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在講課的時候,每一次講到這個案例,都會有人流淚,因為這個“自殺者”年齡太小了,才5歲,他也是我輔導過的最小的“自殺者”。
這是一個年輕的志愿者介紹過來的個案,她對我說:“張老師,我以前聽過你講課,知道你是做心理咨詢的。這個孩子才5歲,已經自殺很多次了,很可憐的,請你幫幫他……”我猜想,也許是年輕的志愿者太想幫助這個孩子了,才故意把事情說得嚴重一些以引起我的關注。雖然我輔導過最小7歲的“自殺者”,但對5歲的“自殺者”還是沒有任何概念,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男孩子是由爸爸帶來的,父子倆的衣服都是皺皺巴巴的,一看就知道缺少家庭主婦的照顧。他們來自距離成都很近的一個景區城市,是郊區農民。
對于孩子的情況,年輕的爸爸很茫然,甚至不知道從何說起。我對他說:“孩子太小了,出現這樣的問題,都是跟家庭和父母有關的。你就談談你自己的家庭情況吧。”
他拿著咨詢表進來時,上面一個字也沒有,他為難地說:“我不填這個好不好?要不,我說,你來填。”
“好的,我根據表上的內容,從你這里收集一些家庭里的重要信息,這樣有助于我對孩子的事情進行更好的判斷,可以嗎?”
“可以。”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氣,又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我初中畢業,高中
都沒有上。那時候,太小了,不懂事。”他今年才24歲,是父母40多歲時意外懷孕得來的兒子。在他4歲的時候,比他大了整整20歲的姐姐就出嫁了。母親很寵愛他,對他的行為很少有約束和管教,在他10歲的時候,母親生病去世了。
他跟著已經50歲的父親生活,幸好姐姐住得不遠,可以經常來照顧父子倆。他不喜歡學校生活的束縛,也不愿意好好學習,經常把姐姐氣哭,父親也拿這個寶貝兒子沒有任何辦法。后來,姐姐、姐夫決定帶著孩子去南方城市打工,姐姐不放心弟弟,希望帶著他一起去,可是父親不答應,他也不愿意,姐姐哭著走了。
沒有姐姐在身邊監督著,他更是無法無天了,整天逃學,在初中畢業以后,死活不愿意再去學校,終于輟學了,也不愿意在家里種地,就跟著別人在城市里到處打零工。
18歲的時候,他認識了一個同樣出來打工的女孩子,兩人開始談戀愛。雖然兩家大人覺得他們年齡太小了,極力反對,但是兩個年輕人執意要在一起,并且未婚同居了。女孩子懷孕以后,兩家大人眼看生米煮成了熟飯,沒有辦法,只得同意他們結婚了。
19歲的時候,他們的兒子出生了,兩個沒有經驗的年輕人,整天手忙腳亂的,完全就是大孩子面對小孩子的無奈。再加上沒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單靠家人的資助,生活過得很窘迫,矛盾和沖突也越來越多。
在孩子不滿3歲的時候,兩人大吵一架后,把孩子留給已經66歲耳朵有點重聽的老父親,跑到成都市里各自打工。過年過節的時候,他們也會回家看望老人和孩子,而妻子經常住在鄰村的娘家。雖然沒有辦理離婚手續,但是已經兩年多沒在一起生活了。
幾個月前,正在建筑工地打工的他突然接到父親打來的電話,說孩子受傷了。他趕回家發現孩子的手腕上劃了一條大口子,已經被鄰居送到醫院包扎好了。第二天,妻子也回家看孩子,因為孩子受傷的問題,兩人又吵了一架,當天妻子就自己回娘家住了。
過了一段時間,父親又打電話說孩子受傷了,他請不到假,就打電話給妻子,畢竟是自己孩子的事,妻子倒是沒有計較,回家去照顧了。沒想到的是,過了一段時間,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妻子打電話來質問他,居然懷疑是他為了要她回家,故意要父親弄傷孩子。他很生氣,摔了電話回家了。
看到孩子把手背和手腕上劃得都是傷痕,他又心疼又生氣,問兒子是怎么回事,沒想到他說自己在“自殺”。他更生氣了,呵斥孩子不許胡說,第一次動手打了孩子。
才過了兩個星期,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鄰居議論紛紛,都說這孩子很怪異。他聽了有點害怕,帶孩子到醫院去檢查,醫生檢查后沒有發現異常,建議他帶孩子去市里的大醫院看神經科。村小學支教的一個志愿者聽說了,就介紹他帶孩子來找我。
孩子進來時,舍不得放下手里的士兵小玩偶。我告訴他可以帶著,他很高興地看著爸爸,得到爸爸允許后,他馬上來牽我的手。進咨詢室時,轉頭對爸爸說:“爸爸,等我哦,我一會兒就出來,爸爸,爸爸……”
“好,好,我等你,你要聽老師的話,聽到沒有,聽話哦。”
聽到爸爸的肯定答復,他才放心地跟我進了咨詢室。
“你叫什么名字啊?”
“軍軍,就是軍人,就是警察。”
“哦,那么,你喜歡軍人嘍。”
“我要當警察,可以騎摩托車,好厲害哦。”
“哇,真棒!你以后一定可以當警察的。”
他聽了很興奮,爬到沙發上坐好,把手里的玩偶捧在手里飛來飛去的,兩只腳吊在空中也不閑著,晃來晃去。
“軍軍,我們現在好好談話,一會兒我把這兩個士兵送給你帶回家,好嗎?”
“真的?不用錢買嗎?我爸爸打工掙錢,給我買蛋糕和巧克力呢。”
“不用買,這是我送給你的。”
“嗯,幼兒園老師說,別人給了東西要說謝謝。”
“那,你對我說謝謝吧。”
“謝謝,我知道我知道,你也是老師。”
“對,我也是老師,喜歡老師嗎?”
“喜歡。我聽話了,老師也喜歡我。我爺爺說,老師是好人。”
“你的手腕怎么了,受傷了嗎?”
“我自殺了。”他說得輕描淡寫,習以為常的樣子。
“你給我說說,什么是自殺呀?”
“就是受傷了,流血了。”
“是你不小心劃傷,流血了嗎?”
“是流血了,我自殺了。老師,這個士兵的腿怎么有一只是彎的呀?”
“人走路的時候一只腿就要彎起呀,就像這樣,你看像嗎?”我站起來走給他看。
“哦,老師,我也是這樣走路的,你看……”他一翻身從沙發上下來,也走給我看。
“對,每個人走路的時候都會這樣的。讓我仔細看看你的傷口好嗎?”
“好的。你看吧,這里,這里還有……”他伸直了胳膊,一一展示給我看。
“軍軍,你告訴老師,你為什么要自殺呀?”
“我就是自殺了,我想自殺。”
“可是這樣很痛的哦,對不對?”
“嗯,我不怕痛,我是男子漢。”他挺著胸脯,站得很直。
“對,你是一個勇敢的男子漢。這樣吧,我們來玩一個游戲好不好?”
“好,我喜歡玩游戲。”
我先跟他玩了一個猜謎的小游戲,贏了游戲的軍軍興趣盎然,還愿意再玩。我又建議玩一個“你說我寫”的游戲,找出自殺的壞處和好處,他愉快地答應了。很快,我們就找出了自殺的很多壞處:會痛,會流血,爺爺要罵,爸爸也要罵,把衣服都弄臟了,不能拿筷子吃飯了,小朋友笑話……
“那么,自殺有什么好處呢,我們再來找找看,好嗎?”
“好的。老師,我是不是又贏了?我像警察一樣厲害吧?”
“對,你真厲害。我們繼續玩,這一次,看看誰厲害。”
得到鼓勵的孩子非常配合和專注,在游戲過程中一一羅列自殺的好處:有蛋糕吃,還有高級巧克力,老師分給大蘋果,小朋友不搶玩具,爺爺給爸爸媽媽打電話……
“咦,我爸爸呢?”
“爸爸在外面等你呢。你要不要去看看?”
他果真跑出去了,很快又跑回來了,大聲說:“老師,我爸爸沒有走,他真的等我呢。”顯然,他很驕傲有爸爸在外面等他。
“我說得沒錯吧。剛才的話還沒有說完呢,爺爺給爸爸媽媽打電話,然后呢?”
“然后,然后爸爸媽媽會抱我,這個你都不知道呀,哇,我又贏了。”他仰著頭得意地看我,滿臉喜悅,笑得非常燦爛。
“爸爸媽媽抱你,然后呢?”
“就是爸爸媽媽抱我,沒有了,噢,爸爸媽媽抱我嘍,噢,我贏嘍,我贏嘍……”他揮舞著雙手,在我面前快樂地轉圈……
在孩子身上,大多數的偏差或不良行為,都是為了獲得身邊重要成人的關注。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最渴望的是爸爸媽媽“看到我”。
在幼兒時期,孩子通常會采用合作性的行為去獲得特別的注意,比如依戀母親、快樂地笑、牙牙學語等。如果他成功地達到目的,那么他會變成一個非常好的孩子,很愿意配合大人的要求;如果他失敗了或者沒有得到,那么他就會去尋求其他可能的途徑來滿足需求,比如一些破壞性的行為。
軍軍還不滿3歲的時候,父母就雙雙離家,把他交給年老耳背的爺爺照顧。這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一年只有幾次與父母見面的機會,簡直是奢侈享受。雖然幼兒園離家只有幾百米,但小朋友們都有爸爸媽媽接送,門外等候的家長們中間,從來沒有軍軍爸爸媽媽的身影。
我不知道“自殺”這個詞,軍軍是從哪里學會的,電視里看到的?大人無意中說的?生活事件里感受的?……反正他知道,自殺是要流血的,是會引起別人關注的……或許軍軍的第一次“自殺”,只是不小心劃傷了、流血了,卻把爺爺嚇到了。更令軍軍沒有想到的是,爸爸媽媽回來“抱”自己了,照顧自己了。于是,孩子的需求行為得到了負面增強,他開始有意去弄傷自己:用尖利的東西劃手,在茶幾邊上摩擦手腕,用指甲在手臂上抓出痕跡等。
不懂孩子的愛,如何愛孩子
我們都知道孩子會無限地索取父母的愛,但是,我們根本想不到,如此幼小的孩子,會用傷害自己的方式,去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用危險的行為去獲得安全和保護。
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沒有理由和資格讓孩子成為自己不幸生活的犧牲品。不論發生什么樣的事情,為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是必須要承擔的。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那么他的滿足、幸福和安全感,都是跟父母息息相關、值得被尊重和接納的。
下一篇:走路:因為害怕,所以不敢放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的壓力》壓力測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