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說實話,我并不覺得有些爸媽喜歡帶孩子到游樂園有什么不好,如果只是為了放松、緩解壓力,花點錢、花些時間找瞬間的快樂,無傷大雅。只是,如果每一次的出游都是到游樂園,讓機器載著玩,便失去了讓孩子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體驗不同玩法的機會。依我個人而言,我希望孩子出去玩,能有潛移默化的收獲感,心靈的愉悅不在一時的快感,而是在平日的生活或是旅行中,就可以適度疏解壓力,不需要靠游樂設施來發(fā)泄情緒。
今年秋天我們到香港旅行,十歲的小K第一次搭上海洋公園里刺激的“采礦列車”,在靠海的山上,翻轉、俯沖。搭完之后我問他:“好玩嗎?下次還要坐嗎?”
“好玩,很刺激,我眼睛都不敢睜開!但是下次不會特別想再坐了。嘗試過就好,每次都來這種游樂場,好像也沒那么好玩。”
不是每個孩子都只想去游樂園的。
我得出一個結論:嘗試過各種不同玩法的孩子,比較不會執(zhí)著于單
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玩法。
除了游樂園,可以玩的地方可多了。
比起這樣體驗刺激的方式,我會比較建議以運動的方式,挑戰(zhàn)極限。就像在法國巴黎,每周都有集體的直排輪運動,長達一兩個小時的快速移動,并不輸給游樂園里的刺激,又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
不見得要完全配合孩子的行程大多數的東方父母,有了孩子之后,就沒有了自己的生活,表現上來說是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但是我認為這是對孩子做了“沒有家庭觀念、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示范。
只要是家庭的一員,就必須互相妥協與尊重,孩子從小也需要了解這樣的觀念和態(tài)度。夫妻是家庭的重心,父母若有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才是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示范。
坦白說,現代人孩子生得少,比起以往,父母更容易溺愛。父母當然百分之百愿意付出,但是在孩子的眼中,漸漸會養(yǎng)成只考慮到自己的習慣,父母為孩子做的任何事,孩子都視為理所當然。
很多朋友討厭帶孩子去游樂園,因為不是當衣架,就是當排隊機器,排了一兩個小時的隊,一兩分鐘就結束了,再去重復排另一個設施,又是一兩個小時。奇怪的是,討厭歸討厭,他們還是經常在做這些事,問他們?yōu)槭裁疵看味燃倩虺鼍惩娑家ビ螛穲@呢,答案大多很一致:“小孩子喜歡嘛。”“不然帶小孩能去哪里?”
帶孩子玩的方式可多了,大可不必賴在游樂園。
況且,孩子喜歡,就該全部照著孩子的喜好來排行程嗎?將來長大了,只懂得接受的孩子,會考慮到父母喜不喜歡嗎?要讓孩子知道,有時候去他想去的地方,有時候也要和爸媽一起去爸媽喜歡的地方,這是同理心。
孩子習慣去游樂園,有時也是父母養(yǎng)成的,總認為孩子喜歡。其實,不妨在出去玩之前,先問問孩子,他究竟想去哪里。多元的、旅行到不一樣的地方,孩子便有不同的收獲。去游樂園并不是不好,那里自然有該有的樂趣,但是可以不必每次都去。
臺灣地區(qū)的孩子較為缺乏,真正可以欣賞作品的人文素養(yǎng),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以及體驗各種文化差異的興趣。我想,這與習慣以記憶方式,來吸收課本上的知識,而不常出去走走看看有極大的關聯性。
我喜歡帶孩子在旅行中健行、騎車,喜歡帶他穿梭動物園,逛各種不同的博物館、科學館;有時候也會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看,在海邊待幾天,游泳、曬太陽、看看書。
換個方式,也許走出游樂園之后,會有另一片海闊天空。
多元的旅行方式,無論境外島內,自己和孩子都會有很多收獲的。
我和小K爸,從小K一個半月就開始帶著他在島內旅行,八個月開始,帶著他到海外旅行,而一直到這幾年才慢慢看見旅行在小K語言上、學習上的影響顯現出來。所以,我深信不同的年齡去旅行,都有各自不同的能見度和收獲。
我聽過好多“不玩則已,一玩驚人”的故事。小學畢業(yè)的暑假,帶孩子到歐洲玩兩個月,一次走過五六個國家;或者來個“博物館之旅”,一次看個夠。
也有朋友跟我說:“聽說德國的羅曼蒂克大道很美,我們一次把它走完,留下美好的回憶吧,反正歐洲也不是常常有機會去……”
還有個朋友,在英國修完碩士課程之后,獨自旅行歐洲各國一個多月,回來之后,告訴我:“我大概五年之內不會想再去歐洲旅行了。”這種感覺就像是很久沒吃到好吃的東西,一次吃到飽之后,反而感覺惡心了。
這樣的旅行方式,真的是打壞旅行胃口的最愚蠢選擇。把旅行搞成 這樣,真的很倒胃口,而且若真的帶著孩子這樣玩,那么就一點收獲都沒有了,如此也失去旅行的目的。
不但是孩子,人都很需要新鮮感。試問,你在看過一大堆同構型極高的古堡之后,還會對古堡有興趣嗎?在德國每天吃了一大堆的香腸、豬腳之后,是不是會想起臺灣地區(qū)的泡面或小吃?
為什么我知道這種感覺呢?因為我也曾試過這樣的“壯舉”。
從旅行第一天到第十天,每天都在參觀古堡,這是哪個國王的行宮、哪個國王的古堡、哪個國王改建……第一次看會興奮無比,感覺自己站在路易十四等等偉大的國王身邊,感同身受,等走到第五個類似的城堡時,卻開始想:每個城堡不是都一樣嗎?再也提不起興致去研究它的歷史、它在歷史上的輝煌,只想趕快換點別的東西看。
大人會如此,小孩的感覺也是一樣的。
我一向不太贊成一次玩太多,而是要細細品味,不貪多;我深深覺得,旅行不要想一次走完,也不要等孩子大了再去旅行。旅行對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孩子(大人)來說,都有不同的回憶和意義。帶不同年齡的孩子旅行,有不一樣的樂趣,對于孩子的教養(yǎng),也有不同的著力之處。
比如說,小K三四歲的時候,我喜歡帶他去動物園、去海邊度假玩水、去看野生的動物、爬山、到森林里走走、到清境農場看小羊看剪羊毛秀……甚至我們到海外旅行,我們也會挑一些午后的公園時光給小K,讓他和其他國家的小朋友一起玩,增添了很多旅行中的樂趣,孩子開心,我們也可以趁著這個時候,解除一些生活奔波的疲憊。
后來小K再大一點了,可以開始帶他去一些有主題性的博物館、聽音樂會、看展覽,偶爾看場足球比賽,此時小K對于街頭的一些表演也充滿了興趣,因此各種活動都可以慢慢讓他一一去參與了。
在這樣不斷轉換的旅行模式之下,幾年之后,我發(fā)現小K對于新的事物充滿興趣和想追根究底的動力。像他喜歡博物館,所以現在他旅行前,會上網找出我們即將旅行的地點,有什么博物館是他想參觀的,還在網絡上找到地圖印出來,帶在身上。(他覺得我們到書店或圖書館找地圖太老套,從網上尋找地圖,既方便又有科技感!)
三歲之前的旅行,小K連外國小孩玩什么、吃什么零食,都充滿興趣;幼兒園時期對于戶外運動游泳、騎自行車、滑雪、溜冰、直排輪……充滿興趣,也因為旅行時從事這些活動,認識了許多外國朋友;識字之后,參加解說性的行程,諸如皇宮參觀、參觀歐洲地底鹽礦……他都很有興趣。同時,也在這樣的小團體中,學會如何和不同文化的人互動,并知道該注意的禮節(jié)。
每個階段的旅行,都充滿了形形色色的收獲,不過通常得過了一兩年才呈現出來。
其實帶孩子旅行,除了放松心情,當然也希望大家都有收獲,不管是開了眼界,還是有了不同的知識上的收獲。我則認為帶著孩子旅行,會更緊密與孩子間的互動,而這也是最容易被家長忽略的。
如果把行程安排得太緊湊,同類型的玩法太頻繁,都失去了旅行所帶來的樂趣和意義,而且也大大減少了親子互動的時間,大約一周后就會想回家了。玩,就是要啟發(fā)孩子探索的樂趣,所以不能一次玩夠本——因為吸收不了,而且匆匆的一瞥,當個不駐足的旅人,感受不到不同的生活。
現在許多大企業(yè)都會不定期舉辦一些團隊建設的活動,離開市內到一個度假村去開會,有些國際公司甚至是在海外某個城市或島嶼開會,這和帶孩子旅行的道理一樣,是為了用輕松的氛圍,緊密彼此之間的關系,附帶的也會有著其他知識上的收獲,既有意思,又有效果,何樂而不為。
當然,我們沒有那么多假期可以不斷地去旅行,所以除了寒暑假之外,平時周休二日,也可以計劃到處走走,和孩子分享到戶外旅行的樂趣,不同的年齡,即使旅行到同一個地方,也可以玩出不同的想法。我常想起小K小的時候,帶著他四處旅行時,即使是在海外的公園與其他國家的孩子玩耍,都有簡單的收獲。
當孩子愈長愈大,可以漸進式地由被動的圈選到哪個地方旅行,改成讓孩子主動參與提議,并且協助他們自己規(guī)劃路線行程,從一開始就有期待感和參與感,那么孩子就會把旅行看作一件重要的事,有了行前豐富的準備,旅行中也倍增樂趣和意外收獲,回來之后更是回味無窮,父母更可把握旅行中適時的機會教育。這是屬于孩子與父母的珍貴互動時間,讓孩子對不同的世界,存有好奇與探索的動力。
讓孩子在不同年齡對世界、對各種事物抱持著高度新鮮感是很重要的,還有,不同的年齡,該做不同的事,所以在不同的年齡時旅行,也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偶爾全家人閑聊時,小K會突然想起廬山的某個溫泉會館;想起在瑞士某個小山丘的牛鈴聲;想起在德國健行的某個國家公園;想起在夏威夷海灘上玩沙的時光……這些都是孩子擁有的最珍貴回憶,和全家人茶余飯后的話題。
我們在日復一日不變的環(huán)境中,會產生盲點和怠惰,旅行則給了彼此成長的空間和機會。孩子如此,大人也是如此。
帶著孩子旅行,可以用更多的時間和孩子溝通,平常不見得可以發(fā)現的想法,在旅行中隨著人、事、時、地、物的移轉與不同,會有新的、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收獲。
“媽媽,我真的可以帶我想帶的東西嗎?”
“是呀,可是你不能帶太多東西,記得我們是去旅行幾天,不是搬家!而且你需要自己拉行李喔,所以盡量別放太多不需要的東西,否則一定是你自己倒霉。”我經常會開玩笑地嚇唬小K,否則,把整個房間的玩具搬進行李箱都有可能。
“我知道啦!”小K很高興地回答,然后就進房間開始思考和準備,這一次的旅行他所想要帶的東西。
拿出他自己的小小行李箱時,就充滿了興奮之情。
所以,小K很小就知道自己要整理自己的行囊,即使是短短兩三天的小旅行也不例外。我們經常搭火車旅行,因此他會知道在等待或是搭火車時,該準備哪些東西。
這么小的小孩,他怎么知道要帶些什么東西呢?一開始當然需要大人從旁協助。我會先告訴他,這次要旅行的地方,要玩、要看哪些東西。通常在換洗衣物的部分,我來解決,因為全家人的衣物放在一起集中管理,小K僅從負責他身邊的事物開始,在車上、飛機上打發(fā)時間的東西,小K就要自己決定,在還不會看書的時候,他會自備畫圖用具——色筆和紙,或是帶著桌上游戲,會看書之后,他會帶一本他喜愛的書。
如果我們旅行的地點是海邊或有游泳池,他會自己準備泳衣,還會帶上挖沙的工具,準備在海邊蓋一座沙堡,小K爸也會提醒他帶防曬乳液。到每個不一樣的地方,要帶不一樣的東西,小K必須自己學會思考。年紀漸長后,現在出門旅行,連筆記本、MP4、相機等等都一一出籠,我只需要提醒他:是不是帶太多東西了。
而小K也在八歲以后,開始幫忙拉行李——不僅負責背自己的東西,也幫忙拉我們的大行李,只有在上下車得用扛的時候,需要我們的幫忙。
我始終認為,孩子樂于做的事,只要不是不好的事,都可以讓他嘗試,沒試過,怎么知道他會不會做呢。像拉行李,雖然很重,但是小K卻樂此不疲,他覺得可以拉著行李去旅行,代表長大了,可以和爸爸媽媽做一樣的事。因此,很小我就希望讓小K明白,整理行囊是自己的事,而自己的事必須自己做。至于幫忙爸媽拉行李,我會很大聲、很用力地稱贊他:你真棒!
前一陣子,看到電視上報導,一項統(tǒng)計指出,臺灣地區(qū)四歲孩童的自理能力不及西方孩子。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么呢?東方父母,尤其是現代父母,都為孩子做了太多他們自己該做的事,讓他們失去學習機會而變得無自理能力。
因為從小開始這樣訓練小K,所以當媽媽的我,就可以越來越輕松——可以優(yōu)雅地準備自己的行囊,思考在旅行時可以看些什么書,做些什么事;到達目的地時,怎么把規(guī)劃好的行程盡量付諸實現……而出發(fā)之前,只要出張嘴說:“小朋友,該去整理你的行李啰。”小K就可以大致上把他需要準備的東西搞定。
可以這樣“只出一張嘴”帶孩子一起去旅行的媽媽,是不是還蠻幸福的呢?
別再說孩子什么都不會,是我們忘了要給他們機會。孩子需要機會表現自己,也需要機會學習自我成長。旅行時、旅行前、生活上,皆不例外!
小K的旅行批注
有時候,別太責怪孩子不體諒、不幫忙,也許我們該想想,是不是為他們代勞了太多,而讓他們失去學習自理能力的機會呢?
整理行李蠻好玩的,為什么大人都覺得麻煩呢?我覺得麻煩的地方,是媽媽總是嫌我?guī)鄸|西,她說:“你干脆把整個家搬去旅行算了。”
大人也很麻煩。
從小K小學一年級開始,討價還價,就成了我們每次旅行之前,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過程。每次,全家三個人,都有自己想去的地方,因此都要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和計劃,才會成行,因此,在決定一個旅行地點之前,討論個一兩個月是很正常的事。
旅行在我們家是每年的年度大事,因此平常除了到附近走走之外,每到放暑假的時刻,就是全家放風遠行的季節(jié)。既然是全家旅行,那就得選擇全家人一致同意的地點,如此大家才會玩得愉快。過去,我也認為孩子到哪里都一樣,不過是被動地跟著大人旅行,所以不需要詢問他們的意見,但是后來我發(fā)現,加入了孩子的意見,反而讓我們的旅程有了不一樣的風貌。
整理房間?計劃好再開始在臺灣地區(qū),不管老師或是家長,一般比較沒有特別教孩子從小做計劃的習慣。
在德國,老師從小就教導孩子做計劃,連出去旅行也不例外。德國教育在生活教育方面,雖然會盡量設計得有趣來引發(fā)孩子學習,但卻是相當嚴謹地教孩子許多必備的功夫。有一次,我跟小K說:“今天我們一起來整理房子好不好?”他說,好啊。“那我整理廚房,爸爸整理客廳,你只要負責把你的房間整理好就
好。”我一邊分配一邊開始動作。“OK,沒問題。”小K答應著,接著沒多久,他咚咚咚地跑去拿來了一張紙和一支筆。“不是叫你去整理房間嗎?拿紙筆來干嗎?”“先做計劃啊,老師說做事要先計劃,我房間那么大,得先計劃一下
從哪里開始。”哈哈,這真是個不錯的習慣。
不要笑,我說的一點都不夸張。老師在學校里,非常徹底地教孩子怎樣計劃。所以計劃在德國人的生活里、工作中,是一件自然而然、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習慣。我們的德國朋友、鄰居計劃每年的旅行,也都是同一個態(tài)度,沒經過嚴謹的計劃,是不會進行的。
一位德國朋友計劃蓋一棟房子,從買地到開始蓋,花了四年的時間才準備開始動工!想要到北歐去搭郵輪,前一年就訂下計劃;春天要到南部騎自行車三周,也是在前一年的秋天就計劃好;德國人擅長做完美的計劃,也擅長依照計劃徹底執(zhí)行。
小K整理房間前會先擬定計劃的這件事,給了我一個啟示:孩子不是不會,而是做大人的太少給孩子機會。旅行也是,孩子其實有能力加入討論、規(guī)劃,如果父母一直以不信任的心態(tài),一手包辦,那么孩子當然一直學不會。
下一篇:“故事爸爸”李一慢:父愛就是陪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甩掉枷鎖,才能獲得自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