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2006年2月6日
“教”還是“不教”?
(2006年2月6日~10日)
去年9月底,一位老人來參觀我們的幼兒園,他有一個3歲的小孫女。他問我:“你們教些什么?”我告訴他我們有每天的晨圈活動和講故事,有各種不同的藝術活動。聽完后他說:“原來你們什么也不教。”他轉身走了,再也沒有來過。后來也有家長向我們提議,要教孩子英語、音樂、繪畫等等。
留學英國期間,我在一所華德福幼兒園觀摩實習了3周,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師從來不教學。華德福幼兒園反對通常的教學,我的老師埃瑞卡舉例說,一種教學方式為,“來!我教你們彈琴。大家聽好了。”另一種方式,老師在一旁彈琴,孩子們在玩,如果個別孩子有興趣,就會自己走過來,不是老師要孩子學,而是孩子主動想學,老師提供幫助和引導。華德福幼兒園用的是后面這種方法。而國內許多幼兒園用的是前面一種方法,老師一人講,小朋友坐著規規矩矩地聽。1992年我曾想在海口創辦幼兒園,為此我參觀了當地13個幼兒園,每個幼兒園的模式幾乎都一樣,小孩子們坐在板凳上乖乖聽老師講課,課間休息時,排隊上廁所、喝水。我從一篇調查文章中了解到,某個幼兒園從上午8點至下午4點30分,給予幼兒自由活動的時間僅十幾分鐘,統一上課,統一喝水,統一上廁所……幾乎所有時間都被教師安排好了。
最近幾年幼兒園進行教學改革,老師帶領孩子做主題游戲,通過游戲來完成某個教學任務,比如通過老師安排或設計的游戲,認識春天有哪些特征。去年我聽了一所幼兒園的一節公開課,課程的目的是讓孩子認識不同的職業。孩子們分成五個小組,每個組在一位老師的幫助下,表現某種職業特征,如醫生小組,孩子們穿上白大褂,脖子上掛聽診器,模仿給病人看病。孩子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坐著聽老師講課,而是參與、動手。但這種方式仍然脫離不了老師的主導地位。
斯坦納特別強調游戲對兒童的重要性,“如果孩子們的游戲(play也可以翻譯為玩耍)被調節,被引向一個特別的目標,就不再是游戲。游戲的本質是自由。”“把游戲當做馴獸般地訓練孩子,就不是游戲了。”在華德福幼兒園,孩子通過自主的游戲,會把醫生的職業特征反映出來,用不著老師專門設計一節課來教孩子,即使是用游戲的方式。華德福幼兒園里的游戲,不受老師的干涉,沒有教學目的。
孩子身上有著最為寶貴的天賦。老師自以為聰明地去教孩子,往往會破壞了孩子內心的本能直覺和沖動。華德福幼兒園從來不教孩子怎樣繪畫,甚至也不要求孩子去畫一個房子或一棵樹,只給孩子提供紙和筆,任他們自由發揮。如果注意觀察孩子的繪畫,我們就會發現,繪畫是孩子內心的一種表達方式,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畫的畫不同;反之,從畫中,我們能得知孩子正處于哪個年齡階段。如果一個5歲孩子的畫像2歲孩子的,可能他的心理發展有些滯后。
記得有位到美國留學的父親,得意洋洋地向美國教授炫耀5歲兒子的一幅國畫,畫面上的小鴨子栩栩如生,可是美國同事不以為然,反而認為畫得很糟糕,5歲孩子的畫像大人的畫,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到哪里去了?孩子的繪畫是被老師教出來的,老師把孩子的想象力限制在一個狹窄的范圍內,過早地破壞了孩子繪畫方面的創造力。
曾經有人以畫蘋果為例說明教學方式的不同。美國人教孩子畫蘋果,老師發給每個孩子一個蘋果。日本人教孩子畫蘋果,老師放一個蘋果在講臺上。中國人教孩子畫蘋果,老師在黑板上畫蘋果,全體學生照著老師的標準畫。我想華德福老師可能會講一個和蘋果有關的故事,然后根據自己對蘋果的感受,每個人畫出心目中的蘋果。這樣畫出的畫,無法比較誰畫得逼真,或誰畫得好,每幅畫都很特別。我在愛默生學院學習期間,還看到別的班級學生畫酸、甜、苦、辣的感覺。
雖然華德福幼兒園不教繪畫、音樂,但上了小學是要教的。“萬物皆有時”,一定的時候做一定的事情,把課堂教學的方式搬到幼兒園去,不適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華德福教育認為,幼兒階段著重讓孩子感受音樂,不必講解音樂的節奏、強弱、音的高低,講解的東西要靠孩子的大腦來理解,而孩子對音樂的感受能通達全身心。重要的是讓孩子去感受事物的整體性,而不是把事物分成局部或碎片。值得注意的是,華德福教育不是禁止“教”,重要的是怎樣“教”。
華德福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既要認識到教育的短期效果,又要意識到教育的長期效果。我們不能僅僅看到4歲孩子能夠認識多少字,還要意識到過早識字對他今后一生的影響。天下沒有哪位父母愿意為了眼下的急功近利而犧牲孩子未來的身心健康,但絕大多數人忽視了提前智力開發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斯坦納說過:
“今日一般的教育原則是如何訂立的?人們觀察兒童,然后告訴你,小孩是這樣是那樣,一定要學那些東西,等等。然后大家就想要用最好的方法去教孩子,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這個,學會那個!但事實上呢?孩子還是孩子,至少12歲以前他不會變成成人,但重點不在這里。重點是我們一定要想‘兒童總有一天會成年’,你要站在生命是一個整體的觀點來看,不能在進行兒童教育時就只考慮兒童期,你必定要以他的整個人,整個人生來判斷你該做什么。
“假設班上有一個孩子臉色蒼白,則我們一定要問自己‘為什么’,要解開這臉色蒼白之謎。當然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要講的是下列的可能性。這個孩子來上學時,可能臉色紅潤,是我的教學讓他變得臉色蒼白,我必須承認這一點,并且要能夠判別臉色改變的原因。也許是我的教學讓這個孩子要耗費過多心力來學習,可能過度地運用了他的記憶力。如果我不承認這個可能性,如果我是一個短視的老師,認為不論小孩臉色紅潤或蒼白都要實施我的教法,要不計任何后果地使用這種教法,則這個孩子的臉色當然會繼續蒼白下去。
“然而,如果我看到了這個孩子50年后的歲月,我可能會發現他有嚴重的動脈硬化,致病的原因不明!但實際上這就是我在他八九歲時過分耗損他記憶力所造成的后果!所以你看到了,八歲的孩子與50年后的這個成人是同一個人。我一定要知道我今日這樣對待這個兒童,四五十年后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因為生命是一個整體,前后相連,不是只了解這個孩子就好,我一定要了解人的整體性。”(選自《童年的王國》,斯坦納著,潘定凱譯)
上一頁12下一頁下一篇:發揮老師的創造性和想象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把孩子抱在懷里的感受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