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一次聚會上,朋友抱怨說,他孩子的老師留了篇題為《難忘的事情》的作文,他女兒寫的是在裁縫店看到裁縫兩歲的小男孩兒被一米長的布繩子拴在桌子腿兒上玩耍的情景。從孩子稚嫩的文章看得出,此事對一個十歲女孩兒的觸動著實不小:旁人生活的艱難、對弱者的同情、感恩、無奈……而當孩子眼巴巴期待老師也對此產生共鳴的時刻,發下來的作文本上除卻“小學生要寫小事,不要寫大事”的批語外,卻無一字褒獎。朋友描述他女兒當時的樣子,真是無異于被潑了盆涼水的落湯雞。
同樣的問題也曾發生在我自己孩子的身上,可見這種現象的普遍性。女兒是語文老師的得意門生,“水平決不輸高三”是老師經常的評語,但卻時常發生作文連分兒都不給的怪事,和老師溝通后才曉得,女兒同樣是犯了“寫大事兒”的忌諱,“寫得太深,不適合中考的要求,會吃虧的。”老師的提示,苦心可見。
由此看來,贊美孩子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賞識的背后考驗的不僅僅是師長的智慧和能力,看來千里馬常有,伯樂亦有,在培養人才的問題上是遠遠不夠的。
這件事不禁讓我想起不久前,遠在惠靈頓讀小學的小外甥女Ivy的一次作業,也是一篇作文,名為《特殊的家人》。同一個題目,班上的孩子交出的作業從內容到形式卻是大相徑庭:詩歌、記敘文、PPT……而老師照單全收,并讓每位學生朗誦自己的作品,當堂點評。從評語中看得出,老師沒有任何框框,只管打著燈籠,拿著放大鏡在挑學生們的閃光點:內容平淡的,表揚文采;語法不行的,贊美境界。Ivy因為寫了一篇介紹曾祖母的小文章而獲得老師的贊賞,并得到了一次在全班同學面前做講座的機會。天知道,剛到新西蘭一年的11歲的Ivy,英文還說不利落,搞出的講座會是個什么模樣,但看她美滋滋的樣子,活像只驕傲的小公雞。從此,平時令她頭疼的日記,魔術般地成為了她每晚的享受。
時任美國第一夫人的希拉里·羅德姆·克林頓在1996年出版的一本書《舉全村之力》中曾有這樣一段話:“智力在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就注定了,它是我們基因的一部分,無法改變,而給孩子們提供良好的營養、與孩子多談話、給他們足夠的鼓勵、悉心照顧他們早期發育的每一個階段,就會讓他們在學業、智商和情商方面大有長進。”而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之下,老師的贊美之言卻被無奈地加裝了防護的圍欄。
當下,以“高質量”著稱的中國式教育的確使孩子們學會了演算數以千計的習題,比起西方的小孩,我們似乎是贏在了起跑線上;而國外的“簡單”教育為何卻慷慨地放棄了我們教育中對知識千錘百煉和按套路答題的部分,轉而讓孩子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早早地了解生活的常識、時事、外交甚至政府的運作上呢?比如在西方國家的中小學就有許多諸如這樣的項目:孩子們如何掌管州政府、男孩女孩如何治國、模擬聯合國工作。類似的活動在我們許多中國家長看來簡直就是在浪費時間,而洋人卻不這么看,他們認為,以一種恰當的方式讓孩子們盡早接觸真實的世界,對孩子們今后的人生會有很深遠的影響,對他們將來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十分有益。
大家都認同的一點是:優質的教育源于高明的導師。智慧的引導者絕不會是那些只知道板著面孔給孩子的作業標記對錯的裁判,卻是屬于那些懂得怎么使孩子增長才干的伯樂。高水平的導師惠及的是幾代人的未來,思想禁錮的引導者很可能會引發民族的衰敗。
但這里面卻存在著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伯樂不僅僅是選拔出來的,他們更需要良好環境的濡養。我也曾不止一次地聽說過現在中小學老師的選拔會出現千里挑一的火熱局面,入選者按理說當屬精英無疑,而他們實際的從教狀況卻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那么是選拔機制出了問題,還是原本高素質的人才被重壓下的工作負擔或不盡如人意的教育體制“低水平”了?這的確很值得當前從事教育改革的官員們認真思考。
“It Takes a Village”,這是非洲的一句諺語,意思是“養育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由此看來,經濟條件那么落后的非洲尚且懂得把最優質的資源用于孩子,相信身處經濟飛速發展中的中國教育也不會甘心輸在這個起跑線上吧。而事實上,近幾年,我國中小學生留學潮的洶涌之勢已經在提醒我們,留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已越來越少了。
下一篇:巧妙利用身邊實物開發BB智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庭拒絕“外行”父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