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指尖滑一滑,寶寶笑哈哈。iPhone、ipad等新潮電子產品不僅成年人喜歡,孩子們尤其是低齡兒童更愛玩。日前舉行的《為了孩子》雜志創刊30周年的紀念活動之一———“為了孩子·關注兒童‘亞健康’”學術研討會上,專家指出,目前依賴ipad等電子產品的兒童越來越多,像ipad之類的現代電子產品已經成為影響兒童身體健康、心理發育、社會行為及溝通能力發展的一大環境因素。
總揉眼或是玩ipad太久
近視已成為中國兒童的普遍問題,過早接觸、長時間玩iPhone、ipad或電腦等電子產品,容易損害兒童視力健康,不正確的姿勢還會造成兒童脊椎勞損,影響兒童的生理健康。
上海市兒童醫院兒??聘敝魅侮惤蚪虮硎荆S多3歲以內的幼兒已經開始接觸電子產品。這些孩子還沒上幼兒園,平時在家,家長就會扔個ipad給他們玩,而幼兒的眼軸比較短,視覺系統發育還不成熟,如果在6到7歲以前常常用眼疲勞,極易讓孩子發生近視、散光、弱視或者斜視。臨床上醫生經常遇到家長帶著喜歡“瞇眼”“揉眼睛”的幼兒前來就診,大多數是因為看電視、玩ipad時間過長引起。因此兒保專家建議,二三歲的孩子盡量不要接觸ipad之類的電子產品,大一些的孩子要限定時間,每次半小時,每天不超過1小時。
有些孩子經常一玩就是個把小時,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窩在沙發里,坐立姿勢不正確,長時間像大人那樣低頭“伏案工作”,容易導致脊椎、頸椎負擔加重,使得手部肌腱受損,關節部位血液循環速度降低,進而影響幼兒的生長發育。陳津津指出,玩iPhone、ipad等電子產品的時間不宜過長,而且家長要及時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坐姿。
長時間沉浸在電子產品的世界里,孩子們大部分都處在靜坐狀態下,體育活動的機會少,可能導致他們的身體免疫力下降,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損害渴望交流的天性
亮麗的圖案、吸引人的動畫、豐富的早教游戲……幾乎沒有孩子不被光怪陸離的電子產品所吸引。用手機或電腦哄孩子,成為許多年輕父母的“殺手锏”。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沒有用ipad玩游戲,里面都是學習資料,例如兒歌、英語、成語故事等,“我是用在正途上啊”。
其實,這些高科技產品未必會讓孩子們更聰明,接觸更多知識,反而可能讓孩子過早遭遇交流障礙。陳津津從兒童保健的角度分析,3歲以前過早接觸電子媒體,會對嬰幼兒大腦發育有一定影響?!耙驗椋娮赢a品上信息變換太快,觸屏操作也很快,孩子往往還來不及想,就進入了下一個畫面,超過了幼兒的接受能力,而且沒有互動,長此以往,孩子會懶得去思考問題?!?/p>
“孩子面對的ipad是一個沒有任何生機、冷冰冰的屏幕。他玩得高興,他歡笑,有回應嗎?沒有。他有些小想法、小心思,想和人分享,有回應嗎?沒有。孩子的交往能力需要與人互動才能發展出來?!睆偷┐髮W附屬兒科醫院兒保科主任徐秀明確指出,根據研究并綜合國內報道可以看出,ipad等電子產品給嬰幼兒帶來的弊遠大于利。
目前泛濫的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僅是生理健康方面的,更損害了孩子們渴望交流、與人溝通的天性。假如一個2歲的孩子每天花三四個小時與電子產品打交道,不是看電視就是玩ipad,即使活潑開朗的遺傳基因再強大,發展社會交往能力的“弱環境”也足以將與生俱來的能力剝奪殆盡。
陳津津建議,最好用紙質材料促進嬰幼兒的智力開發,嬰幼兒翻書的時候,同時是在進行理解、記憶,在腦子中整合,而電子產品是一種被動的理解。國外研究表明,長期使用電子產品會對腦結構產生不利影響,因為信息的傳遞需要在腦部分泌某種化學物質,而電子產品會對化學物質的分泌產生不良影響。
關注早期交往“里程碑”
會不會走路,能不能坐,吃的夠不夠、好不好?對于3歲以前的孩子,家長們更多關注的是成長發育“關鍵詞”。殊不知,孩子們的社交溝通能力也是在這個時期生根發芽。這些社會行為和溝通能力包括:個人生活自理能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能力,認識自己(自我意識)、適應環境以及對他人或集體有利的建設性行為,如:關心、分享、合作等。
徐秀指出,兒童早期社會行為和溝通能力的發展,是奠定今后社交能力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很多人以為社會行為溝通能力跟孩子尤其是3歲以前的嬰幼兒關系不大,因為他們許多話都說不清楚。實際上,嬰幼兒發育過程中,社會交往能力不僅僅通過語言,更多依賴其他方式如肢體、目光、情緒、撫觸等來交流。這些社交行為和溝通能力,在兒童生長發育的早期就開始孕育了。
過多使用電子產品,會讓孩子缺少語言交流。特別是低幼年齡階段的孩子,1歲半正是語言能力的爆發期,電子產品會剝奪他們的語言環境,造成語言發展遲緩,同時帶來社交能力、溝通能力上的障礙。就像人不是生下來就會走,而是要經歷抬頭、支撐、坐和站,最后才在1歲左右走起來一樣,一個人日后擁有的良好社交溝通能力,也是從生命之初就“一步一個腳印”,并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放大。從嬰兒出生開始,家長如果像關注孩子每一步成長一樣,密切注意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里程碑”,將有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健康發展。
焦點關注
“ipad兒童”或被疑為自閉癥
在相當多的家庭教育中,最缺失的主角是人——長期陪伴孩子的不是父母,不是同伴,而是冰冰冷的電子產品。目前,兒童患孤獨癥(自閉癥)人數已超過兒童癌癥、糖尿病和艾滋病三者的總和。其最大的臨床表現是,缺乏社交溝通能力,尤其在嬰幼兒時期,沒有目光交流,鮮有肢體表達。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兒童孤獨癥發病率直線上升。去年,美國疾控中心將美國兒童的孤獨癥患病率估計數更新為1:88,也就是說每88個兒童中有1個孤獨癥患者,這一數字超過了患糖尿病、艾滋病、癌癥、腦癱、囊性纖維化、肌肉萎縮或唐氏綜合征的兒童總和。
兒科醫院兒??浦魅涡煨阒赋?,大量研究表明,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愈兒童孤獨癥,但始于2歲以內的早期高強度科學行為干預,能顯著改善孤獨癥的預后(預測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結局)。無論對于自閉癥兒童還是健康孩子來說,早期關注兒童社會行為能力和溝通能力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即使是正常兒童,長期使用電子產品也會讓孩子產生人際交往障礙,并使之與孤獨癥混淆。
兒童醫院兒保科副主任陳津津表示,人和人需要在交往中識別情感、表達情感,了解人際交往的準則,目前,孤獨癥的診斷標準已經放寬,社會互動上的缺陷、溝通障礙、刻板行為或偏執愛好,這三個標準符合一項,就可能診斷為孤獨癥。如果因為使用電子產品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就有可能混淆診斷,使得正常孩子被懷疑為自閉癥。
下一篇:帶孩子出游需注意的安全事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年過了兒科門診小高峰來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