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說完獨自玩耍,再談談和伙伴的玩耍。
80后的年輕家長們,也許你們還沒有意識到,“伙伴危機”正“逼近”你的孩子。
日前,一項在1000多名小學生和幼兒中進行的社會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有同伴與自己一起玩耍,但有33.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經常一個人玩;平時只有9.7%的家長經常和孩子玩,節假日也只有22.6%的家長陪孩子玩。
孩子在童年時缺少玩伴,失去與同伴玩耍的快樂,不僅會造成孤僻、冷漠等不良性格特點,更嚴重的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因為兒童時期孩子主要靠與同伴的玩耍、游戲來學習人際交往、與人溝通,如果缺失,會有許多隱患潛伏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比如自閉癥、多動癥,等等。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隨著鋼筋水泥都市化生活帶來的居住空間和心理空間距離越來越大,隨著成人世界的激烈競爭向兒童世界的逐漸蔓延,與伙伴們一起玩耍的童趣,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變得越來越陌生和奢侈了。
記得某親子論壇上曾出現過一則“想幫兒子找玩伴”的帖子。發帖子的孩子媽媽說:“鄰居的孩子永遠在家里做功課,而我的孩子沒有玩伴,孩子不是看電視就是要我陪他玩。”她想給自己5歲的兒子找一個年齡相仿、能玩到一起的玩伴。這則“征玩伴”的帖子在論壇上剛剛掛了一天就有129條“跟帖”,其中超過8成的帖子都是父母帶自己的孩子“應征”小玩伴的。
孩子出現“伙伴危機”,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與家長過分的溺愛、保護有關。許多家長總希望孩子能跟學習好、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交朋友,這縮小了孩子的交友范圍。由于怕孩子受到傷害或不良影響,部分家長甚至干脆阻止孩子和別人交往。第二,孩子生活圈子小,玩伴很少。而且,現在大多數家庭是三口之家,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也缺少同齡玩伴。
那么,如何才能改善這種狀況呢?
東子給80后家長的建議——
1. 為孩子創造交友機會。
有些家長成天把孩子關在家里,業余時間全部用來學習琴、棋、書、畫,忽視了孩子與人交往的心理需求。此外,一些家長擔心和別的孩子玩,自己的孩子受欺負、受傷害,所以不愿意讓孩子與別的孩子玩。
其實,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參與群體活動,為孩子結識朋友創造機會。家長要經常問問鄰里間那些和自己孩子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及他們的父母,問問他們都什么時間出來玩,讓自己的孩子也在同樣的時間到院子里玩,這樣孩子就很容易交上朋友了。
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我總是積極支持她交朋友。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小學,無論在都市還是在鄉村,依依總有幾個很要好的朋友。我鼓勵她把家里的電話告訴朋友,并經常和他們通話。
2002年1月10日(依依剛滿5歲),吃過晚飯,電話鈴突然響了。妻子習慣性地拿起電話:“您好!”結果,讓妻子意外的是,聽筒中傳來一個稚嫩的童聲:“請問范姜國一在嗎?”妻子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你找誰?”“我找范姜國一,我是她的好朋友。”妻子終于明白過來,這個電話是找依依的。竟然有人給依依打電話,而且還如此鄭重,這讓接慣了公事電話的妻子感到新奇和欣慰。
依依聽說有人通過電話找自己,也很興奮,像個大人似的接過電話,慢條斯理地問:“你好!你是誰呀!”然后大呼小叫著說:“啊,你是王瑤啊!”原來是依依幼兒園里的小朋友,平時兩個人很要好,于是互留了電話號碼。沒想到王瑤真的打電話找依依聊天,這是依依生平第一次接到專門找自己的電話,盡管兩個人白天剛剛在幼兒園里相處了一天,而且翌日又會在幼兒園里見面,但兩個人還是在電話里聊了很久,時不時握著聽筒笑得直不起腰來,看得出兩個人都很開心。放下電話,我故意問她是誰找她呀,她驕傲地說:“我朋友。”
依依上學后,我還從中間牽線,幫助依依交筆友。雖然筆友不能在一起玩耍,但和筆友通信的過程也是和同齡伙伴交流的過程,這對于孩子的心理發展、個性發展、社會化發展都大有裨益。《玩過小學》出版后,依依還通過這本書交了好多“快樂小伙伴”,他們隔著千山萬水經常互通電話、發“伊妹兒”,或者通過QQ聊天……
2. 鼓勵孩子帶朋友回家。
家長應放手讓孩子自己擇友,鼓勵孩子邀請自己的朋友來家里玩,也要支持孩子去朋友家玩。我從不反對女兒依依帶朋友回家。依依熱情好客,總喜歡邀請同學、朋友到家里來玩。很多時候,呼啦啦一下帶回六七個小孩子,他們在地上蹦跳,在床上打滾,甚至在家里玩捉迷藏的游戲……翻天覆地鬧過一通,等孩子們走了,再看家里:玩具扔得到處都是,床上被褥被“蹂躪”得面目全非,柜子里因為捉迷藏時有人藏身于內而同樣零亂不堪,給依依買的各種水果早已被“洗劫一空”,果皮卻從桌面到地上鋪擺開來……結果,每次我和妻子都要帶領依依收拾上大半天。
據我所知,很多父母做不到這一點。帶那么多孩子回來多鬧啊,把家里弄臟了弄亂了,收拾起來多麻煩啊……可是,和孩子收獲的快樂比起來,這些顯得多么微不足道啊。
父母陪玩,當然也會給孩子帶來快樂,可是,這替代不了同伴交往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終日生活在封閉環境中的孩子,父母能夠給他愛,但給不了集體的歸屬感;能夠和他一起做游戲,但制造不出集體活動的愉悅氣氛。
想一下,我們也是從幼年一點點走過來的,當我們漸漸可以松開父母緊拉著的手,有了接近小伙伴的愿望的時候,父母的陪伴還能讓我們每時每刻都感到開心嗎?是不是很多時候,當我們和朋友投入地玩共同感興趣的游戲時,父母加入進來,那種無拘無束的快樂氣氛反而消失了?是不是很多時候,我們強烈渴望父母放手,強烈渴望走出家門,投入到集體隊伍中,和伙伴們一起開心地笑,瘋狂地追逐?是不是放學后,我們最渴望的就是走東家串西家召集小伙伴出來,或玩捉迷藏,或玩老鷹捉小雞?是不是哪天自己被大家冷落了,就會不開心地連晚飯都吃得沒有滋味?
既然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那么為什么要剝奪我們的孩子結交伙伴的權利?為什么要把他們變成“孤獨的小螞蟻”?
孩子的成長需要群體生活,需要伙伴。否則,孤獨感會讓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孩子將來甚至會因此無法和他人交往,無法適應社會。
下一篇:孩子為何總沒聽到老師留作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處理離婚后的親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