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震驚全世界。此次地震最讓人關注和擔心的問題是由地震引發的海嘯、核電站泄漏等次生災難。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發生爆炸后,3號反應堆、2號反應堆和4號反應堆也相繼出現問題,現已發現有一定程度的核泄漏,并已確認有多人受到放射性物質污染。3月15日下午發布的核輻射監測報告說,核物質已經漂至東京,東京地區的放射線量已經超過往常的20倍。
胎兒和兒童最怕輻射
目前,在核電站附近已檢測到核裂變時產生的放射性元素131碘和137銫。131碘主要會引起甲狀腺損傷,137銫主要會引起造血系統損傷。
核電站泄漏可能帶來的健康危害與放射性污染物泄漏的程度、距離和風向等密切相關。微量的放射性物質不會對健康造成明顯影響,但若有較大劑量的放射性污染物泄漏,就會對機體造成損傷。
人體對放射線最為敏感的是造血系統、免疫系統、生殖器官和胃腸道等組織器官分裂增殖旺盛的細胞。若射線輻射達到一定劑量,可以造成外周血細胞下降,會引發感染、貧血和出血等癥狀;會引起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容易疲勞等;會損傷胃腸道,導致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等;還可導致性功能低下,甚至不孕、不育等。
需要強調的是,在同樣的輻射劑量下,胎兒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兒童所受影響也會大于成人。這是由于幼稚和增殖活躍的組織細胞對射線非常敏感所致。正在生長發育的胎兒受到照射后,可能會導致胎兒死亡。另外,在胚胎發育的不同時間若受到輻射影響,其后果也是不同的,如著床的受精卵可能不再分化,而胎兒處于器官形成期則會導致死胎或畸形發育。輻射還會造成新生兒死亡率的增加。
核輻射會帶來遠期效應
一定劑量的射線除產生急性放射損傷效應外,還可能引起遠期效應甚至遺傳效應。遠期效應是指受照后數月、數年甚至終身所發生的慢性損傷效應,包括血液和造血系統變化、白內障、惡性腫瘤、生育力下降、胚胎畸形、青少年發育障礙、壽命縮短和遺傳效應等。
遠期效應可發生在急性損傷后已恢復者,也可發生在長期受小劑量照射者身上,外照射和內照射均可引起。射線會損害血液和造血系統,導致外周血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和血紅蛋白減少,尤以白細胞減少最為顯著。射線會引發白血病和其他類型腫瘤,如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等。一般發生在受照射后3~8年,以急性、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為多見,其次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射線可加速人的老化。人受到照射后機體膠原纖維萎縮、收縮力喪失, 會出現與老年人相似的變化,如晶體混濁,虹膜萎縮,毛發脫色、變灰或變白,皮膚彈性減弱。受照射還有可能使人壽命縮短,且壽命縮短與劑量呈線性關系。
日本核泄漏對我國尚無影響
日本大地震引發核電站泄漏,目前在我國尚未發現放射性異常,但因大地震引發的核電站泄漏事件尚未結束,仍需引起高度重視,并密切監測放射劑量和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針對輻射主要的防護措施有以下這些方面:盡可能快速遠離放射性污染物;請專業人員對可能接受的放射線劑量進行測量;進行必要的健康檢查,如外周血象檢查,注意是否有易疲勞、是否有嘔吐和腹瀉等癥狀;一旦發現有異常放射性物質或上述不適癥狀,應盡快到專業醫療機構進行進一步檢查和治療。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彭瑞
延伸閱讀
■福島核電站 位于日本福島縣的核電站有福島第一核電站和福島第二核電站,它們都由東京電力公司負責運營。
兩座核電站的反應堆均為以普通水作為冷卻劑和中子減速劑的沸水反應堆。與壓水反應堆相比,這種反應堆構造更為簡單,安全性更高。本次大地震之前,福島第一和第二核電站共有7個反應堆處于運轉狀態,地震發生后全部自動關閉。
■核事件分級 日本地震后,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日本政府將這次核事故初步定為4級。
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核事件分級表”的規定,核安全事件共分為7級,其中1級至3級為事件;4級至7級為事故。
歷史上,1986年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即被定義為最嚴重的7級。(新 華)
下一篇:春季郊游警惕3類昆蟲傷寶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病了,你還敢用抗生素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