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總是愛打人,不合群,沒禮貌,當你抱怨孩子種種讓我們感到煩惱、憤怒、傷心和失望的行為時,我們也許第一應該想到的是,這些都和我們內心對他的期待息息相關。因為孩子總是在迎合我們對他的評價和希望。
“當對一個行為反常的人感到無能為力時,不要再想著他應該如何如何,而是開始思考你能夠做什么,希望之門便豁然敞開。”心理學大師德萊克斯說,“你會突然發現以前都沒夢想過的力量。而后你可以使用鼓勵、邏輯后果、勸說等等手段來幫助他改變——僅僅是因為你改變了自己。”
博森博士說,孩子屬于這個家,是因為他就是他,而不是因為他做了什么。我們做父母的,往往很難做到讓孩子感覺自己無條件地屬于這個家,而是必須有出色的表現、能為父母爭氣、讓父母臉上增光才行。我們很難做到平心靜氣地接受孩子的獨特個性,而是遇到風吹草動就如臨大敵,生怕孩子給自己“丟臉”。我們更不能容忍孩子犯錯誤、有過失,難于控制住自己“糾正”孩子的沖動,更不情愿改變自己的行為。
放手給孩子生活、探索、學習的自由,不要參與、幫助、指點、糾正孩子,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尤為困難。當孩子專注于一項工作時,我們難以控制住自己,覺得必須給他反饋。遺憾的是,無論我們的反饋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所起的作用只有一個:打斷了孩子,將他的注意力從手中的工作轉移到我們的反應上來;他不再對工作內容感興趣,而是琢磨著哪種行為能夠引起父母什么樣的反應。
海灘上,孩子在用沙子搭小房子,如果父母靜靜地坐在一邊看書,孩子的心就很安穩,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是被父母接受的。但是——
我們能管住自己的舌頭、手和熱心嗎?“來,媽媽教給你,房子這么搭。”
我們能容忍他犯錯誤嗎?“別一口氣摻那么多水,沙子就泡湯了。”
我們能克制住虛榮心嗎?“快來瞧我兒子搭的房子,多棒!”
我們能不用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嗎?“這房子怎么沒有門?”
我們能克服內心的焦躁嗎?“一下午就搭那么個破玩意兒,浪費時間!這對你學習有幫助嗎?怎么不多看會兒書?”
我們能不在意其他人怎么看我們的孩子嗎?“其實他再用點兒心,能比這搭得更完美。這孩子,就知道玩兒!”
我們能接受孩子不需要我們所帶來的失落感嗎?“來,爸爸幫你搭!”
如果我們做不到以上這幾點,就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夠完美、不夠能干、不足以讓爸爸媽媽喜歡和接納。我們就給孩子帶來了卑微感,也為不良行為鋪墊了溫床。
那么,我們該怎樣改變我們自己以幫助孩子改變他們的行為呢?
首先,改變我們的反應,在面對任何不良行為時,努力克制住自己的第一反應;當我們本能地感到煩惱、生氣、傷心、失望時,不要馬上流露或者宣泄這種情緒,深呼吸,跳出局外,看一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取消了孩子期待中的反應,也就消除了這種行為的作用和效應。
其次,改變我們的手段,將行為的責任從我們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讓他們親身體驗行為的后果、積極進行選擇、主動承擔責任。
1如果你識別出孩子的目的在于獲取關注,那么就不讓孩子通過不恰當的行為得到關注,比如,孩子不吃飯,既不勸他、也不喂他,他的吃飯事宜不成為談資,自然也無法繼續充當獲取關注的手段。
2如果你識別出孩子的目的在于權力斗爭,那么就拒絕參戰,對他承認“我是沒辦法強迫你做任何事情”,他的炮火立刻失去了目標。
3如果你識別出孩子的目的在于報復,比如說出讓你傷心的話,那么切記,我們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告訴孩子:“我很遺憾你這么想。”
4如果你識別出孩子的目的在于逃避,那么就立刻采取措施,關注、重視、鼓勵孩子,細心捕捉孩子的每一個細小的進步,幫助孩子重新恢復自信心。
最后,改變我們的態度,如果我們把目光集中在孩子不完美之處,盯著他們的“缺點”,時時刻刻提醒、批評、更正、監督、幫助,我們等于告訴孩子:“我對你的能力缺乏信心,沒有我的指正,你就什么都做不好。”如果我們總是關注孩子的成績、分數、名次、獎項,我們等于告訴孩子:“你必須成功才屬于這個家。”我們只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孩子就會因為害怕失敗而無法正常生活;由于害怕犯錯誤,他們不敢行動、不敢選擇、甚至不敢長大。別忘了前面說過的,所有的不良行為起源于卑微感、起源于我們沒有做到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孩子讓家長感到頭疼的程度,跟他們自信心和安全感缺乏的程度成正比。如果我們能夠克服內心的恐懼,多予兒童鼓勵、贊賞、行動的自由,放手讓他們擁有選擇的權利、犯錯誤的權利和失敗的權利,他們就能在體驗中掌握知識和技巧,學會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改變我們的態度,是最最重要的一點。因為改變反應和手段,都只是當場應急。
我曾經在一次為媽媽們舉辦的講座中,遇到一位媽媽的困惑是:我們給孩子實施“賞識教育”,鼓勵孩子廣泛、全面地開發興趣,孩子唱歌、跳舞、畫畫,我們都贊揚她,告訴她“真漂亮!”“真好!”“真棒!”如果她在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我們加倍地夸獎她。結果孩子現在有了個“毛病”,就是凡事一定要爭第一,如果不能得第一,就怎么勸說都不干;說多了,還哭鼻子,真讓大人沒辦法。
我想,這位媽媽走入了一個誤區,她認為“賞識教育”就是敦促孩子開發特長,家長的任務就是夸贊孩子的成就,告訴孩子她“真棒”。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方式給孩子留下一個印象,就是她必須努力地做出讓父母覺得“真棒”的事情,才被家庭認可和接受。孩子也沒有獲得真正的自信,她不知道自己能力的內涵,只是模糊地有一些“漂亮、好、棒”的抽象概念,因此只要遇到自己可能做不到“真棒”、取得第一名的事情,就知難而退。哭鼻子是她展示力量、控制家長、逃避行動的手段。
下一篇:五個不同成長期的兒童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培養孩子領袖氣質的七秘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