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上了小學你就不能睡懶覺了,鬧鐘響了就必須起床。”“你就玩吧,上了小學就沒得玩了。”“明天你必須把這兩張練習題做完。”這幾天,瑋瑋媽成了“祥林嫂”,在平時聊天中,和朋友們說得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孩子,小學的知識提前掌握得怎么樣了,英語學得好不好……“馬上就要開學了,怎么孩子還不在狀態呢?這樣的情況怎么上小學呢?想到這些,頭就大了。”作為孩子的必經階段,幼升小是不是被一些家長“妖魔化”了?
放出去的心
收不回來了
“小學前最后一個快樂的假期,想著讓他再最后放松一下,所以我的本意是讓他最后把所有的娛樂都玩完。”瑋瑋媽告訴記者,放假伊始,自己就把小朋友送到老家去了,跟鄰居的哥哥弟弟,村里的小貓小狗玩了個痛快。上周,接回來,媽媽發現不對了。
“回來第一天就呼呼大睡了一天。第二天一早,我把家里鑰匙給他,讓他出去跟小朋友玩,到點了回家,結果我下班了他還沒影兒。第三天我沒給他鑰匙,想說這樣他就不能出去忙了,沒想到人家把門隨手一關,就在外面玩了一整天,直到我回家開門。第四天我出狠招,從外面把房門反鎖,他竟然在家里看了一天的動畫片……拿他完全沒辦法了,真是無語啊。”瑋瑋媽氣不打一處來,“放出去的心,收不回來了。眼看著小學就要開門了,作息完全沒有規律,怎么能適應小學生活?”
這樣的家長可不止瑋瑋媽一人。“上了小學你就不能睡懶覺了,一分鐘都不能遲到!”“小學前的最后一個假期,一定要帶出去玩。”“上了小學,你就要吃苦嘍。”這樣的話語在我們身邊司空見慣,升入小學前,家長常常喜歡打這樣的“預防針”。
別焦慮
學做“規劃型”家長
關注孩子學習“幼升小”銜接的同時,卻更不應該忽略了心理上的銜接。“家長的話語其實暴露了家長的焦慮,將這種情緒灌輸給孩子,導致家中反復傳染加強。”杭州一位幼小銜接培訓班的老師告訴記者,孩子對進入小學是沒概念的,而焦慮的家長們提前給孩子描述了一個妖魔化的小學,這對于孩子未來的學習成長是不利的。“不如做好詳細規劃,一步步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瑋瑋媽這種嘮叨型的,還有恐嚇型家長,口頭禪是“好日子結束了”、“要收骨頭了”。而明智的家長應該選擇做“規劃型”家長,幫助孩子一起細致做好新規劃。錢報童玩會QQ群里的一位家長給記者看了她制定的計劃表:“1月準備擇校攻略;2月能力培養、準備簡歷;3月考察小學;4月研究政策;5月準備幼升小面試;6月報名;7月等待入學通知;8月參加新生家長會,進行幼小銜接;9月寶貝入學。”這位家長告訴記者,可怕的是,一些家長在幼兒園階段放手不管,突然在開學前夕,變得惡狠狠地抓學習。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被妖魔化的不是上小學,或許是家長那顆望子成龍的心。老師告訴記者,家長們要相信,孩子們都是健康正常的,是可以適應小學生活的。即使出現問題,也是暫時和正常合理的。家長心態放平的話,孩子往往也會獲得安全感,可以正常發揮自己的能力。“中國家長有一個通病,就是不信任孩子,所以很多事情會由父母代勞。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他明白,無論在學校是不是最優秀的,在家里始終能得到認可和愛。當他要面對更多的考驗、更多選擇的時候,會陪你一起走過。”當然,調整作息時間還是必須要的,比如提早起床,減少午睡等。
下一篇:緩解“開學流”家長別添“堵”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購置“開學裝備”你掏多少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