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不知道“逆反心理”這個詞是誰發明的。在所有關于青春期孩子心理的專業術語中,這個詞的使用最頻繁。但是,這不是個好詞,因為它把沖突的原因和責任指向了一方。
毛澤東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句話同樣適合父母跟孩子的關系:父母的控制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強。所以我們可以說,孩子的逆反心理,是跟父母的“逆反心理”成對出現的。
隨著孩子的身心發育和知識的增加,要求獨立的愿望就越來越強烈。對于這種要求,經常的情況是父母沒有作好足夠的心理準備。一些心理學家甚至認為,好的父母的條件就是:能夠忍受孩子長大所導致的自己被拋棄的感覺。從任何意義上來說,孩子的長大,就意味著離父母越來越遠。
舉個例子。孩子在四五歲時,經常會把幼兒園的老師和同學看的比父母還重要——同學老師說的話被認為是“圣旨”,而父母的話卻被當成耳邊風。健康的父母會為孩子這樣做而感到高興,因為這是孩子成長的、社會化的表現,而不健康的父母會認為,孩子吃里扒外、不知好歹,就會設置各種各樣的障礙,來制止孩子“拋棄”父母的行為。
在這樣的情形下,孩子的許多言行,都會被看成是具有些許病理色彩的。甚至那些正常的、創造性的、只有身處人生最燦爛的青春期才會有的美麗言行,都會被身心正在走下坡路的成人視為逆反。健康被當成疾病;創造力被視為謀反;成長的努力被看成背信棄義。沒有比這樣的誤會,更讓人悲傷的了。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對任何人來說,活著的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有自己活著的感覺。過多地被他人決定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出錯,這種擔心本身,就是對孩子自信心的打壓,對孩子能力的扼殺。在父母擔心中長大的孩子,不可能成為人類的優秀一員。因為孩子會受到來自父母的暗示,“配合”父母,使自己越來越“配得上”父母的擔心。
有個幽默故事。一個50歲男人說,我看到報紙上說抽煙有害健康,就把煙戒了;報紙上又說喝酒有害健康,我就把酒戒了;報紙上又說,做愛有害健康,TMD,我把報紙戒了——這是對逆反心理的最好描述:逆反心理總是跟控制聯系在一起的。控制遲早會觸及一個人的底線,所以遲早會激起這個人朝與控制方向相反的方向運動,從而使控制失效。成年男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呢?
青少年典型的逆反心理是不愿意、不喜歡學習。我們可以猜想,這是父母和老師過分強調學習的后果。孩子天生是喜歡探索的,他們對一切都自然地有濃厚的好奇心。但如果成人總是在學習上對孩子嘮叨,學習就成了孩子負性情緒的來源,他們自然就不喜歡學習了。如果反向利用一下所謂“逆反心理”會怎樣呢?成天要求孩子上網,那孩子一“逆反”,就去“沉溺”學習了。當然,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可以依賴這樣的“偏方”,而應該依賴健康的成人創造的持續穩定的健康環境。只有成人的“逆反心理”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不是與日俱增,孩子的內心才會跟著變得寧靜和諧。
下一篇:裙子溫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啥如今寶寶說話越來越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