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生命之初存在著圖像的一切。所有形成的、成形的、塑造的引領我們進入生命。我們漸漸地在空間中獲得形象。這是一種過程,先是看不見的,在“出生之前”就開始的,而后慢慢地在看得見中呈現出來。當然這樣的開始,由出生前的世界那里獲得了力量,我們從看不見的世界而來,從“未出生中”出生,來到看得見的世界,而且還會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被這股來自出生前世界的力量照顧保護著。成長是創造圖像(Bild)的、成形的過程。因此在德文中有這么美的文字“形成力量之體(Bildekr.fteleib)”代表以太體。這股力量源自我們的“原始世界”,即靈性世界,帶著它的任務來到我們身體而準備完成。我們把這完成的一刻命名為“學齡成熟期”。這股力量到這個時刻為止,在孩子身上所做的工作,將獲得一個全新的活動領域:它將成為思考形成力量、想象力量和記憶的力量。
而音樂的力量呢?它不是來自出生前的世界,而是來自死后世界的影響,再進入生命里。那是意志的力量,像一段很長的持續的“漸強”(Crescendo)過程慢慢地開始和孩子結合。它們首先無意識地在身體功能的培養鍛煉中作用,當身體功能成熟時候,孩子的心魂清醒到達自主獨立性。這段時間正好是青春期的過程。
對孩子來說,小學生活主要從圖像的力量開始,然后經過幾年時間慢慢地與音樂的力量結合。這代表著什么呢?這些太強的心魂力量,在孩子青春期以前還得不到共鳴。當我們講述一個童話時,我們會發現所謂戲劇化的部分,低年級孩子會當成事實而受感動,并不認為那是戲劇。而當我們介紹心靈戲劇時候,比如很長的韻律詩(Ballade),我們當然來到在一個七或八年級的班上了。而更高年級階段(9-12年級)的學生才能夠真實地體驗悲劇,并在他們心魂中產生一些影響。
接下來要介紹三個活動,在其中上述兩種相對的力量是一起作用的。就是在教學設計中被提及的,它們應該被具體實踐的,然而它們不僅對華德福學校來說是創新的,對整個文化世界來說也是嶄新的。這三種活動課程就是:口述故事(教學的主要成分)、濕水彩畫和優律詩美。
當我們講述故事時,使用的語言具有音樂性質,由此在孩子內心被喚醒內在的圖像。當我們和孩子沒有主題地畫水彩時,我們也在做圖像的工作,借由顏色產生的氛圍和顏色的基調會溫柔地觸動孩子心靈。經驗過這種課程的人都知道這個事實:全班都沉浸在水彩畫中的氛圍。孩子是安靜的,都很專心地工作著。(那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畫圖課,學生常常只是聒噪聊天。)尤其令人驚訝的是優律詩美課程。優律詩美是一種看得見的言語,看得見的音樂。空間和時間呈現在手指之間,聽得見的變成看得見的,看得見的變成聽得見的。這三種課程活動都包含著兩極性的特性。而其他學科怎么樣呢?閱讀、地理、歷史、植物、動物學、手工課、工藝課等又產生什么影響呢?
我們可以分兩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一方面,這些學科在孩子身上發生什么影響?我們看得見它們的影響。另一方面,一個學科是如何進行的,是以什么方式被傳達給孩子的?這個方式也決定了此學科和孩子之間的一種特別關系。
首先以第一種觀察方式來看的話,我們要引用本章節開頭介紹的那段話嘗試來回答問題。
(用顏料的)繪畫,(用鉛筆的)素描,幾何(徒手幾何),書寫練習,形線畫和植物學
所有需要想象活動的,同時也以圖像呈現出來的,會對物質體(physisches Leib)、以太體(.therleib)和形成生命力量之體(Bildekr.fteleib)產生影響,正如上面所列的學科活動。
什么樣的影響呢?先讓我們來觀察一個生活中的事實:睡覺和清醒。我們睡覺的時候有些東西會從我們身上分離出來。物質體、以太體留在床上,清醒意識和自我意識,即星芒體和自我體,像被熄滅了一樣,在睡覺時候,它們存在神經知覺系統之外。用斯坦納《人的研究》(又譯《全面人類學》)中的語言來解釋的話,靈性心(Geistesleben oder Seelengeist)存在于靈性世界,而物質體留在地球上。換句話說,物質體和以太體留在這里,而星芒體和自我體在靈性世界。每個人都知道水面不是靜止的狀態。在夜晚睡眠中很多東西還在繼續進行。我們可以經驗到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時候重新獲得的活力、生命力的蘇醒感覺。這種振奮不僅延伸到身體、生命力,而且也延伸到心魂力量。我們經驗得到,在夜里以太體積極地從事著一種強化的工作。包括把在白天學習到的一切進行強化過程。特別是上述的這些學科。
斯坦納說明了以太體的特質。他認為以太體在夜晚繼續學習,它可以把在白天經驗的,繼續完成。從一個簡單的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得到證實:有時候我們早上醒來忽然得到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是針對那個前一天晚上睡覺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太體繼續學習、加以補充,直到完成。它全面地工作,就像生命本身。
對于老師來說這個事實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有所認知,并且堅信:每一天的晝夜之分,并不會帶來學習的“漏洞”,而是繼續活動和繼續工作,在次日早上我們不需要從頭開始,而是繼續“建設”下去。
下一篇:十四五歲到二十一二歲的青少年特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關于“過早”發展的問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