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受訪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 吳佩娜
3月3日是“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愛耳護耳,健康聽力”。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耳聰目明”,說到保護眼睛,父母們都有很強的意識,如避免近距離用眼等。但說到該如何保護聽力,父母們往往一頭霧水,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的壞習慣,或是一些小疏忽就可能損害了寶寶的耳朵和聽力。
壞習慣1
幫寶寶掏耳屎
許多父母認為耳屎對寶寶有害無益,所以常常用棉簽、挖耳勺等工具去幫寶寶掏耳屎,而且一定要掏到干凈為止。廣東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吳佩娜說,其實給寶寶掏耳屎的害處很多。小寶寶的外耳道還沒有發育成熟,大多呈扁平縫隙狀,不容易操作,加上耳道內皮膚很嬌嫩,經常掏耳屎會損傷耳道內皮膚。而且,經常掏耳屎會讓耳道內皮膚上有“保護性”的皮脂脫落,耳道“過度干凈”也會讓寶寶感到不適。
很多人會覺得用棉簽掏耳屎會比耳勺更安全,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棉簽上有霉菌,則可能帶入耳道內,造成霉菌性外耳道炎。
看到這里,有家長肯定會問,掏耳屎不好,那寶寶耳朵里的耳屎該如何清理?吳佩娜主任說,認為“耳屎是臟的,要掏出來”是認識上的誤區。耳屎其實是“好東西”,在保護耳朵方面可是擔當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耳屎像哨兵一樣守護著外耳道的大門,阻止異物侵入,保護外耳道和鼓膜。同時,耳屎還能起到“消聲器”的作用,減低聲波對鼓膜的沖擊,進而保護聽力。由于寶寶的聽力還處于發育階段,所以耳屎的這種保護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耳屎具有一定的油膩性,假如寶寶在洗澡時,不小心有水流進耳中,耳屎就可以發揮“水來土掩”的作用,防止臟水的侵襲,進而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發生。
吳佩娜還介紹說,耳朵是有一定的自潔能力,不需要特別清理,耳屎會隨著寶寶的咀嚼或運動掉出耳道外,到時用毛巾擦干凈即可。
壞習慣2
用力擤鼻涕
每個孩子都有感冒流鼻涕的時候,擤鼻涕是每個寶寶的“必修課”,有些父母不注意指引,讓寶寶擤鼻涕時過于用力,也可能對耳朵造成傷害。吳佩娜介紹,過于用力擤鼻涕,特別是兩個鼻孔一起擤,可能會使鼻腔內的病菌在壓力的作用下經耳咽管直接侵入鼓室,給耳朵帶來損傷。臨床上,這種損傷輕則引起暫時性的耳堵塞感,重則可發生耳痛、中耳積膿,甚至導致鼓膜穿孔以及耳流膿、聽力下降等。
正確的擤鼻涕方法應該先壓住一側鼻翼,然后輕輕擤出對側鼻腔內的分泌物;再用同樣的方法擤出另一側鼻腔內的分泌物。假如擤不出,可將分泌物倒吸到咽部并從口吐出。對年齡偏小、還不會擤鼻涕的嬰幼兒,家長可先用細橡皮管或塑料管將鼻腔的分泌物抽吸干凈,用血管收縮劑滴鼻后,然后用清潔的棉簽緩慢插入鼻腔,邊轉動棉簽邊向外將棉簽抽出來,拭凈鼻腔內殘余的鼻涕。
壞習慣3
吸鼻子
有些寶寶有鼻涕時,懶得擤出來,而喜歡往咽部吸鼻涕,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沒有鼻涕時也經常有這個“吸鼻子”的動作。吳佩娜說,無論有無鼻涕,吸鼻子都是個非常不好的習慣,這個動作會增加寶寶患中耳炎的幾率,嚴重者可能并發腦膿腫,是十分兇險的。
壞習慣4
有鼻涕不積極治療
寶寶感冒后常誘發鼻炎,通常流鼻涕會持續很長時間。有時父母帶孩子治療后,如果治療效果不太好,以后可能就不積極治療了,覺得孩子流鼻涕也沒有什么大影響,其實不然。耳朵分為內耳、中耳、外耳三個部分,中耳通過耳咽管跟鼻咽部相通,寶寶的咽鼓管還沒有發育完全,而且管腔較短,內徑較寬,所以當寶寶得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時,細菌就很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到中耳。再加上寶寶有回吸鼻涕的習慣,那就更容易引起中耳炎。這種中耳炎起初是分泌性中耳炎,若治療不及時,往往可發展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常伴有發熱、頭痛、腹痛、腹瀉、嘔吐等全身癥狀。
TIPS
寶寶“不聽話”
要去查查聽力
小宇是一個7歲的小男孩,近一年來媽媽發現其看電視時經常把聲音調得很大,一開始還以為只是不良習慣,直到老師反映小宇上課時經常聽不清老師的問題,媽媽這才帶小宇到醫院檢查,診斷為雙側分泌性中耳炎,經治療后,小宇的聽力明顯改善。
吳佩娜主任介紹,分泌性中耳炎是兒童常見的致聾原因,如發現寶寶“不聽話”,叫他不理人,或把電視調很大聲等問題時,要考慮孩子是否有聽力下降的可能,應及時到醫院診治,以免影響寶寶的聽覺及語言的發育。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輝 通訊員 郝黎 張丹娜
下一篇:購買積木玩具要看寶寶年齡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判斷弱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