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越來越多的父母認為,不學習難以當好父母。于是他們滿懷期待地伸出求知的觸角,向專家,向“成功父母”請教,通過電視、書籍、報刊等渠道了解育兒知識。但是記者觀察到,在眾多家庭的教育實踐中,不少父母懷揣豐富的育兒經,卻過著苦不堪言的育兒生活,不僅父母感受不到養育孩子的快樂,孩子也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家庭的溫馨。
“不懂”導致
實踐南轅北轍
催眠師鮮于涼曾遇到一位媽媽,她從老家把分離一年多的孩子接到身邊,發現孩子跟自己不親,而且安全感也不夠。鮮于涼建議這位媽媽在每晚孩子躺在床上入睡前,用手輕輕撫摸孩子的腦門,并溫柔地對孩子說“我愛你”。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媽媽反饋說此法無效。鮮于涼問她具體做法,她說每天孩子躺在床上要睡覺之前,她就會過去撫摸孩子的腦門,并告訴她“我愛你”,然后說“但是你一定要聽話”。鮮于涼聽后哭笑不得。
催眠師原本希望通過母親對孩子的無條件接納,來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融洽親子關系。誰知這位媽媽對催眠師的做法只學了形似,并未懂得其中深意,結果畫蛇添足地對孩子提出了要求,如此一來,孩子感受到的是母親有條件的愛,即你聽話,我就愛你,“此法無效”自然是理所當然了。很顯然,由于媽媽對理論的了解不夠,導致這個方法對這對母子不僅沒有幫助,反而帶來了傷害。
“用錯地兒”導致錯失良機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遇到胸中裝滿育兒經的陳女士,她略帶得意地分享了自己的家教理念:“我經常對女兒說‘我愛你,不管什么情況,不管我怎么樣都愛你’。另外,我認為孩子的心理健康是至關重要的。”接著,她用一個事例來說明:前不久,將近6歲的女兒參加社區里的寶寶運動會,會前女兒躊躇滿志地說自己要得第一名。陳女士生怕孩子得不了第一名會很失落,也怕這么小的孩子太爭強好勝會活得很累。因為她看過一些有關爭強好勝的案例,比如“事事爭第一的菲菲”、“爭強好勝可能使心靈扭曲”等,她認為成績差一點沒關系,千萬別出現什么心理問題。于是她認真地對女兒說:“寶貝,比賽不一定要得第一,不管你得第幾,媽媽都一樣愛你。”
陳女士的做法貌似很完美,重視傳達自己對孩子的愛,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但細究一下,卻有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地方。按照心理學的理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進入到“勤勉與自卑”的發展階段。他們開始與別人競爭和比較,如果家長鼓勵孩子去爭取,并表示孩子與其他人一樣有能力,孩子將會受到激勵而變得有活力,并在競爭中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如果家長忽略孩子這份需求,甚至勸說她不要競爭,那么,孩子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不及別人,甚至會不信任自己。長此以往,孩子會避免參與任何競賽或極度喜歡與別人競爭。從某個角度說,陳女士如果在女兒比賽沒有取得好成績的時候,再表達“不管你得第幾,媽媽都一樣愛你”這層意思,孩子不僅會收獲更多的成長機會,而且會進一步親密親子關系。
理論是指向真實的手指
在育兒理論、建議大規模生產和傳播的今天,重新認識理論本身成為必要。家長們對理論、建議的誤解誤用,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對理論和建議本身的了解不夠,這才導致他們難以活學活用,見招拆招,只有等“此法無效”才產生疑問。此類“失效”次數多了以后,繼而對專家、理論和建議產生懷疑,這真是傷人又傷己。
育兒理論和建議的來源之一是心理學者、教育學者經過實驗、調查、統計等方法得出的結論。這些結論,基本上是基于概率論的,某種情況如果在統計上顯著,那么就可以推演出某一規律或理論。社會科學領域里的這些結果不像純自然科學那樣可以證偽,即只要出現一個反例就可以說這個規律或理論是錯的。這些理論的產生方式存在一個樣本的問題,幾乎沒有一個實驗會以全部成員作為樣本,更何況,有些早年產生的理論,更是不會包括當今的樣本。所以,理論體現的是一個“大多數如此”的情況,他允許很多孩子“不如此”。就算你的孩子不如此,也不能說明理論的錯誤。
個案研究和經驗積累是育兒理論和建議的又一來源。近幾十年來,心理咨詢得到迅速的發展,心理咨詢工作者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問題孩子,于是,通過多種途徑的經驗積累,很多關于問題孩子的理論和建議應運而生,大量的諸如“太聽話的孩子未必好”,“單親家庭孩子易出現成長問題”等判定一再沖擊家長的眼球。這些判定意義非凡,但并非放之四海而兼準。一個顯而易見的硬傷就是,這些樣本都是問題孩子,確切地說,這是一些關于問題孩子的總結,所以這些總結對普通孩子有借鑒意義,對家長有警醒作用,但并非神的預言。一個天天接待問題孩子的咨詢師往往會認為孩子的問題太多了,而一位優秀孩子的家長則不會這么看。
有心理學家說,理論是那根指向真實的手指,但并不是真實本身,多種理論從多個角度認識真實,幫助我們擺脫自身角度的禁錮,從而可以更好地認識真實。育兒理論也如此,都是一根根指向真實的手指,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教益,但不可把“某根手指”當成真實本身。因此,在理論和建議面前,父母們要持“兼收并蓄”,從多個角度看待一個事情的態度。另外還要多多理解理論和建議背后的內容,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對其一知半解就拿來指導實踐。
建議:“吃透”孩子更重要
對于有問題找專家、問別人的做法,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關穎表示,“吃透”孩子更重要,不能一味地尋求外援。她認為成功的父母都是在自我教育和自身教育孩子的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她建議父母首先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其次要善于在實踐中感悟,再次就是適應變化、主動學習。
下一篇:關于斯坦納的教學計劃建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營養和健康課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