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二十年來,我國的幼兒教育事業如同我國的經濟建設一樣,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幼兒園課程改革如風暴似的席卷了所有的幼教機構。幼兒園課程改革其實就是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為指導的改革,《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教師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早在20世紀30年代,陳鶴琴老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須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幼教工作者應試圖利用多種資源,提高家教工作實效,促進家長教育能力的提升。
一、提高家庭中家長為幼兒創設環境的能力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應當主動與家長配合,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的知識,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通過抽樣調查100個家長,發現在家庭中,有孩子獨立空間的只有17%,他們的家庭的裝潢比較講究,有的甚至十分豪華,但卻忽略了給孩子留下特定的活動空間;調查中還顯示在孩子的活動空間中,92%是成品玩具。調查結果反映家長對在家庭中為幼兒創設活動天地缺乏認識和經驗;家庭住房條件、家庭生活氣氛、家長教育行為都影響著幼兒家庭活動天地的創設。鑒于如此現狀,幼兒教師應幫助家長提高在家中創設幼兒活動空間的能力。
家長應首先了解到為孩子創設活動空間的重要性 ,在家中選擇安靜、明亮的地方,讓幼兒開展活動。并積極主動投入到為孩子創設活動天地的實踐中去,掌握創設活動天地的一些技能技巧,成為教師的合作伙伴。
1、巧妙布局,為孩子營造活動的空間
住房面積較小的家庭,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家中明亮的地方,如陽臺或窗臺附近作為孩子的活動區域。在很多家庭中,父母起初沒有為孩子規劃活動的天地,孩子的玩具、圖書隨便亂放,桌上、床上、抽屜里到處都是,顯得十分凌亂。家長可以整理出陽臺上的雜物,或將陽臺的內墻(瓷磚墻面)作為孩子的美工區,孩子既可以用水彩顏料在上面畫畫,也可以把蠟筆畫粘貼在上面;把窗臺作為動植物養殖區,養些孩子喜歡的、易于生長、便于管理的小動物;在陽臺的地面鋪上小地毯,擺放圖書、玩具,作為閱覽區或結構游戲區,讓孩子自由閱讀或任意搭建。
2、 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創設相應的活動天地
兒童的發展是在適宜的環境和活動天地中進行的,通過指導,家長觀察、分析孩子的特點,并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智能優勢,開創合適的活動天地,促進孩子多元智能的和諧發展。如孩子對天文方面有濃厚興趣,喜歡動手擺弄、好問,就可以為孩子開辟了“探索區”,讓孩子利用望遠鏡觀察星空,操作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磁鐵,以全面了解磁性;飼養小雞和小烏龜,給花草澆水,認識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從而滿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
3、利用廢舊物品,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
材料是活動的物質基礎,家長掌握利用各種廢棄物品豐富孩子活動的技巧,更樹立家長正確的消費觀念,變廢為寶,充分發揮廢舊物品的作用。如練鋼琴的孩子可以在鋼琴旁邊用廢舊玻璃瓶制作了水琴,用娃哈哈瓶子裝沙制成了沙錘等等,孩子可以隨意演奏、即興表演,提高了孩子的藝術表現能力。家長用過的化妝品盒子、衛生紙筒子、吸管、月餅盒子、包裝袋等等,都是孩子手工制作,動手動腦,發揮想象力的載體。現代美麗、整潔的家庭環境似乎與這些廢舊物品格格不如,噓不知在現在獨生子女眼里,這些東西是孩子們最好的玩伴。
4、仔細觀察,給予孩子及時的幫助
一些學歷層次較高的家長十分重視家庭活動區的創設,下崗、待崗、辭職在家的家長,有大量的閑暇時間,所以,教師應著重這兩類家長觀察孩子的活動,給予孩子必要的幫助,以支持孩子的活動。有的孩子對“自己是從哪兒來的?”“怎么來得?”特別感興趣,家長一味的回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你越回避,孩子越窮追不舍。家長找來孩子感興趣的《少兒百科全書》,和孩子一起閱讀有關人的孕育、分娩、生長的圖書,給孩子講他的成長故事,讓孩子看自己小時候的照片,還可以給孩子看父母成長的照片,講父母成長中的故事,讓孩子更深一步認識父母,理解到“哦,原來每一個人都是如此成長起來的。”
二、提高家長對活動和幼兒的評價能力
幼兒園家長工作的一種重要形式就是開放日活動。過去幼兒園習慣于讓家長來園觀看孩子們的活動,注重環境的布置。家長看完活動,開放日也就結束了。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事實上,家長只是“外行”看熱鬧,不知道究竟該看什么、如何看,看過了就忘了,或者只關注到自己的孩子。因而,不能達到開放日的真正目的。評價能力是家長教育孩子的重要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各國教育人員有無相當的教育評價能力,作為評價一個國家教育效能的標志之一。家長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培養家長的評價能力無疑是十分必要的。為此,應注重通過開放日活動來提高家長的評價能力。
首先,可以為家長設計了一份觀察記錄表,使家長通過記錄表明確該看什么、如何看,以及統一的評定標準。設計的觀察記錄表不能復雜煩瑣,應簡單、一幕了然,評定項目比較適中,避免讓家長有負擔,不愿意去評價。事先向家長提出要求,在不干擾孩子的情況下,如實記錄孩子在各種活動中的表現,如言語、動作、行為、表情等。記錄的材料要客觀,以提高評價的科學性,記錄的結果要真實,提高家長的評價素養。
然后,將家長的記錄表進行匯總,按班級、年齡組對各項目進行統計,公布結果。如,小班有75%的幼兒能在30分鐘內獨立吃完午餐;中班有91%的幼兒做操時的動作“合拍”;大班有87%的幼兒在回答教師的提問時聲音較“響亮”。這樣,家長心中有數,就知道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的異同,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
最后,再通過家長學校、講座等形式對家長進行指導。評價要與指導相結合,對什么問題進行評價,就應該針對什么問題進行指導,否則,就失去了評價的意義。如:分層指導,即對小、中、大班幼兒家長進行了分別指導。分類指導,召集不愛舉手發言的幼兒家長召開座談會,使他們知道孩子舉手發言是愛動腦筋的表現,有利于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求家長在家庭生活中鼓勵孩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多種答案。個別指導,如有的小朋友吃飯很慢,又不能做到“三凈”,保健教師就教給家長幾種“絕招”,還請進餐習慣好的幼兒家長向其傳授經驗。
當然,只有在園內開展多種活動,讓家長作為參與者進入活動,而不只是旁觀者,才能培養、提高家長的評價能力,以及發展孩子的能力。如,家長作為評委之一參與幼兒園操節比賽;家長和孩子共同點評食堂叔叔做的菜肴。
上一頁12下一頁下一篇:學前班,上還是不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怎樣在幼兒園里培養好習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