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家長和老師的沖突常讓雙方頭疼上火,有的愈演愈烈不可收拾;不過,攜手打造孩子的成功案例也不乏其數。這位媽媽戲謔道來她的“溝通記”,可能讓你點頭稱是。
我,孩子,老師,三角關系如何經營?
——家校溝通記
Laura / 文
兒子臨上學前,就有“過來人”警告我,說在北京是“老師猛于虎也”,說孩子一有狀況,老師就會請家長,把家長和孩子放一起聽“訓”,厲害著哪,告訴我老師面前“忍”為上策,還提醒我,為了讓孩子在班上得到重視,或者至少不受氣,得想盡辦法跟老師搞好關系,請客送禮也都列在建議的清單之列。
兒子上學了。一二三年級平安無事,我沒被老師“邀請”過,只參加了幾次家長會。每次家長會上說的都是讓差生向優等生學習(標尺一是成績二是紀律),號召差生家長要注意。我覺著老師的心意是好的,雖然腔調是傳統的說教式,但我們其實早就習慣了,單位領導不也是這樣講話嘛,所以沒有太在意。
四年級,學習任務重了,老師換了。老師開始打電話,報告孩子的“反常”行為:你兒子啊,字不好,上課走神兒,作業最后一個交,做事太慢;中午吃完飯,別的孩子都在教師里待著,你家孩子總到校園里遛彎兒,很個性,希望家長督促孩子學習,也說說孩子別讓他遛跶了,就他特別。
兒子反映學校里的情況也比以前多起來。回來訴苦說,老師常常取消他們喜歡的體育課,科技課,讓他們在教室里做語文數學題。也提到了有幾個男生常常因此跟老師 “造反”,結果當然是“老師專政”。兒子雖然不在“造反派”隊伍里,但很顯然,他支持那幾個“造反”的孩子,對我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我觀察孩子,覺得兒子真是可憐。城里百姓“圈養”孩子——住房狹小,馬路太亂,鄰居不相往來,結果造成手腳運動不足,行動不麻利。加上新學鋼筆字,寫錯了字老師不讓用修改符號,也不可以把錯字劃了在旁邊重寫,必須拿膠帶把那個錯字粘下來(據說很多學校都用這一著兒,這樣可以讓學生的作業看起來整齊美觀)。勁兒大了,弄個洞出來,整頁紙的字都要重寫;勁兒小了,一下兒不頂事兒,還得來兩下,三下……這樣的話要成功地改個錯字得花好幾分鐘,加上技術不熟練帶來的挫折感,最后我的兒子竟然弄到眼淚汪汪,才能把作業對付完。
所以接到老師電話心里很不爽。兒子夠不容易的了。每天不停地寫作業,體育課有限還常被取消,遛跶遛跶挺好!比趴在小桌子上睡覺強。走神?對孩子來說很正常!寫字慢?這等高難度的“技術”還沒練好,當然快不了。但是電話里,我沒對老師說這些,我猜我兒子這樣也必是增加了老師的一些辛苦。我對老師尊重有禮,表示在家加強對孩子的幫助,謝謝老師的關心,也請老師多幫助孩子。
兒子問我,老師跟您告我狀啦?哼,我們老師就這樣,先打電話,然后就是請家長,和家長一塊給我們施壓,看你服不服,有好幾個同學都被請家長了。
我意識到兒子和老師的對抗情緒,思索著怎么避免發生沖突;或者說,我聞到了兒子將要和老師發生沖突的氣息,如果不能避免,那我該怎么辦。還有,我作為家長也極有可能和老師發生沖突,心疼兒子嘛。山雨欲來風滿樓啊。
以后的時間里我努力幫助孩子提高質量提高速度。兒子雖然對老師指定的改錯字技術不滿,但還是順服老師的權威,不同意我去和老師探討替代方法(我發現他跟我訴說完畢之后就有了力量面對現實)午飯后照舊遛跶,兒子很確定這不違犯學校紀律,老師也沒這樣說,只是覺得有一只羊沒跟群羊在一起,不大方便管理。
接下來一段日子跟老師還是電話溝通,不外以上內容。我對老師說話誠懇尊重,仔細聆聽老師對孩子情況的述說,感謝老師的辛苦和對孩子的關心。這樣幾次電話下來,漸漸有了微妙的變化—由陌生到漸漸熟悉,老師的談話由最初的“控告”,也漸漸提到孩子的很多優點,還指導我一些可以幫助兒子的方法。
兒子這邊。聽完老師對他控訴的話,我給他翻譯成“老師說,你寫字方面很有潛力,可以寫得更好,讓咱們多練練”;老師說你有啥啥優點等。開始兒子不太信,還問:老師真是這么說的?
我趕緊再給老師發短信:xx老師,孩子不相信你其實很欣賞他的啥啥優點,拜托你明天親自告訴他!
孩子再放學回來,眼睛放光:“媽,老師今天表揚我了!看來我們老師也不總是挑我的不是!”
我一下子放松多了,“老師猛于虎也”的陰影開始漸漸褪去,對于日后的“風雨”少了很多擔心。兒子也很愿意每天回來給我做“新聞聯播”,一時間好象皆大歡喜。
如此過了有一陣子,誰知“風雨”竟突然地來了。一天下午我正在開會,突然接到老師電話,要求我趕緊到學校來一趟,說我的兒子極端不服管教,要我去和老師一起“說說他”。
一進教室,發現除了我兒子,另有兩個男孩子在場。一個男生斜對著老師站在講臺前,和老師正你一言我一語,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如同操練乒乓球的推擋功夫一般;另一個高大的男生還坐在第一排座位上,邊寫作業邊做調和員。我兒子坐在講臺邊另一個座位上,臉色掛著淚,卻是滿臉的不服氣。
這場面讓我剎那間特同情孩子們。他們不但學習壓力重,還每天遭遇跟老師溝通的困難;也特同情老師,五十多個孩子,單是判完作業就快累得半死了,紀律上又是“按倒葫蘆又起瓢”,怎不心力交瘁!
老師好不容易處理完了那個“乒乓球”手,輪到我兒子。我把老師叫到外面,請求她單獨給我和兒子找個地方。然后老師開始“控訴”我兒子的“罪行”。我兒子雙手抱臂,來個“徐戍進曹營——一言不發”。
我再次叫老師到外面,建議老師只敘述當日事情經過和她對孩子就此事的期望。因為兒子一副“硬抗到底”的態度,很難讓他立即與老師和好。老師接受我的建議,于是事情變得容易了。
老師敘述當中已經排解了大部分的怒氣。事情起因其實很簡單,孩子那天中午沒去遛彎兒,吃過飯在教室里和幾個同學扔上了桔子皮,遭到老師批評。兒子不服,于是起了沖突。老師說完了,讓孩子回家去想,看看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對的地方。
然后我和老師留在教室里。孩子們全走了,我真誠地對她說看到了她工作的勞累,體會到如今做老師的有多么不易。老師看著我,說感謝我是個理解老師的家長,對我述說起她的困難,諸如學校各樣的要求,不同家長的要求,來自孩子的挑戰。她也感謝我聆聽她講話。
回到家里,又仔細了解兒子的想法,幫他明白他如何對如何錯。兒子很感激我,說我沒像其他家長那樣當著老師同學的面斥責他。他說有的家長被老師請的時候就是這么干的,他的同學憋屈著哪!
一個星期后,老師給我電話,說孩子在日記中(老師要求學生寫日記,兒子給老師看不給我看)寫了他對這次事件的認識,對老師有感謝,還有道歉。老師很感動!
此次沖突,讓我和孩子和老師的三角關系得以加固,信任,理解,彼此接納的結果是帶來每日的和諧。我和老師隨時溝通,共同建設我的兒子。有時候我會主動去學校,去見孩子的每一位老師,時間不方便,電話短信也足以解決問題。兒子成績越來越好,與人相處日具紳士風范。在兒子的小學畢業典禮上,兒子和老師親密地合影,我看到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對彼此的喜悅。
上一頁12345 下一頁下一篇:幼小銜接更推崇非智力因素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幼兒園不會從孩子身上揩油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