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你發現,“假想伙伴”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孩子的“精神伴侶”,孩子會和它繪聲繪色地交談,說一說自己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好的心情,不好的心情;面對的不安和恐懼;孩子甚至還要求在飯桌上給那個假想的伙伴預留座位,給它準備碗筷,喂它吃飯,給它打針吃藥。有些媽媽還會驚訝地發現,寶寶會要求你像接納真人一樣接納他的假想伙伴,他甚至會假想伙伴之口,提出自己的真實需求,如,“你能換一個頻道嗎?因為‘他’不喜歡這個節目。”“‘他’想坐在開車的爸爸身邊。”“剛才‘他’對我說了,午飯不想吃炸醬面,想吃意大利蝴蝶面。”
媽媽如何面對這“真實的虛擬場景”?要不要嘲笑孩子的虛擬伙伴并指出那是不存在的?要不要沉浸在“假想場景”中的寶寶強行拖至現實場景中?要不要鼓勵這種“古怪的奇思妙想”?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3歲左右寶寶獨有的思維狀態,并從孩子的“假想對象”中捕捉到其真實的內心需求,然后充實這種需要,從而逐漸讓孩子擺脫對“假想伙伴”的精神依賴。
假想伙伴A:曾經照顧過寶寶的保姆
寶寶心理關鍵句
不適應換保姆帶來的環境變化
小紅阿姨是照顧過妞妞兩年半的保姆,最近她回鄉結婚去了,妞妞媽媽不得不從家政公司重聘了一位保姆,這位名叫“劉姨”的保姆和小紅阿姨很不一樣,塊頭大,喜歡強迫妞妞吃下她不喜歡的蔬菜,喜歡叉著腰、瞪著眼,監督妞妞把散落一地的玩具撿回大抽屜里去,要是妞妞鬧脾氣,哭個不休,劉姨也不會如小紅阿姨一樣抱著哄她,劉姨會一聲不響地擦地板,妞妞跟著她擦地板,但她用屁股對著妞妞。
妞妞媽媽看著笑,認為現任保姆很嚴格,是個“立規矩”的好手,因此更堅定了雇請劉姨的決心。但是妞妞出現了新變化,她開始假想小紅阿姨仍與她在一起,餐桌上,妞妞早早地離她最近的座位派給“小紅阿姨”,并把自己最喜歡吃的松子炒玉米潑潑灑灑地舀進“小紅阿姨”的碗里;撿玩具的時候自言自語,“小紅阿姨撿一塊大的,妞妞撿一塊小的”;坐車出門的時候堅決要求“和小紅阿姨一起坐前面”,抱著一個大靠枕,讓爸爸扣上安全帶,這會兒,“小紅阿姨”就臨時變成這個彈力大靠枕了。
劉姨的表情有點尷尬,媽媽的表情也很尷尬。
心理解析
寶寶以前任保姆作為“假想對象”,很明顯地流露出對現任保姆的不親近和不適應,這是典型的因“環境變化”出現的假想事例。此時,切忌再三對孩子強調,“小紅阿姨結婚了,她永遠也不會回來了。”“小紅阿姨嫌你不乖,再也不會回來了。”孩子的內心,在“環境變化期”本已相當脆弱,此時,撤去“小紅阿姨”的影響一定要相當謹慎。妞妞媽媽可跟現任保姆懇談幾次,要求她在堅持“管教原則”的同時了解并適應這一階段的幼兒心理,努力與孩子在情感上親近起來;在妞妞逐漸認可現任保姆之后,再逐漸讓“小紅阿姨”坐遠一點。剛開始,可以要求“小紅阿姨”偶爾不坐在妞妞身邊,讓媽媽或劉姨陪坐,逐漸轉變成“小紅阿姨”有時、經常不坐在妞妞身邊,最后有一天,妞妞自己擺碗筷,會只擺4個人的,而不是5個人的。這表明,妞妞終于從前任保姆的感情依賴中走出來了。
如果孩子在半年后仍對“小紅阿姨”念念不忘,邀請前任保姆來家做一次客,也是“假想斷癮”的一種好辦法,可以讓真人小紅阿姨打扮得與從前很不一樣,以“尊貴的客人”身份出現,讓她不要應和妞妞的“照顧要求”,而讓劉姨來扮演那個無微不至的“照顧者”,這樣,只要讓妞妞對“小紅阿姨”有淡淡的失望情緒,“小紅阿姨”這一假想伙伴,就不會在妞妞的生活中頑強地存在了。
假想伙伴B:曾經與寶寶玩耍過的小伙伴
寶寶心理關鍵句
獨生子女找到了排遣孤獨的巧妙方法
明吉弟弟比斌斌小半歲,是斌斌舅舅家的孩子,他家遠在廣東,明吉與斌斌只在過年時見了一次面,因為明吉一家要去韓國游玩,只在斌斌家中逗留了一天半,兩個孩子還來不及爆發矛盾就分開了。不久斌斌媽媽就發現,明吉弟弟成了斌斌的“隱型小尾巴”,斌斌甚至要求媽媽將明吉穿過的毛絨拖鞋一直放在門口,斌斌有時會督促明吉“換鞋”;吃飯前洗手,也會自言自語,“明吉弟弟要用洗手液呀!把龍頭轉過去一點,是!”溫水斌斌有時玩“老師和學生”的游戲,“明吉”就成了乖乖聽講的學生;玩“醫生和病人”的游戲,“明吉”就臨時變身為毛毛熊,乖乖聽小醫生斌斌的。這種“一身分兩角”的游戲常常讓斌斌媽媽感到鼻酸,她感到兒子太可憐了,這種缺乏玩伴造就的“假想力”,是不是證明孩子的交往圈太狹窄了?
心理解析
首先,如果孩子有假想的游戲伙伴,父母不必有內疚感。因為即使孩子在幼兒園里、在住宅小區里有許多玩伴,他也有可能對很少見面的親朋的小孩產生一個時期的情感依賴。因為近處的、真實的伙伴是不可能對孩子這樣“言聽計從”的,當孩子需要一個崇拜者和追隨者時,往往是那些僅見過一兩面的伙伴成為他的“假想搭檔”。這不是壞事,不能簡單地認為孩子以“自言自語”的方式玩耍是可憐的。有時,正是這種亦步亦隨的“假想伙伴”,極大程度地激發了孩子的領導欲和組織欲,讓他在游戲和玩耍時懂得周到地思考、懂得照顧他人的情緒并懂得控制時間。比如斌斌在面對自己不愿意面對的事物時,會跳出“斌斌”這個單純的角色,對“明吉”進行說服,事實上他也在進行自我說服。比方斌斌自己不愿中斷正在觀看的動畫片去吃飯,他會說,“明吉,一起去吃飯好嗎?吃完再看!”再比如斌斌自己怕打針,他會說,“明吉你怕不怕打針?瞧,哥哥很勇敢,哥哥就不怕。”這種自我說服往往是有益的。
當然,隨著斌斌的長大,以及在真實的玩伴中交上無話不談的朋友,他就不再會這么惦記著明吉了。事實上,一旦斌斌與其他幼兒投入地玩耍,他也不會再帶上他的“明吉弟弟”。獨生子女也只有獨處時才更可能有假想伙伴,而且,一味“言聽計從”的假想伙伴也會讓他們感覺厭倦,這個“厭倦期”的到來一般不超過3個月。
假想伙伴C:DVD或雜志中出現的卡通形象
寶寶心理關鍵詞
寶寶同情心特別強,需要一個被照顧的對象
惠惠媽曾經給惠惠買過泡泡寶寶系列的DVD,惠惠很感興趣,曾不錯眼珠地連看過大半天的DVD,但后來惠惠聲稱她不想再看“泡泡寶寶”的碟片了,“還是《貓和老鼠》更好玩。”惠惠媽猜,那一定是因為“泡泡寶寶”老是拋出很難的問題來讓惠惠“動腦筋”引起的。
但最近惠惠似乎又迷上了“泡泡寶寶”,她找到了買DVD時附送的兩個“泡泡玩偶”,到哪里去都帶著這兩個“泡泡寶寶”,給它們起名字,一個叫“黃黃”,一個叫“紅紅”;上車會給它們系上“安全帶”;自己咳嗽時也“裝模作樣”要喂“泡泡寶寶”藥水;午睡時再三爬起來,看“泡泡寶寶”睡著沒有,有沒有蹬被子;洗過頭,說“泡泡寶寶也該洗頭了,頭發都有味了。”惠惠媽媽好不容易才忍住笑:這泡泡寶寶就是一個氣球或水泡狀的彈力絨玩具,哪里來的頭發?
心理解析
相對于男寶寶而言,女寶寶更容易將她的“假想伙伴”設定為“很弱小”、“很無助”、“很可愛”的需要照顧的對象,女寶寶更容易把自己設定為這個卡通形象的“媽媽”或“姐姐”,并將自己從父母那里模仿來的“照顧方式”,施用于自己的假想伙伴。心理學家認為,這正是潛藏在小女孩心靈深處的“原始母性”的反映。這種模仿日常照顧的游戲,對小女孩逐步穩固地確立自己的性別意識,是有好處的;當然,有的父母不希望寶寶過早地將自己的性別角色定位地如此清晰和狹窄,那么,我們也一定不要粗暴地否定孩子目前的“假想伙伴”,告訴她“總這樣玩,真沒出息”。我們可以想方設法在孩子的“假想伙伴”中加入別的卡通形象,讓孩子的“假想伙伴”不只以“可愛、柔軟的”被照顧對象出現;我們可以在“假想伙伴”中加入蝙蝠俠、龍貓、追擊令小雞等等,滿足孩子的競爭欲和領導欲,這樣,就不會聽任寶寶的性格,一味地向敏感細膩的方向發展。
假想伙伴D:童話故事中出現的“精靈”形象
寶寶心理關鍵句
沉湎于神奇想象,可能暗示寶寶的日常生活太缺驚喜。
羽東4歲,是一個頑皮的男生,喜歡在床上披著床單演戲,喜歡不穿鞋就亂跑,僅僅為了早一分鐘看到新玩具或嘗到新口味的巧克力;他還有一個神奇的本領,就是能把爸爸媽媽給他講的童話故事依照他自己的想象,“開火車”一樣講下去,并把家里和幼兒園發生的趣事編進自己的故事里。最近,他迷上了媽媽講過的“愛爾蘭綠色小精靈”,睡覺時要求把玩具枕頭放在自己的枕邊,說等一會兒小精靈會來睡;出門時會在桌上留一個橙子,說“小精靈”最喜歡吃橙子了;如果因為不穿鞋把襪子弄臟而受批評,羽東會辯解說,“小精靈只穿綠色的襪子,不穿鞋,羽東為什么要穿鞋?”羽東媽媽逗他,“你見過小精靈嗎?”羽東很哲學地回答:“當然,但是只有寶寶一個人看得見,因為小精靈不愿意見到大人。”媽媽驚訝地笑,說:“它長成什么樣呀?”羽東扳著指頭想:“它穿綠衣服,外系一條皮圍裙,頭戴紅色的帽子,尖尖的鼻子上架一副圓圓的眼鏡,腳穿綠色的襪子。小精靈的笑聲是這樣的……”羽東發出像汽笛一樣的尖聲。媽媽心說話,嘿,這孩子可把原始的“小精靈”形象豐富了好多。
現在羽東媽媽遇到的問題是:要不要鼓勵兒子的這種“神奇想象”?要不要告訴他真實的世界不會有精靈存在?要不要偷偷吃掉那個給“精靈”預留的橙子,給孩子一個意外的驚喜呢?
心理解析
擁有神奇想象力及創意精神的寶寶,在日常生活中也比其他孩子更渴望“奇跡”的發生,比如羽東,他會認為沒有“精靈”的世界是平庸乏味的,每天去幼兒園再回家看電視的生活,沒有“精靈們”的生活來得精彩。這個時候,父母不要一時沖動,為了讓孩子更覺驚喜而吃掉那個為“精靈”準備的橙子。把假想的伙伴搞得像真的一樣,更讓孩子分不清想象與事實的邊界——如果,下一步他要讓“小精靈”來參加他的生日會,讓“小精靈”當場切蛋糕,你怎么辦?
各種類型的游樂園是孩子溫和地撞見“現實世界”的好地方,讓孩子“跟蹤”那些扮演“米老鼠”、“唐老鴨”、“加菲貓”、“小精靈多比”的演員,直到“它們”停下來喝可樂或上廁所;個時候,跟到廁所里的孩子自然會明白,想象中的伙伴給他帶來了很多快樂,但它會永遠停留在想象中。
要是真想分享你的喜怒哀樂,那還是真實的伙伴來得貼切。而且,如果孩子對日常生活感覺到乏味,“假想伙伴”只能拯救他一時,并不能長時間給他帶來充實的愉悅,最關鍵的一點,還是爸爸媽媽要蹲下來與孩子討論:要安排哪些親子活動,讓生活不單調,不乏味?至于那個曾經給寶寶帶來無比快意的“假想空間”的小精靈,與之告別并紀念它的方式,是把它畫下來,貼在寶寶床頭,如果寶寶還小,你可以告訴他,“精靈跟更小的小孩子玩了。”如果寶寶超過5歲,你可以告訴他,“精靈都是用電腦做出來的,下次媽媽教你怎樣做一個可以翻跟斗的精靈。”
下一篇:讓我們善待寶寶的嫉妒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真的患上多動癥了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