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三四歲孩子的活動范圍由家庭延伸到幼兒園,不僅有一些學習的功課或活動,而且也開始體驗到群體的生活。對于他們而言,每一天都是充滿新奇挑戰的時光。每當由學校回到家時,他們便有許多急著想要向父母報告或提問的事情,當然更摻有喜怒哀樂等較以前復雜的情緒,因此,他們更需要父母的反映式傾聽。如果父母每天給予至少半小時所謂的“親子會心時間”,相信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這段時間可安排在晚餐后或睡覺前,父母可以與孩子有一段聊天、講故事、唱歌等快樂時光。然而,孩子常有一股不吐不快的沖動,一從幼兒園回到家,便想找個人談心事。如果媽媽是家庭主婦,自然是很好的傾訴對象,但那時媽媽們通常正忙著準備晚餐。此時,我建議父母可以采用下面兩種溝通方式,一者是如果廚房空間還寬敞,媽媽們可準備一套小桌椅,讓孩子坐著一面吃點心(通常大多數孩子此時都會喊餓),一面跟你聊天。當然,做飯時很難一直去注視著孩子,這時媽媽們可以以側耳、轉身注視來表達專注的態度。二者是如果媽媽們真的忙得沒時間傾聽,再加上廚房空間較小及擔心油煙對孩子的影響,則要對孩子急切的心情稍作安撫。如:“我知道你今天在學校發生好多事(或某件事),你很想現在就告訴我。可是,對不起,我忙著做晚飯,可不可以等我忙完,我再去找你,專心地聽你說。”一些個性急的孩子可能難忍等待的時間,針對這些孩子,媽媽們可以對他說:“我知道你著急想說,如果怕忘記,你可以找張紙把想說的寫下來(或畫下來),等一下我有空時再好好聽你說,好嗎?”上述的安撫做法雖不盡如孩子的意,但大多數孩子能接受,因為父母已作了簡單的同理及反映式傾聽。最忌諱的反應是,對孩子熱切的心潑冷水,既不轉身也不回頭,只顧忙著自己的事,甚至加上斥責的言語,如“走開,你沒看到我正忙著嗎?”或“我沒空,別來吵(煩)我!”
關于反映式傾聽的態度和技巧,跟前面所說的幼兒期的親子溝通大致相同,只是父母要更有耐心地花時間傾聽孩子的語言和非語言信息,因為這個階段孩子的認知、情感比以前成熟、復雜得多,而且所用的詞語也豐富得多(雖然有時會用錯)。這個時期的孩子仍然會有“為什么”的提問,但像幼兒期的騷擾行為會減少(判斷和處理在之前描述幼兒期溝通時已說明,不再贅述),而增加更多知識類的問題,因為他想了解外面世界的需求必須得到滿足。然而父母并非萬能,此時除了自己不斷充實之外,最好在家中準備一些參考書籍,如百科全書、科學工具書等,可以隨時與孩子來一場知識性探索之旅。
學齡前兒童期的親子溝通與幼兒期較不同的是,父母需學習運用“我”的信息及“有限度的選擇”。事實上,幼兒期的溝通也可能用到,只是在這時期會更常用到。所謂“我”的信息是指父母說話時多用“我”為主詞來表達感受。例如:“我很高興”或“我覺得十分生氣”。要避免用“你”為主詞來指責或壓制孩子。例如:“你讓我很生氣”“你真沒禮貌”。使用“我”的信息是用一種尊重的態度來表明自己的感受,也是鼓勵孩子學習尊重別人的感覺和權利;而使用“你”的信息則有太多的批評、責備等含意,且使孩子感到自己沒有價值,自尊心受傷,甚至易引發孩子的抗拒、頂嘴或充耳不聞的防衛心態。因此,在親子溝通中,父母碰到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或孩子行為侵犯到自己權益時,除了反映式傾聽之外,可以多使用“我”的信息。一般而言,使用“我”的信息有三個步驟,以下加以舉例說明:
1.描述具體的事實。例如:“當我們要出門時,你還沒有準備好。”切勿使用以偏概全之詞,即使他過去經常如此。例如:“你怎么老是如此……”
2.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我感到生氣”或“我很生氣”。避免使用“你讓我……”或“你使我……”等“你”的信息之語。
3.說明理由或原因。例如:“因為我們大家都要等你。”或“因為你耽誤了我們去買東西的時間。”
這三個步驟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表達:“當……我感到……因為……”如同前述的反映式傾聽公式一樣,熟練之后可以創造性地靈活使用。以下再舉幾個參考例句供參考:
“當我看到你動手推小表弟時,我很不高興,因為你可能會使他跌倒受傷。”
“當你跑到街上玩時,那里車多可能會發生危險,我感到非常擔心。”(第二和第三步驟可以對調)
此外,父母們還可以采用“有限度選擇”的溝通方式,不過使用“有限度選擇”必須以反映式傾聽或加上“我”的信息為前提,以下舉例說明:
“我知道你很喜歡在客廳玩,可是玩的聲音太大了,我被吵得頭暈暈的。我給你兩個選擇,你要么安靜地在客廳玩,要么去你自己的房間玩。”
“你在餐桌上不好好吃飯,我和爸爸很心煩。你要么乖乖地吃飯,要么就自己去客廳玩。
“你現在用這種態度對我說話,我很難過,因為我覺得你不尊重我。你要好好地跟我說話嗎?不然我要離開這個房間不理你了。”
此外,父母面對學齡前的兒童會碰到兩個常見的情況。一個是“老師萬能”的情況。例如,孩子常會引述老師的話說:“我們老師說……”或“老師說要這樣……”。此時,父母不要吃老師的醋,這是正常的發展現象,說明孩子開始接收外界多元的信息。即使父母認為老師說的不對(有的可能是孩子接收的信息不完整或有誤),此時也無須指出老師說的不對,要反映式傾聽孩子的敘述之后,再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你可以說:“我了解你說的(老師說的話),不過我的想法(父母的看法)是……”另一個情形是孩子抱怨老師的不公。例如,孩子不知在幼兒園發生了什么事情,回到家氣呼呼地說:“我再也不上學了!我討厭老師!”此時,父母必須按捺性子,先以反映式傾聽了解孩子在學校里發生的事情經過。例如,你可以說:“看你從學校回來生氣的樣子,發生了什么事情?媽媽很關心,很想知道,你能慢慢地說給我聽嗎?”通常,孩子開始都會說得混亂不清,需要父母不斷地同理溝通和澄清其意。待父母了解全盤狀況后,千萬不要選邊站,如站在孩子這邊說:“你老師怎么這樣……”或者站在老師那一邊說:“你不要生氣嘛!其實老師這樣是有他的道理的……”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充分運用反映式傾聽,讓孩子能在描述經過之后全然地傾吐出心中的不快(甚至發泄情緒)。等他平靜下來后,父母再與孩子談問題的解決之道:“現在讓我們來想想以后碰到這種情形,你該怎么辦?”或“有什么方法可以不再被老師處罰?”和孩子多討論一些應付之策或解決方法,即使孩子提出不適當的方法,父母們也先不要加以批評,只需引導他想一想:“這方法有效嗎?”“用了這個方法的結果是什么?”相信經由如此的親子討論,會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和進步。即使一時沒有解決之道,但經由父母的反映式傾聽,大多數孩子就算有委屈,也會“雨過天晴”。
下一篇:如何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