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小兒麻痹后遺癥是一種嚴重的致殘性疾病,發病的結果造成患兒的肢體終生殘疾。影響患兒的生活、生長和發育成熟,不僅造成小兒身體畸形還為小兒生活自理、學習以及進入社會造成了嚴重障礙,使患兒的身心各方面都受到了打擊。
手術治療目的在于預防和矯正畸形
小兒麻痹癥的治療主要在于改善功能,無論是保守治療也好、手術治療也好,都無法將使患肢達到與健肢一樣的程度,從這一點上說,治愈的可能性比較小。小兒麻痹患者癥狀輕重不一。有的只是一、二條肌肉癱瘓,有的四肢和軀干完全麻痹。絕大多數患者在就醫時,脊灰病毒已經了破壞神經細胞,造成肌肉馳緩性癱瘓。經過一年治療后,患者的麻痹和畸形無進一步改善,稱為后遺癥,而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矯正這種畸形。
手術主要分重建肌力平衡手術和截骨矯形術。前者一般是利用癱瘓肌肉周圍較健全的且功能次要的肌肉來代替功能重要的癱瘓肌肉。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拆東墻補西墻”,但前提條件是質量上東墻比西墻好,但是功能上西墻比東墻重要。
截骨術的目的是矯正下肢畸形,恢復正常力線,增強下肢穩定性。通過這些手術可以改善患者肢體的功能和生活質量。術后一般需要長期康復訓練配合。
目前,95%以上的小兒麻痹后遺癥患者,通過手術治療,都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的功能康復,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小兒麻痹后遺癥的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生長發育,肢體往往會出現新的畸形,使功能減退,如原走路平穩的,發生走路踮腳不穩;原走路尚好,逐漸出現用手壓腿行走;原壓腿行走的,逐漸開始扶拐行走;出現這種情況,更應及時采取治療,阻止病情進一步加重,使功能得到改善。
康復訓練的目的在于恢復或補償運動功能
康復訓練最主要的目的是恢復或補償兒麻后遺癥患者已喪失的運動功能,進而提高上肢的日常活動能力以及下肢站立和行走功能,爭取達到生活自理,早日回歸社會。經常訓練的內容主要有增強肌力訓練、擴大關節活動范圍訓練,矯形器制作和使用,以及手術后肢體功能恢復訓練。康復訓練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一般來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1)掌握適當的訓練尺度、數量和方法。訓練量不夠,無明顯效果;而訓練過量又可造成肢體的損害,比如:肌肉拉傷、關節腫脹、骨折脫位等等。所以必須掌握好這個尺度,訓練量要適當。
(2)訓練應一步步來,不可操之過急。活動次數由少到多,關節活動范圍由小到大,使用的力量由輕到重。訓練量逐步增加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任何訓練都不應該引起明顯疼痛。有時訓練中可產生輕微疼痛,但在停止活動后,疼痛應消失。如果訓練時發生嚴重疼痛,休息后又不消失,常常是損傷的信號,要停止訓練。
如果訓練后疼痛劇烈,甚至出現下肢浮腫,表明運動過量,也應該暫時停止訓練。
(4)訓練不應感到疲勞。如有疲勞感覺時,應休息5~10分鐘再訓練,以免過度勞累造成傷害。
對小兒麻痹癥這種疾病的治療要從患兒的全面障礙和需要來處理,使他們得到全面的康復治療,即患兒不僅身體而且精神和社會生活都應得到康復照顧和治療,使他們和健康人一樣生活、學習和工作。
下一篇:冬季防寒:寶寶哪里最怕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易感冒孩子的調養之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