邊不少稚齡的孩子都會背上一段: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或者: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一些以經典誦讀為主的早教機構開始受到家長的追捧。家長們有說是為鍛煉孩子的記憶力,有說古典有韻味。而日前做客鄭州,給大家講“國學經典誦讀與兒童潛能開發”的臺中師范大學教授王財貴一語驚醒夢中人:誦讀經典可以刺激孩子的腦神經發展,可以讓孩子更聰明,可以輕輕松松培養起孩子熱愛讀書的習慣。
王財貴何許人也?他的誦讀經典理論來自何處?抵制文言、推廣白話的新文化運動距今已經90年的時間了,為什么我們要在這個轟轟烈烈的新時代重拾古書,把先輩早已經擱置的四書五經重新撿回來呢?
我們跟隨王財貴先生回到他推廣經典誦讀的最初。王先生一直半開玩笑形容他有一個很笨的孩子。所謂的比較笨,說讀小學一二三都是排在二三十名后,六歲還不大會講話,到了七八歲還流口水!
這個孩子讀到三年級的時候,王先生給他翻開一本書,讓他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讓一個三年級,成績很差,而且是小子的家伙開始讀《老子》,是小子讀《老子》,而居然沒有讀錯,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有注音,所以他沒有讀錯啦!
三年級讀《老子》,然后四年級讀《論語》,然后他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叫做脫胎換骨。有的孩子聰明是父母親生給他的,他的天生的秉賦啊!但是他這種是秉賦很差的孩子啊,只是讀了不過半年,他就整個變了,里面變,外面變,他的氣質變,他的頭腦變。老師都非常驚訝說:這個孩子怎么現在變聰明起來了?五六年級名列前茅,初中全班第一名。初二老師叫他去跳級考高中,他到高中全校第一名。高中畢業考上臺大,臺大讀了三年大學,考研究所。
臺北兩家最有名的研究所,政治大學研究所,他考第一名,臺灣大學研究所他又考第一名,考兩個第一名。大家都說:你的孩子是天才!
讀經誦典在兒子身上產生這樣妙不可言的效果。王教授身邊的親戚朋友開始把孩子送到他這里。在這些孩子身上再見成效后,王先生在當地教育部的支持下正式開辦“兒童讀經班”。緊接著培訓老師,再后來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推廣經典誦讀。
有人質疑王先生把魯迅胡適這些新文化運動領軍人物揚棄的糟粕又撿了起來。王先生認為:胡適魯迅能寫那么漂亮的文章,無一不是得益于扎實的國學基礎。之所以他們抵制那些,是因為他們從小的習經誦典都來自苦學苦背,他們記憶中與四書五經相關聯的空氣太不美麗了。這一切不是經典的錯,應該歸咎于我們的苦學傳統。
王財貴對現代的教育理念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國內的中小學科學教育泰半超出孩子的理解力,造成大量孩子有數理恐懼。并且語文的教育,非要等孩子理解了才教也是一大弊端,孩子從會說話就在運用語文,已經非常嫻熟,可是我們的語文教育卻要孩子用半年的時間學一本他半天就能看完看明白的語文書。幼兒園只給孩子讀“小貓叫小狗跳”這樣沒有內涵的兒歌,都是對孩子智力的消磨和浪費。
王財貴贊成該填鴨的時候填鴨,該理解的時候理解。孩子從小多吸收經典,雖然不能理解,但是卻可以發展他的腦神經,讓他智識早開。醫學證明,孩子的理解力要到十三四歲以后才開始發展。十三歲之前則是記憶力發展快速。如果什么都要等孩子充分理解再教的話就會浪費了幼兒驚人的記憶能力。因此,王財貴鼓勵家長從小給孩子讀經誦典。
很多家長不能接受經典,認為經典是枯燥的,是艱難的!王先生說這是大人才會有的感受,小孩子無所謂枯燥和艱難!你只要該記憶的時候,給他記憶,等到該理解的時候他自然會理解、通透,進而一通百通。
相關報道:3-6歲寶寶應學英語和國學
學點國學好 難在怎么學
兒童國學啟蒙ABC
國學教育是綜合素質的培養
國學啟蒙遵循的幾大原則
下一篇:寶寶手工作品:變臉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作品:夏日里我們趟海去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