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很多人發現,現在的孩子無論男女都很“淘”,家長和老師擔心他們患了“多動癥”。專家認為,能被診斷為醫學上的“多動癥”并不多見,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多動”屬正常現象,應注意區別。
今年7歲的亮亮是二年級的學生,他每天都不能自控地動個不停。
在家里,患有心臟病的爺爺“不敢”和他單獨相處,怕被鬧騰得犯病。課堂上,亮亮經常做小動作,不是擺弄學習用品,就是“招惹”其他同學。老師將他調到第一桌,也沒徹底解決問題。無奈,爸媽帶亮亮來到醫院看“病”,卻被醫生告知他根本沒病。
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授王麗敏說,造成兒童“多動”的原因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分關注就是一個重要因素。上世紀80年代以前,很多家庭有兩三個孩子,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關注他們是否“多動”。而現在,家家只有一個“寶貝”,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家里所有大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孩子身上,寵愛有加。這樣一來,孩子越來越愿意在家長面前過度表現,以引起注意。
營養好,但能量消耗少眼下,家長都特別注意孩子的飲食,總怕孩子吃不好或吃得少。與此同時,又對他們過分保護,哭不得鬧不得,也不讓他們出門和小朋友玩耍。結果,孩子必然以“多動”來消耗多余能量。
獨生子女玩伴少研究表明,小伙伴們玩耍、打鬧、相互交流等活動,特別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和情感發展、成熟。長期缺乏玩伴,不但影響孩子情緒發展,也不利于大腦的感覺運動統合功能完善,從而導致“多動”現象發生。
過早教育及干涉性管教過多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很多家長對孩子寄予很高期望,讓其過早接受正規教育,造成精神壓力和適應不良。專家認為,孩子還沒達到學習一項技能的水平,管教太多,會使他們無所適從,從而嚴重擾亂正常的探索性活動,活動變得沒有自主性和目的性。
據王麗敏教授介紹,很多家長不了解,家庭環境不良也是造成孩子“多動”的原因之一。如果家庭成員關系不和,打罵不斷,孩子的神經、精神系統就會長時間處于高度警覺狀態,為轉移害怕、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孩子就會盲目地不停活動,久而久之,形成病理性“多動”。
此外,鉛中毒、小食品,特別是富含糖的食品和飲料也會引起孩子“多動”。(曹霽陽)
下一篇:雞筋皮:治療積食的媽媽秘方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貝6種常見病中醫處理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