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習慣于給“小磨蹭”下個統一的定義,其實,“小磨蹭”們各有各的“磨”法,所以,改變他們磨蹭的策略也應因人而異。
錦囊1:培養時間觀念
三歲前的孩子真是“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你跟他著急:“6點了,再玩就別吃晚飯!”他很是困惑:6點意味著什么?怎么就和晚飯聯系上了?
三歲前的孩子還沒有建立起時間觀念,分不清年、月、日和具體的時間。但是他們習慣于有規律的生活,懂得每天吃過早飯之后可以到外面玩;玩夠了就回家吃午餐;然后睡午覺;奶奶做晚飯的時候媽媽就快回來了;晚上洗澡、媽媽講故事,就該睡覺了。所以說,從孩子一出生就讓他過有規律的生活,就是最初的時間觀念的培養。
不必一定要孩子知道幾點該做什么事,當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時,可以告訴他“吃過午飯”或“等爸爸回來”、“午睡之后”等來作為時間的概念傳達給他。因為這樣他就立刻聽懂了,而且能耐心地等待到應諾的時間有準備地去做某件事。
所謂時間觀念,并不只是讓孩子知道幾點幾分這么簡單,時間觀念的含義是要科學地安排時間,合理利用時間,控制時間,還要講究效率。
錦囊2:培養守時和節約
父母以身作則,答應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赴約或在出門之前,提醒孩子提前做準備以免耽誤事情。幫助孩子每天把重要的事記在日歷上,可以用畫圖、做記號等方法。
同樣地,父母做榜樣,辦事麻利,不拖拖拉拉。通過講故事,做游戲,來告訴孩子時間的重要性,我們為什么要節約時間。即使是玩,也要鼓勵孩子充實地玩,不要無所事事地消磨時光,比如拿著玩具無聊地敲。
錦囊3:讓孩子偶爾體會一下磨蹭的后果
對抓緊一切時間來玩的孩子來說,對玩以外的事情他們就有可能磨蹭了。因為他們有本事把所有事都跟玩聯系起來,一玩就忘乎所以,哪還管什么時間。
毛毛酷愛玩水。飯擺好了,他自己去洗手,往往好幾分鐘還不出來。他洗手很認真、很投入,充分享受水流過手掌的感覺,一根一根小手指慢慢搓,當然,全過程都是要“過水”的,多浪費呀!大人進去一看,他已經玩得袖子都濕了。吃飯當然也要玩,可想而知那飯得吃多長時間。有一天下午,毛毛去壯壯家玩,不停地找零食吃。因為他不能按媽媽的要求“坐下來好好吃中午飯”,媽媽沒有像以前那樣由著他邊玩邊喂。餓了這一下午,毛毛吃飯再不磨蹭了。熊壯壯也有這毛病,看到了毛毛的教訓,自己總結出來,吃飯的時候專心吃,很快吃完就可以接著玩。還一副實踐過的樣子表示:“這樣玩的時間其實更多。”
錦囊4:培養孩子專注地做事
有些孩子做事磨蹭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更“好玩兒”的事吸引走了。他們太愛玩,也太聰明,做事的時候往往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哪里有點風吹草動,立刻就能捕捉到。所以,他們做事的時候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不要有過多的干擾;還需要給他們規定時間,比如用10分鐘看一本書或者畫一張畫,如果時間太長,他們就容易轉移注意力,變得拖拖拉拉起來。另外,“比比誰更快”這樣的游戲,對這種孩子通常比較奏效,因為他們并不是天生的慢性子,相反,極有可能是急脾氣,并且動作靈活,真“比”起速度來,可是不在話下的。
錦囊5:鍛煉自理能力
小一些的孩子磨蹭則更多的是自理能力差所致,比如有的孩子小肌肉尚未發育成熟,需要有練習的機會才能學會照顧自己,而大人要么是性急,要么是太過寵愛,包辦了太多孩子的事,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
有位媽媽在網上給我留言,讓我幫她“診治”一下她家的磨蹭女兒。這位小千金三歲前基本上是在姥姥家度過的,爸爸媽媽只有周末才出現。現在上幼兒園了,自己家離園近,就搬回來跟父母同住。姥姥下午來做家務,吃過晚飯走了,早上只能是媽媽親自上陣送孩子上幼兒園。這樣,每個早晨就成了媽媽的“抓狂時間”。
媽媽也感覺到,女兒在姥姥家被“伺候”得太周到,好多事都不會做,幼兒園老師也是這樣反映的。三歲多的孩子自己穿衣服有困難,但媽媽給她穿好衣服,讓她自己穿鞋總可以吧?可她要么把鞋穿反了,要么就是穿不利落,即使能穿好,也要好半天,媽媽天天著急,因為總是出不去門。如果再讓她自己洗個手,問題就更嚴重了,照媽媽的話說:“不把袖子打濕就不是她!”
顯然,小千金需要從頭開始進行自我服務能力的訓練,才能提高做事的效率。因此,從幾個月開始就要讓孩子學習自己抱奶瓶喝奶,一至兩歲開始慢慢訓練自己穿衣服、鞋子、襪子,自己收拾玩具,或者幫著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多為孩子提供自己動手的機會,就能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0孩子,沒有不愛學習的蒙臺梭利明確地認為,孩子并非像容器一樣機械接受大人的教育,而是一直在主動學習,在這個認識之下會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敏感期”的概念,正因為孩子有一個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所以才會在某個時期最適宜學習某種技能,一旦錯過這個時機則需要花費更多的氣力來補上這一課,換句話說,不是我們能夠讓孩子學什么,而是他們本來就愿意學,我們該做的就是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自由地學習”。
有次做現場咨詢,一位媽媽滿面愁云地問我:“我們孩子特別不愛學習怎么辦?”
“寶寶幾歲了?”我問。
“五個月。”
我愕然!
“你想讓寶寶學什么?”我實在有些好奇。
“也不是學什么特別的東西,就是給他念兒歌呀,看書呀,他老是不感興趣,注意力一點兒都集中不起來。”對于這樣的咨詢我真的很頭疼。幾分鐘、幾句話解決不了這位媽媽的難題,也不可能通過一次短暫的咨詢就能改變她的某些觀念。其實,在我十多年的母嬰媒體從業經歷中,遇到的類似問題絕不止一兩個,“不愛學習”會令某些父母心急如焚,但他們往往不管自己的孩子年齡多大,“不愛學”的內容又是什么。
熊壯壯會走以后,整天在各個房間里竄來竄去,對于他來說,家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有新鮮事物。終于,他注意到了我一直掛在墻上的幾張認知掛圖,有動物、顏色、日用品等。他用小手在圖上摸,然后帶著疑問的眼神看著我。我指著一個圖案說:“香蕉,這是香蕉。壯壯今天吃香蕉了吧?”他點點頭,表示贊同。又指了另外一個圖案,我說:“西瓜。”
接下來,便沒完沒了……
那些早已準備好的認知卡書終于“走馬上任”。熊壯壯像獲得了一個寶藏!他認知的速度和能力遠遠超出我的想象。一張新的掛圖,我想怎么也得用上幾天他才能認全吧,誰知一兩天他就把那上面的動物或者汽車都認識了,經常是我跟不上他。有一個愛學習的孩子,對于很多父母來說簡直就是天大的幸運,可事實是,每個孩子天生就是愛學習的!
暢暢上幼兒園的第一個周末帶回來一本家園聯系冊,上面有一個“學習興趣”的項目,老師給出的評價是“表現尚可”,而其他各項都是優秀,接下來的幾天,這件事情一直縈繞在暢暢媽心頭,她甚至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暢暢處于幼兒園適應期,對老師教的東西自然不會表現出多么強烈的興趣,這才心里稍稍安定。暢暢媽不算一個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非常敏感的人,在暢暢將近三歲的時候依然沒有刻意教她認字——這在一些人眼里應該是一個失職,但即便這樣,暢暢媽仍然對“學習興趣表現尚可”耿耿于懷。從這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來,只要是家長,沒有不關心孩子學習的,除非他不承認。
是家長庸人自擾嗎?
如果不是在一個應試教育的語境下,估計絕大多數家長都不會如此敏感。在學校的評價體系內,“學習”簡單地等同于“學習成績”,從我們小時候開始,從來學習好能“一俊遮百丑”,學習好的同學也永遠能獲得老師更多的關注。
對于大多數家長而言,讓自己的孩子徹底去對抗這個體制是需要勇氣和實力的,一味地控訴體制只是義憤之舉,而怎樣讓孩子和應試體制之間找到某個平衡點才是我們應該努力思考的問題。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下一篇:“獨二代”要警惕三大誤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總愛“討價還價”該咋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