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進入大班以后,家長們最關心的事就是,大班的生活學習和托小班有哪些區別,會不會和小學的學習生有一定聯系?家長應該怎么配合老師的工作?
幼小銜接的工作是大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因為要為孩子上小學打好基礎,讓孩子們更快更好的適應小學期成的學習生活,然而,讓孩子從以玩為讓的托小中班,過渡到以學習為主的學前班,并不是馬上就能接受的,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不但需要幼兒自己的努力,還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和幫助。
一、作息時間
對家長來說早上幼兒園遲到是非常平常和普通的事情,對孩子并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哪怕老師和家長說來晚了,孩子吃冷掉的早飯對身體不好,家長寧愿不在幼兒園吃早飯,也想讓孩子多睡會兒,可是上小學如果遲到的話,不但影響孩子的學習也會影響孩子們的情緒,甚至影響孩子一天的心情,所以這就要在大班時逐漸調整作息時間,不但要讓孩子調整也要讓家長調整大班上課的時間比較長,這就得培養孩子足夠的耐心,讓孩子保證30分鐘不走神,可能會有一些難度,所以要通過一些安靜的活動培養他們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如有目的的看書,需要安靜完成的游戲等,午睡的時間也會縮短,家長們會擔心,孩子會不會睡眠不足?其實孩子越大,他的睡眠時間也會相繼縮短,只要保證他晚上的睡眠時間,基本上都不會影響他們的身體。
二、促進幼兒自己嘗試解決問題,使其在實踐中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實際上實踐是提高幼兒自我調節能力的最好途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盡可能創設較多的實踐機會給幼兒自己,讓他們學會解決問題,提高自我調節的能力。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我們首先是鼓勵幼兒去嘗試、去探究,而不是簡單地提供幫助與解決;當幼兒之間發生爭執時,我們不再僅僅是爭取及時解決糾紛、化解矛盾,而是有意識地讓幼兒自己去解決,教師多說:“你自己來處理、你說怎么辦。”有時,我們還組織一些討論“如果,這個小朋友是我,我該怎么辦?”來提高幼兒的應變能力,進行心理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
另外,我們也通過組織一些較大的綜合活動讓幼兒增長見識,積累經驗,提高自我調節的能力。如在大班階段我們經常開展“大帶小”的活動。讓幼兒通過照顧小班的小朋友增強責任感,提高處理各種事件的能力。
三、家長如何配合
小朋友在幼兒園里養成了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告訴老師一聲的習慣,上了小學后,他們就把這個習慣帶進了學校。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景,下課鈴響了,小朋友自由活動,可不斷有小朋友拉住老師的手說:“老師,我要上廁所。”“老師,我能出去玩嗎?”“老師,我要喝水。”這種情形至少要持續半個月以上,小朋友才會養成新的自我管理的習慣。
家長就可以和孩子玩玩“我是小學生”的游戲,媽媽做老師,孩子做學生,上課的內容可以是唱歌、畫畫、講故事,時間可長可短,主要是練習常規。上課前老師提醒學生把上課用的學具準備好,上課時要專心完成任務,下課自由活動,提醒學生去上廁所。在第一輪游戲中“老師”把主要規則講清楚,然后媽媽和孩子互換角色。這時媽媽扮演的小學生就要給小老師出點“難題”了。比如,正上課中間,舉手說:“老師,我要上廁所。”或者下課了,追著小老師說:“老師我可以去喝水嗎?”,看小老師的反應如何。相信這樣的游戲做過幾次之后,您的孩子就具備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會凡事喊老師了。
總之,幼兒的自我調節能力是幼兒心理自我保護的重要方面。可以培養幼兒對客觀世界的積極態度及濃厚興趣,提高幼兒對社會大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從而保證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下一篇:幼小銜接需家長言傳身教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讓孩子富有意志和自控能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