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什么是家長的雕琢呢?我不妨假設性地描述一個大家絕對不感到陌生的景象:
一個“教育媽媽”帶著寶貝女兒乘坐同樣的列車,列車穿過同樣的平野。這位“教育媽媽”絲毫不忘自己的本職,手指窗外叫著女兒:“寶寶快看,外面多漂亮呀!你還記得咱們剛剛學的詩嗎?”聰明的女兒馬上朗聲背出: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啊,寶寶真聰明!”媽媽驕傲地鼓起掌來……
應該說,在家教良好的家庭中,這一景象是相當常見的。這樣的教育,比起完全沒有教育來當然要好得多。應該說,那位母親很有修養、很聰明,循循善誘,希望通過窗外的景色幫助孩子理解經典。但是在我看來,她這種教育方法本身卻不自覺地扼殺了孩子天生的潛能。孩子除了背誦了一段一千多年來世世代代都在背誦的古詩外,沒有顯示出任何創造力。相反,大人無意中用古詩捆住了她想象的翅膀。孩子不是觸景生情、自由思想,而是按照大人鑲嵌于其心中的框架來感受。如果大家都這樣培養孩子,孩子長大后也就千篇一律,難以特立獨行。有時看中國的孩子表演節目,他們似乎很懂得大人眼中的“可愛”是怎么回事,而且非常熟練,本能地按照大人的期望來表現出“可愛”的樣子,似乎是把自己的性格按照大人設計好的模子填進去的。那一張張稚嫩的臉上,經常露出一絲早熟甚至世故,童心反而喪失了。
這當然是教育的結果。我一直堅持,讓孩子背古詩就是一種非常糟糕的教育方法。請不要誤會!我并不是說背古詩的孩子都不行。相反,很多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可能在各方面都優于他人。但他們之所以優秀,完全是出于不同的原因。道理很簡單,除了智力上的因素外,背古詩需要大人監督。能背許多古詩的孩子,一般和大人的互動比較多,從父母乃至親友那里得到的關注也比較多。這樣,他們的情感發育比較充分,心理自信,學什么也就都會比較快。但是,在家長和孩子充分交流,并對其教育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前提下,背古詩恐怕就不如其他教育方法有效了。換句話說,只要家長充滿愛意地和孩子消磨時間,孩子就可以獲得許多感情的滿足。如果孩子發現自己沒有別的辦法和父母處在一起的話,她就寧愿給父母背古詩以成為家里的小中心。不過,如果她有別的選擇,她寧愿和父母一起做游戲、談天說地,甚至做家務事。這些活動,可能都是比背古詩更好的教育手段。
開篇提到的蒙臺梭利(1870—1952),在兒童教育上的信譽恐怕是很難有人與之匹敵的。她是意大利的第一位女醫生,年輕時致力于教育那些智障、不幸福,甚至被認為是“不可教”的兒童。1896年,她在“教育議會”上就訓練智障兒童進行的講演,讓在場的意大利教育部長心服口服,馬上任命她主持一個智障教育中心。結果,在不久后舉行的國家讀寫考試中,她的幾名8歲的智障學生不僅通過了考試,而且分數高于考生平均成績。這一成就被稱為“第一個蒙臺梭利奇跡”。蒙臺梭利的回答是:既然智障的孩子都能如此,她的方法在正常的孩子身上就更有效。于是她很快開辦起自己的學校來。蒙臺梭利教育法和蒙臺梭利學校很快就遍及全球。如今不僅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就是在印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蒙臺梭利學校也都發展成卓有聲譽的教育機構。下面是蒙臺梭利的一段經典論述:
“教育并不是由老師來完成,而是自然過程在人身上的發展。教育并不是通過聆聽詞語而獲得,而是孩子通過對環境的反應而形成的經驗。老師的職責不是說教,而是為孩子在特別的環境中準備和安排一系列從事文化活動的主題……這樣,所造就的不是一個學校,也不是一套教育方法,而是人本身:一個通過他的自由發展來顯示其本色的人,一個有著顯而易見的偉大品格的人,乃至直接的思想壓制已經對他無能為力、限制不了他的內在發展、征服不了他的精神。”
我本節開篇時的兩個場景對比也正要說明這個問題:孩子本身就是一首詩。女兒是在沒有任何大人的指導和暗示的情況下對環境作出的自然反應。“破碎的美麗”實際上就是她創造的一行詩句,只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作詩而已。接下來假設的那位“教育媽媽”,則處心積慮地教孩子詩歌,但孩子除了會重復別人外,并不能作出詩來。孩子心中的“內在的老師”和“教育媽媽”這個“外在的老師”的高下,一比就能看出來。還是讓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好。
下一篇:未滿6歲該不該讀小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習慣是家教中最重要的兩個字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